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说成语
文/张正军

"成语"作为中华文苑的奇珍异葩,深受古今文人墨客青睐。可以大而概之曰:无人不学,无人不用,无人不爱。但若细究几个问题恐怕没有几人说得清楚明白。如:成语有多少条?是谁创造的?最早成语是哪个?最末成语是哪个?成语为啥多为四字格形试?使用成语其妙何在?等等。
提起成语某有嗑唠,我与它缘份不浅。从小就对它情有独钟。有了些许阅读能力就买了本《中国汉语小词典》,读呀,学呀,用呀,捧读不舍,念于口记于心,爱不释手。这么多年了我对它的感情,增而不减,盛而不衰。厚而不薄。凭着对它这多年的厚爱,我愿试着回答上述几个问题。
先來说说成语由谁创造共有多少条?
成语不同于汉字无论传说还是记载都能把仓颉造字说得详细明白。传说仓颉三只眼,中间天目一开把飞鸟走兽的足迹看得千变万化。然后据此发明出数以万计的神奇汉字。据传: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仓颉被尊为"造字圣人"。而成语之造之出绝非某圣某贤
一己之力也。它是万千劳动者长久积累、沉淀,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长期演化锤炼而形成的必然结果。它是比词大比词更精炼更深刻的语言单位一一固定短语。现在某手头上有一本最新版的《成语大全》其中载录成语五万余条。这便是目前最权威最齐全的一本成语典籍。
接下來再说说最早成语是哪一条?这个说法不一,某学浅识短无以考证,只好人云亦云。有说是"钻木取火",有说是"有条不紊"。这个还有出处:它出自商王盘庚的迁都演讲:若网在纲,有条不紊。若以时计这个成语的出现距今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可谓久也远也!

再说说最后的成语是哪条?是出自清朝末年曾国藩的《家训喻纪泽》中的"持之以恒"。这个虽说它出现最晚但距今也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足以说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也!
再來说说成语为啥四字格形式最多?成语没有一字两字的因为那是汉语最小的语言单位字和词。又因为成语比词大所以最少是三个字。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最多十六字:智者干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为啥成语四字格居多?这是有原因的。《诗经》天下笫一部诗歌总集它对后世影响不可谓不大吧?它就是四字格式嘛!再看看以后的诸子百家谐韵散文等也都是四字格,再后來的启蒙读物:《百家姓》、《千字文》不也都是四字格式吗?成语受它们影响,四字格居多定属必然。最后再说说使用成语何妙之有?
使用成语可以在社会上产生好的影响。具体有以下三点:1,表达精炼,言简意赅,语义深远,内涵丰富,易懂易记。2,修辞色彩。恰当比喻,真实夸张,形容得体。3,句式协调,行文齐整,富于节奏,有力铿锵。所以金庸认为:"用成语可使对话简单明了,许多模糊观念,用4个字一下子就解决了!"
成则惊风雨,语到泣鬼神。如此看來正确恰当运用成语可以收到意想不到之奇效。成语确是文苑之瑰宝奇葩,文友们快來学习、热爱、亲近它吧!
学好它,用好它。可使你上天入地,过海漂洋;学好它,用好它。可使你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学好它,用好它。可使你闯荡江湖,行走天涯;学好它,用好它。可使你出口成章,落笔生花。它是你的救星,它是你的贵人。它可助你推你成为学界文界的大侠、大腕、大咖!

温馨提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谢谢!
本期责任编辑:柳柳
编辑监制:对影成三人

【作者简介】张正军:1944年生,1962年参加教育工作,历任小学教师,小学负责人,中学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中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98年退休,远方诗人学会会员,黑龙江诗词协会会员。

【精英金牌主播简介】书语。一位行走在正义与文字间的文明使者。闲暇之余愿用声音给生活一抹艳丽,给别人一份愉悦,给自己一丝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