
陇州档案探寻记
文/李宝萍

一提起陇县,人们会说它有媲美阿尔比斯山美丽的关山牧场草原,它有被尊为“龙门祖庭”的道家圣地龙门洞。而我最近不断从朋友的口碑里,却知道了陇县一处正火的网红“打卡地”——陇县档案馆。初听,让我大跌眼镜,怎么也不能把旧日印象里“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档案馆,和现今流行的网红打卡地联系在一起。
刚好,在六月一个晴朗的日子,有一场奔赴,让我和一群情趣相投的朋友有机会一同走进了陇县档案馆,一探究竟。
第一眼看到大气时尚现代建筑风格的档案馆大楼时,我的旧有观念像冬后的残雪,已经开始要消融。走进大楼门厅,干净明亮的环境让我心里像窗外照进来了阳光,豁亮而暖心,足以看出一方领导的管理有方和一个团队的活力所在。
明亮的环境,更让一幅幅展示牌内容走进我的心里,“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档案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白底下的红字,不仅仅让人们了解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更深层次一定是他们时时刻刻警醒着自己,面对历史所持有的端正态度,面对当今所付出的坚实行动,面对未来所心怀的深远责任。
也许所有的自我鞭策最终化作了行动,档案馆的每一方空间他们都不想浪费。

一楼过道是县党史文化长廊,透过黑白的图片,和散发着墨香的文字,我们看到了陇县第一位中共党员张仲实,看到了在陇县县城“复兴书店”建立的陇县第一个党支部,看到了陇县第一任县委领导南云,陇县第一任人民政府县长刘章天,以及陇县第一次党代会等等。这些文字和图片都是档案馆搜集整理史料的真实再现,这里的每一个第一让我们看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路,无不是前辈人砥砺前行,走过艰难岁月才有的结果,这是生动的党史教育课呀。

二楼过道是当今陇县各行各业发展成果的展示牌,浓墨重彩地展示着陇县欣欣向荣的发展之路,让人们领略到了陇县的风采,陇县的精气之神。正如一直给我们讲解的撒武厚馆长说的“我们不仅要管好档案,还要不断地创新,助力陇县的经济和各个事业的发展。”
这次探寻,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档案馆银灰色的新型档案架——22列密集架,它集手动、电动、电脑控制于一体的智能化网络密集架,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宏观自动架体控制。各种操控方式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当档案馆工作人员给我们演示时,只看见她轻按架外的控制面板上的电脑触摸屏按钮,档案架就无声缓缓地打开,若人站在里面,档案架感应,会自动停下来,不会挤伤来此查找资料的人。不仅如此方便查询,而且档案储存空间和效能最大化,还带有恒温自动干燥及送风功能,这能极好地保护着珍贵的史料及档案价值资料。

陇县是艺术之乡,社火、花灯、刺绣、脸谱,各种非物质文化艺术的成就是陇州人的骄傲,陇县档案人也不忘这些艺术实物的收存,并邀请专业人士为前来参观的人讲解。
一上午的探寻,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已经感受到了一个充满了阳光与活力的档案馆,正是他们“解放思想,开放办馆”的理念,把“死档案”变成了活教材,把一个冷部门,变成今天争先恐后来馆密集调研学习的打卡之地。

在参观完最后的总结中,我听到了撒武厚馆长这位朴实的西北汉子代表陇县档案人的心声:档案馆以“山高人为峰,出彩档案人”为精神追求和工作标准,以打造“一最五美”档案为目标,驱动“三轮”发展,实施“四大工程”主动作为,顽强拼搏,加快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陇县贡献档案史志力量,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宝萍: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协理事,市职工作协理事,金台区作协副主席。有作品发表《诗选刊》《延河诗歌特刊》《鸭绿江.华夏诗歌》《陕西工人报》等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