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人口学家马寅初在其《新人口论》中论及:“人口的增殖,就是积累的减少,也就是工业化的推迟,故人口不能不加以控制。”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1982年,国家提倡计划生育并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然,这种提倡政策却忽略世代之更替,当年“有组织的激情”造成严重老龄化。生人之率,民之多寡,盖含国之盛衰。
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出现负增长而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计划生育”是八十年代的产物,中国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持续加深。时至2022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4%。在人类社会中,一个国家若无发生战争,人口数量出现下降,是值得社会反思的。
必知富之事,然后能富。为保持中国人口红利,为使生育体系得到社会广泛支持,近年,国家全面放开符合伦理道德的生育政策,是故,各地政府纷纷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志在让更多的人想生、敢生。人口发展要有相适应之保证生存政策,正可谓是: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伦理道德是人的精神家园,其概念蕴含着东方文化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伦理是一种以姻亲关系为重心的自然法则,道德是人类对于人类关系和行为的柔性规定,让生育权重新回到家庭具有社会的积极效用,亦体现了伦理觉悟的意涵。中国的社会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们生育意愿知多少?本草联对“创造后代等于创造未来”作了形象的阐述,联曰:
“掌牛仔”“看麦娘”借指适婚人士;“香蕉弄蝶”“大夜关门”是创造后代的手段;“催生子”“纳闹红”是群众紧跟形势之表现,这些积极行为与国家“三胎”政策全然相符。可见,世间一切事物中,唯有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