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清江浦四年读书经历
胥全迎
众所周知: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从他祖父辈移居江苏淮安。1898年,周恩来出生在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驸马巷。家乡人民以出了个享誉全世界的“人民的好总理”而自豪。
可能还有不少读者对周恩来与清江浦(先后为清河县与淮阴县城,今淮安市清江浦区)的万氏血缘关系和在清江浦四年的读书及生活情况,了解得不多。我就此话题同读者聊聊。
一、周恩来对祖父和外祖父家庭的认知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绍兴历来乃人文荟萃之地,周家仅在清代就出过两位进士、五位举人,五位举人中,有四位是周恩来的堂伯父或堂叔父。周家是当时淮安府辖区内有名的官宦人家。
全国师爷大多出自绍兴,故有“无绍不成衙”的说法,周氏家族有外出当师爷的传统,推崇“温、良、恭、俭、让”的人文精神,幕僚文化十分发达。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在清咸丰年间北上淮安,随馆学幕,并在此定居下来,曾做过桃源县知县等职。
周恩来曾回忆说:“我的家庭近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外祖父原籍江西南昌,也是师爷。到了祖代,两家都搬到江苏淮阴、淮安当县官,因此结了姻亲。”
随着清朝的末落,周家这个曾经的封建大家族也急剧衰败,周恩来的父辈们不得不走出驸马巷外出谋生。为应付庞大的家庭开支,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曾在外地做过幕僚、家庭塾师之类的差事。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于淮安城内的驸马巷,为这个家道中落的家庭带来了欢乐。父母为周恩来取“大鸾”为乳名,“鸾”是与“凤凰”齐名的一种“神鸟”,象征吉祥、幸福、天下太平安宁。
以上是周家的基本情况。
二、万氏家族的传统以及外祖父的学识功绩对周恩来的浸润
周恩来的生母万氏,来自清江浦,为当年清河县知县的万青选之女。
万青选,祖籍江西南昌,合万氏家族之后人。其始祖万才出生于汀州(今福建长汀县),幼年聪慧过人,被称为神童,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心腹谋士。1129年,万才受奸臣迫害,为躲避追捕,逃注南昌,定居于南昌县向塘镇。现已繁衍三十余代,是有名的书香世家。
万青选字泉甫,号少云,谱名启甸,官名青选,晚年自号随庵。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生于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丰合区)。一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五代皇帝。先后在淮安、清河、安东(今淮安市涟水县)、盐城等地做官长达30余年。其中在清河三任知县,后升为淮安府里河同知,并代理过淮安知府,官阶正五品,军功、政绩显赫。万青选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因病去世,享年80岁。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万青选曾先后三次出任清河知县,共任职长达十年之久。他廉洁清正、体恤百姓、吏治有为。
史册记载:
军功:
1.保境安民。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二月初五,乱匪进攻清江浦,知县万青选在北岸设防抵抗,“上圩开大炮,毙贼无算,清江获全辛,未再至一”。
2. 筑圩代城。
光绪二年(即公元1876年),万青选第三次任清河知县期间,为保卫清江平安,他“首议筑运河两岸土圩,周廻二十余里”。这一年十二月安徽来的匪寇,渡过盐河,攻陷王营。万青选“亲督壮勇,檄五里庄乡练夹击,阵擒匪首任平六人,余匪溃遁”。又一次保卫了清河县城的平安。由此得到启发,万青选又在清河乡间筑土圩数十处,使社会治安状况大大好转。
政绩:
1.“钩稽疑狱” 。
他一改封建衙门之风,审理案件认真仔细核查,再三核实后才判决。
2.“劝导棉桑”。
针对清河县农民单纯种植粮食的耕作制度,他以知县的身份“意与民休息,劝导棉桑,雇江南工师,教民机织”。劝导只种粮食的农民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棉花和桑树,从先进的江南雇技工师,教农民采棉纺纱、养蚕缫丝、织布织绸,走多种经营和学工、兴工的新路。据当时从山阳县(即淮安区)的河下镇到清河县(即淮阴区)码头镇“户户皆闻织机声”。
3.“复浚文渠”。
“复浚”就是疏浚。据志书记载,原清江浦市区内有一条明代开挖的文渠,是市民饮用水的重要水源。万青选任清河知县时,文渠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水流不畅,又脏又臭。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他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招募民夫,疏浚了文渠,使原来浑浊的渠水变成清洁的饮用水。
4.“修学宫礼器”。
按照知县首要的“教化百姓”职能,在军事上保一方安宁和生产上“劝导棉桑”的前提下,万青选十分重视维修学宫礼器,宣扬孔孟之礼和传承儒家文化。
5.“设厂赈粥”。
据《万青选传》所载,清光绪丙子年(即公元1876年)清河县境内遭遇特大旱灾和蝗灾,秋禾焦枯,颗粒无收,灾民“道馑相望”,万青选体察民情,特“请于漕督文彬,设厂赈粥,全活十余万人。”也就是挽救了十多万人的生命。
万青选逝世十余年后,清河百姓感念其政绩军功,专门修建了万公祠以表纪念。
6.治水有功。
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林一山曾说:“每当全国发生难以解决的水利纠纷,或是水利建设中出现重大难题,周恩来都亲自出马,认真处理。
周恩来生前也对水利系统的同志说过:“我的祖上也有治水的。” 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的近200年的时间里万家世代有人做官,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精于治水。翻阅史料。万青选极富治水经验,79岁高龄时仍担任徐州运河同知,主管治水;其父万承紫、伯父万承纪都长期从事水利事业:其子万立钰更是子承父业,坚守洽水第一线,直至民国时期,仍被委以重任,负责江北运河的大堤防汛事务!
万家人对治水事业前赴后继、身体力行的实干精神给周恩来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万青选富收藏,精篆刻,工铁笔,虽当官而不废其习。其书法上溯秦汉,下及清贤,遍师众长,形成了典雅、恬穆、浑厚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真草隶篆,四体皆工,法度俨然。
万青选的一生,是继承祖辈走仕途之路的一生,在清末那个腐败多事的年代,他如一品清泉,全心为民、政绩斐然,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令人交口称赞的事迹。
万青选在周恩来出生后即去世,但周恩来童年时听得最多的正是关于外祖父万青选的故事。外祖父一生全心为民的事迹,以及他留下的丰富藏书,对周恩来后来的成长无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出类拔萃的万青选的这些学识、官德和功绩,给童年周恩来影响至深。
三、生母万氏对周恩来的言传身教
从公元1861年万青选任清河县知县,到1897年任徐州府运河同知,前后有36年。他在清江浦的西北,运河北岸的十里长街置了家产,有房屋99间,占了一条街。
万青选先后娶了两房夫人,原配是老家江西南昌的李氏,继室是清河县乡间女子张氏。两房夫人共为万家生了18个儿子,14个女儿,长大成人的就有17位。
周恩来的生母万冬儿是继室张氏所生(也就是说往上溯源,周恩来的外祖母是清河县人),在女性中排行十二,所以在万公馆内人们都称她“十二姑”。
现代科学证明:父母各自提供一半的基因遗传给孩子。所以说,周恩来身上有着无法割舍的清江浦的血缘关系
万氏性格开朗、精明能干,从小就跟着父亲出入官宦门第,耳濡目染,见多识广。嫁到周家后,处事干练,善于排解纠纷,成为“当家媳妇”。万氏在处理家庭繁杂事务时,常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周恩来小小年纪就在万氏身上学到了洞明世事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调解的交际能力 。
后来,周恩来虽然过继给叔父家,但是这位生母与嗣母都依然与周恩来生活在一起,依然在教育着和影响着他。
也就是说:影响周恩来成长的三位母亲:生母、嗣母与乳母,都对周恩来的生长作出了重要作用,但来自清江浦的生母万氏,无疑居功首位。
四、万家塾馆和陈家花园塾馆对周恩来的教育
1904年,6岁的周恩来随父母、嗣母迁居清江浦外祖父万青选家。1964年8月2日周恩来在北京聚会时说:“我母亲要搬到淮阴(清江浦)娘家去住。父母、十一婶和我们兄弟共六人搬走了,先住在外祖父家,但人家人多,我们又刚发了财,常住人家也不好,就搬到西头住了一年多,这所房子十四间,父亲在外做事,一月才16元,那笔钱很快就花完了,家里就借钱过日子,母亲又劳累,又愁闷,半年就死了,父亲没有来得及见到她。不久十一婶也死了。这一年由于死了两个母亲,给我印象很深。”
他家发了什么财呢?
原来是周恩来父亲和十八舅合买的一张彩票中头奖。他家用中奖钱,租下万府西边的一个四合院,共有14间房屋,父母、嗣母等都住在这里。周恩来父亲在这里住了时间不长,就去北京谋差事了。周恩来在清江浦读书生活的四年期间,有三年居住于此院。
周恩来的嗣母陈氏(1879-1908年),宝应人。婚后丈夫病重,遂将未满周岁的侄儿周恩来过继为养子。陈氏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善书画,好诗文,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她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培养教育周恩来,是周恩来文化启蒙老师。1908年病逝于清江浦的这座四合院。
童年周恩来先后就读于万家塾馆和陈家花园塾馆,得益于“私教与家教兼顾,学问和人品并重”的家训,他接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1904年,童年周恩来在万府塾馆寄读,先后读过《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等,并在嗣母的引导下开始阅读小说,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在万家然馆读书期间,周恩来经常出入万青选的书房,置身文山书海之中,周恩来如饥似渴,经常在此读书练字。一年后,母亲租下万府西边张瑞臣举人家的14间房子住,并在对面陈家花园自请私塾先生教学,教书先生因材施教,使童年周恩来的学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1905年9月,因万府家塾馆教学状况不理想,周恩来的生母、嗣母便带着他和他的弟弟们到陈家花园自请塾师,设立“陈家花园塾馆”。童年周恩来勇于打破封建陈规陋习,说服外祖母让表妹进入私塾读书,开创了男女共读的新风尚。陈家花园的塾师因材施教,在其精心教导下,周思来的学业有了长足进步。塾馆教育给童年周恩来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引导他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向一切未知的领域不断进取。
后因生母和嗣母相继病故,生父在外谋生,1908年,10岁的周恩来携两个弟弟离开清江浦返回淮安山阳老屋。 两年后,周恩来离开淮安去了沈阳,走向了波澜壮阔的新的历程。
五、繁荣的清江浦给周恩来留下强烈的印象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清河县治于清江浦。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移淮扬道驻清江浦。咸丰六年(1856年),南河总督被裁撤,漕运总督署由淮安府(今淮安市淮安区)迁至清江浦江南河道总督署内。这是淮安府地位骤降而清江浦地位抬升的明显标志。
清咸丰十年(1860年),设淮扬镇总兵归于漕督节制,常驻清江浦,这是最高军政机构,对清江浦的地位影响极大。
光绪三十年(1904年)四月,漕运总督恩寿奏准在清江浦设铜元局,清江浦拥有铸币权。第二年,漕运总督和淮扬镇总兵均被裁撤,但又设置江北提督一职,驻扎清江浦。曾经设立江淮省,置江淮巡抚,省会设在清江浦,管辖江苏省江北地区,不久因遭大臣反对而废除。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朝廷拨令新军第十三协驻清江浦,并扩充为混成旅。
6—10岁的周恩来读书和生活在当时清江浦最繁华的十里长街,清江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会给聪慧过人的的周恩来留下深刻的记忆,对周恩来眼界的拓展,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在清江浦西长街里运河斜对面的清江浦楼,周恩来就记忆深刻。他回忆小时旧景:“船从运河中过,远远望见的建筑,便是清江浦楼。少年时分,常登此楼,观运河水色,仰满天风云。”
周恩来6—10岁在清江浦的童年时光,是从家教起步、入塾读书到初尝人世艰辛的一段重要的童年时光。
人的6—10岁是学龄初期。学龄初期的儿童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学龄初期儿童感知大大发展。这时期儿童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性显著发展,特别语言的听觉是通过学习而发展起来的。其次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逐步增加。到九、十岁时,他们能在较长时间内有效察觉事物
孔子曾曰:“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意思是如果孩子能够在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便会将追求知识、努力学习当成生活中重要的一件事来对待。所以说6—10岁孩子的成长期各种习惯养成是至关重要的。
周恩来曾说:“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淮事。周恩来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在清江浦的四年,是他光辉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四年,他博览群书,汲取各种知识;心怀感恩,孝敬长辈;尝尽人间艰辛,以一己之力挑起家中重担。正是这启蒙、入世的初始阶段,给后来成为伟人的周恩来影响深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读了周恩来的万氏血缘和四年清江浦读书经历,也可以这样说:是周、万两家生育了周恩来,是淮城、清江浦两地培养了童年周恩来,周恩来是如今淮安区和清江浦区人民的共同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