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春早堂 援老名医坐
一一记在援老抗美战场上
逐步成长起来的名医陆春早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莲城镇建材农贸市场处有一所中医诊所远近闻名,到这里问、就诊的人不断,经常是座无虚席。人们主要是冲着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红十字会会员、副主任医师陆春早而去。陆春早医师不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还出版了《中医中药实用方剂歌诀》和《一百一十三例病案例分析》两本中医书籍,将自己在几十年医海中的成功之秘,奉献社会,为民所用,其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极高。被国家卫生部《中华医学研究》杂志主编张俊庭题字为:“医术精湛 医论先进”。谈起陆春早医师,他有其传奇的人生,而且是在援老抗美战场上逐步成长起来的一代名医。
悲惨的幼童 懂事的孩子
1952年农历腊月24日,广南县南屏镇陆焕云家,喜添贵子,排行老四,起名春早。当亲戚朋友和寨邻相互传递喜讯的时刻,晴天霹雳传出噩耗,才5天时间,春早之母农氏因大流血不治生亡。
陆母去世之后,这个本来就十分贫穷的农民家庭,顿时蒙上了更深的雪霜。老大春华12岁,二女丫头9岁,老三春福7岁,同时患天花病。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医护治理,沉甸甸的压在春早的父亲身上,一家人的生活本来就难以维持,才出世5天的春早,吃喝照料由谁来承担,他能活下去吗?他能长得大吗?面对嗷嗷待哺的婴儿,父亲一筹莫展,欲哭无泪。怀着十分难舍的心情,将春早托付给侄女陆玉芬,请她找个人家救下春早这条命。
陆玉芬是一位3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心地善良,为人忠厚。按辈份属于春早的堂姐,看到春早家的情况,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她抱着襁褓中的小春早向街坊路人诉说孩子的遭遇,为小春早寻找能收养他的人家。陆玉芬的赤诚和春早家的惨景感动了一位来赶集的苗族老太太。她看着可怜的小春早,当即决定收养。苗族老太家姓陶,住在署光乡桃子坪。春早到了陶家,幸得陶家两老认真照料,拉扯到了一个多月。看着孩子顺利满月,两老口满心欢喜。突然有一天,小春早人事不省,,奄奄一息,陶家二老手忙脚乱,无计可施,眼看就快断气了,陶老头将小春早包裹好,扛着锄头,往山上走,准备等小春早一断气,就将其埋了。陶老太目送着逐渐远去的小春早,想到送孩子的陆玉芬那双赤诚求救的眼神,内心深处涌起怜惜之情,快步追到山上,一把从陶老头的手中接过小春早,头也不回地抱着小春早连走带跑,来到了南屏镇马街街上,找到了陆玉芬,将小春早在他们身边一个多月的生活情况作了介绍,并表示力所不及,无缘再继续养育小春早,迫不得已只有送回。陆玉芬接过小春早,摸了一下,虽然仍在昏迷,但还有一点热气。陆玉芬在情急之中,找到了一位街坊奶母,求其一救。真是命不该绝,小春早吮着奶头,慢慢的动起了嘴唇,竞然活了过来。奶母看到小孩可怜又可爱,让其饱饱的吃了一顿奶水。看到小春早起死回生,陆玉芬高兴万分,谢过街坊奶母,将小春早抱回家中。从此,小春早就在陆玉芬家生活,在陆玉芬的精心照料和抚养下,小春早健康成长,一岁多的时候,会走路,会说话,会串门,会自己吃东西了。此时的陆玉芬已有两个孩子,家庭生活也十分困难,有时候是吃了上顿无下顿,照料自已的孩子都很艰难,对小春早的看护养育就更困难了。这时候的小春早也在逐步懂事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慢慢的知道了自己的家就是隔壁的土墙房,妈妈己经不在人世间了,爸爸是个腰都伸不直的病人(若干年以后才知道,是患上了严重的疝气病,没有及时医治,后因疝囊下坠过久,不能回腹腔,被嵌顿,使小肠缺血坏死,以致造成陆父不治生亡。)大哥、二姐都因为患天花离开人世,三哥叫春福。于是,小春早不知不觉的晓得回家,晓得同三哥交好,渐渐的同三哥睡在一起了。虽然,盖的是秧稿被(用秧苗晒干后编织成的被子),垫的是稻草,总是有家的温馨。白天饿了时,小春早就沿着街道窜,哪家开饭了,他就在哪家门口守饭吃。好心的街坊看见他,都会少吃一口,匀出一碗、半碗的给他吃。他也乖,逗人喜欢,宽裕些的人家,看见他,有时也会添碗盖浇饭递给他,谁家有恰当的旧衣服都会给他穿上。慢慢的街坊四邻都将小春早当作自家儿子一样看待,小春早也习以为常,就这样小春早穿着百家衣,吃着百家饭,长到了5岁。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需要,春早的饭量也越来越大。一天,小春早由于饥饿,昏在街头,马街小学李翠金老师路过时看见了,将他抱起来,了解到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同情和怜悯之心牵动着这位老师的慈母之心。她将春早领到家中,让春早吃了一顿饱饭。吃过饭,李老师打发春早走,怎么说,春早就是不走。李老师去上课,春早就跟着到教室门口,坐在外面,李老师下课后,春早又跟着,毫无离开之意。教师的职业感使李老师突然想到,难道这个孩子想读书?于是试着问了一下,春早高兴而果断的表明态度,想读书。于是,李老师将春早带进教室,找个座位给他坐下听课。一节课下来,发现这个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听讲认真,看来是块读书的料。于是,李老师向校长颜纯武报告了春早的情况。请求校长同意她带读,同时希望校长发动全体教师伸出援助之手,共同教育和抚养春早成人。学校经过认真研究,同意春早跟班学习。当时是集体生活,也给他申领一份生活指标。同时,鼓励教师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吃、穿、盖、住等方面给予支持。就这样,小春早5岁就成了马街小学的一名学生。在校期间,生活上大部分时间跟着李翠金老师,后来孙万兴老师家也参与了对小春早的关爱。当时的粮食是定量供应,集体蒸罐罐饭吃。因为饭少菜少而且没有营养,吃不饱,孙万兴老师就带着小春早采野菜野果充饥。当时采摘的野菜主要是范家菜、灰刁菜、野芹菜、水芹菜、白花菜、野荞菜、野山药、杉松根、野巴蕉树心等,野菜采摘回来洗净,有的直接煮吃,有的切细同饭拌在一起吃。野果主要是苦李子、野毛桃、野巴蕉、鸡素果、冷饭果(人们管它叫救命果,因为冬季只有这种果子吃)等。生活虽然艰难,但小春早的学习仍然非常认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63年高小毕业,春早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广南县第三中学。
捡来的士兵 英勇的马倌
春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昆字三七零部队(昆后一零八兵站)接兵的首长"捡來“的士兵。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仍然还有人在唸叨这件事。
196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昆字三七零部队(昆后一零八兵站)政治处主任姜乃敏同机关卫生所医助兰世佳等到广南县接兵。在走访中,南屏镇的一些干部向他们推荐陆春早,理由是这个孩子虽然是寡崽,吃百家饭长大,但是不乱来,听话,好学,勤快。能到部队大家庭锻练,成长会更好。问及怎样找到陆春早时,人们都说在扬柳井帮农业中学放牛。姜乃敏主任很重视这件事,准备见一下这个小伙子。一天,和兰世佳医助问着路去扬柳井,在途中发现路边不远处,有几头牛围在一块,中间好象睡着一个人。他俩感觉有情况,慢慢地走近,吆开牛,发现有个大孩子睡在地上,一动不动。兰医助伸手在鼻孔处一式,还有气。
他们摇醒孩子,问其情况。孩子迷糊着双眼,开口是”我饿”。看到这个骨瘦如柴的孩子,兰递上一块压缩饼干,孩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边吃边说,“谢谢解放军!谢谢解放军!”,通过交谈,他们知道了这就是陆春早。兰摸出一个小本子和钢笔,叫陆将自己的名字和住址写在上面。写好后,兰看到春早的字写得工整,笔峰流利,将本子递给姜看,姜看后,点了一下头。兰问你想当解放军吗?陆答到想,从小就想当解放军。兰告诉陆,你这些天不要放牛了,马上回到生产队,我们有事好找你。
春早按照要求,将放养的十来头牛,与学校做好交接,回到了生产队。不几天,接到通知体检身体。在体检中,个子差一些,体重轻一些,严格规定不合格。在定兵会议上,姜乃敏主任和兰世佳医生态度明朗,十七岁的孩子个子还可以长,营养跟得上,体重应该不是问题。就这样,陆春早顺利地走进了军营。后来,老兵们经常开玩笑,春早是兰医生和姜主任从路边捡来的兵。但是,春早心里十分明白,是父老乡亲,是当地政府,是解放军再一次救了他。特别是那天下午,他赶着牛回农中时,饿得慌,慢慢地走不动路,倒在路边,昏昏糊糊中觉得有人摇拍白己,睁开眼睛,满眼迷光,星晶闪烁,朦胧中见到了红五星,军帽,逐渐的看清楚了解放军的脸庞,兰医生那英俊的解放军形象永远定挌在他的脑海中。他在内心深处默默的下决心,此生交给部队,交给党,交给国家,终生为民,做一个党和国家放心,人民相信的好儿子,以报党恩、国恩、父老乡亲之恩、以及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关心和爱护。
1973年初,春早的申请被批准了,组织上决定陆春早调到骡马运输二队参与出国执行任务。队部根据春早的情况,任命他担任卫生员。他与大家一道脱下绿军装,将所有物品打包,写上家乡地址,和收件人姓名等,存放于驻地留守处,以备沙场不幸(不幸牺牲),对家中有所交待。然后换上老挝人民军军装,朝着南方,经磨憨边防检查站,跨出国门,走向援老抗美战场的前线。
一零八兵站骡马运输队是兵站执行驮运任务的一支特殊部队,主要任务就是在公路不通的地方,将各类战备物资通过骡马运输到前线的临时军供站,及时的解决该区域内的高炮、施工、警卫、医疗等部队的军需。同时,紧随公路测设队伍一同前行,确保最前线的测设、放线、除杂(铲除公路线中的地表附着物)等一线任务完成,为后续挺进的施工部队打好基础。骡马二队此次出国的驻地是琅勃拉邦省的一个叫板挑的地方。这里还是游击区,老挝人民军还没有完全掌控该区域,经常有美伪特工人员出没。一天,按照流程安排,是春早带着新兵陈孟州放马。他俩将马群赶到一处野草茂盛的地方,各把一头,看护马群。陆春早是卫生员,喜欢同草药打交道,背着枪,挥着刀,在丛林中转,采摘些熟悉有用的草药。陈孟州背着抢,拿着刀去割草,觉得累了,将雨衣铺垫在草地上,抱着枪慢慢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隐隐约约的感到有异响,陈孟州本能地翻身跃起,托枪扣机,巡视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个穿灰衣服的陌生人,正朝他走来。陈将枪对准来者,令其不准动,老实回答问话。来者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说是工程部队的,刚到此,部队住在山下,他和后勤人员上山察看情况,同行人都在树林里休息。陈觉得该人形迹可疑,怕有同伙藏于暗处,简单询问了一下,令其离开。对方也摸不清陈的情况,也只得离开。此时,春早己赶到了陈的身旁。俩人分析认为,施工部队尚未向该区域开进,来者肯定有问题。于是二人悄悄地向来人消失的方向摸索而去,在不远处,发现有印着外文的烟盒、糖纸之类的包装物。二人初步猜定是敌特在暗处窥探情况。春早马上叫陈孟州,快!吆马群撤回,将情况及时汇报。二人吆赶着马群选近道直朝营区奔赶,烂田里的蚂蟥成片的跟着人的脚步窜,河沟里水蛇成群,一些被啃得露出骨架的死牛烂马,显得十分荒野和恐怖,二人顾不了这些,慌不择路,一个劲地吆喝着马群朝队部驻地赶。到驻地后,春早令陈孟州吆马进马厩,他立即将情况报告王淑真队长。队部几位首长研究认为,这伙人有可能是敌特,对我方是一种威胁,必须将其赶走,消除隐患,确保以后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是决定集中大部力量,全副武装,将机枪也扛上,将这伙人驱赶出本区域。春早和孟州带路,王淑真队长親自带队,迅速地追上了这伙人。他们有六七个人,都穿灰衣服,身背长短抢。看到我方人多势众,队伍整齐。已经胆怯了,加上我们翻译一通老挝话和中国话的威胁。这伙人早以魂不守舍,连连保证,以后不到这里来了。事后,王淑真队长在列队点评中,表扬了陆春早和陈孟州遇事反应快,处理问题果断。
在骡马运输队里,马是战士们的无言战友,也是完成任务的生力军。对马匹的调教养护是一个骡马运输战士的必修课。队部配备给春早的是战马一匹、五六式冲锋枪一支、五四手枪一支、木柄手榴弹5枚、救护箱一个、相关药品若干。没有任务的时候,春早就在卫生室干着卫生员的事。有任务时就背上枪,拿着药箱牵着队部配备给他的113号战马随队行动。春早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空了就去割青草喂马,经常给马刷身,天长日久,春早和他的无言战友慢慢的有了一定的感情和许多的默契,只要春早来到113号战马的旁边,牠就会仰天呼唤或发出咴咴的声音以示问好。此时,春早也免不了拿起刷子给牠刷刷身子,递上一些青草抚摸着马头示好。一天,部队接到任务,突击驮运一批战备物资。此时,己是雨季,虽然当天晴朗,但山路上还是湿滑的,行军时稍不小心就打滑。当马队快到一座山顶时,旁边是悬崖,小路弯弯曲曲,走着走着113号右前脚突然打滑,跪倒在地,眼看就要滚下悬崖,千钧一发之际,春早毫不犹豫蹲下身子,用尽全力杠住马脚。同时,高喊走在前面的陈孟州帮忙。陈孟州听叫,返脸一看,危险万分,马危险,人更危险,来不及多想,迅速奔近,一把拉住113的马嘴绳,“一、二、三、起!”,配合春早救助113号战马,陈在前面奋力拉,春早在后面使劲推,经过奋力抢救,总算将113带离险境,保住了战马,保住了战备物资。战友们刚才还为春早揑把汗,脱离险境后纷纷跷指称赞他。春早反脸仔细察看了一下当时的现场,不由一惊,浑身冷汗直冒,太险了,要不是孟州及时帮忙,人和马以及战备物资等都可能会滚下悬崖,。他内心深处庆幸自己和113总算躲过一劫……。春早躲过了这一劫,却没躲过另一劫。
勤奋的弟子 无涯的医道
1974年6月26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举国上下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规模空前的医疗卫生改革高潮。城市医疗卫生机构热情送医送药下乡,为广大农民服务;农村一大批不脱产的赤脚医生,凭着一根银针,山中的草药,在边远山区为广大患者治病解难。中国人民解放军昆字三七零部队机关卫生所在陈举明所长的带领下,结合实际开展了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活动。
陆春早在老挝负伤较重,在一四二野战医院二所治疗一段时间后,转移到国内一三九野战医院继续治疗。根据援老前线骡运任务逐渐减少的情况,组织上将其调回机关卫生所继续当卫生员。春早伤好归队后,同全所同志并肩战斗,在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活动中脚踏实地,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首长和战友们的好评。当西医卫生员无非是抽血化验,输液打针,发药护理,现场救护,包扎转移等。作为中医,还设有卫生员一说,只有弟子的职责。作为中医弟子,首先要练就医德,有诚实的为人,有认真的态度,有刻苦钻研的劲头,有敢于人先的拼搏精神,更要有勤奋好学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作风,这是春早悟出的中医学徒(古称弟子)的先决条件。春早为了学好中医,特意托人从昆明买了一本中草药大全的书籍,一有空就认真看,仔细学,还经常到勐腊街上新华书店选看有关中医方面的书籍。从中悟出了许多中医方面的道理,逐步认识和增长了一些药理常识。他越钻研越有劲,稍有时间就往山里走,一支枪、一把锄头、一把腰刀、一只背兜不离身,周边崇山峻岭中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春早是农村吃百家饭长大的,哪些野菜能吃哪些每来越多,次进山不能吃心中有数,小时候吃过不少野菜,有些叫得出名,有些只知道用途,叫不出名来。在老医生和战友们的指点下,结合医药书上的介绍,他对草药的认识越,都要采摘一些"七叶一枝花,黄精,姜黄,莪术,砂仁,白芨,百部,何首乌,葛根,山药,金不换,鸡血藤,木姜子,苍耳子,田基黄,白花舌蛇草,鱼腥草,车前草…”等草药回来。时至今日,有两件事在他心中无法忘怀:
一是大锅药。勐腊地处热带雨林,白天和夜间的温差较大,战士们不注意就会患上感冒,如果处理不好,传染开来,就会严重的影响部队的战斗力。春早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入的研究,觉得自已可以在这方面做点有意义的事。
于是,到山里采了些车前草,蒲公英,板兰根叶,白茅根,芦根,木通等,自己动手熬制成汤药,当水喝,喝了几天,无副作用,而且感觉自已身体较为舒适,嗓子清爽,身子轻松。于是向陈举明所长汇报了自己以身试药的效果,同时建议:各基层单位的卫生员按以上方子,熬制汤药,让战士们喝,预防感冒。陈所长同几个骨干医生研讨后,采纳了这个建议。同时派出了以陆春早为首的几个有实践经验的骨干深入周边的混合库、油库、军械库、勤务连等基层单位进行指导。顿时,兵站上下,一月两次熬制大锅药预防感冒的活动全面展开。因此,只要到预定时间,这些单位的炊事班就会安排人员清洗好行军锅,支起灶台生起火,协助卫生员熬大锅药,熬好后,用保温桶装置在伙房旁边,各班战士排队依次灌装进背壶,当开水喝。这种不花钱,少花钱,容易做,效果好,战士们都乐意接受的活动得到了站首长的好评。分部首长来站检查工作知道了这件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特此嘉奖了陆春早。
二是自制药。利用中草药预防感冒获得成功后,春早对中医的钻研,劲头更足,他上山采摘了一些防治口腔溃疡,口唇糜烂,尿赤尿痛的草药,凉干存放,患了该病的战友们找到他,他就熬好汤药,战友们自已来取用。他在中医方面的名气略微见长,小有名气,还先后医治好几位患疟疾和肠胃病的首长。看到春早的成长,陈举明所长和兰世佳等医生们喜在心里。为了解决中医门诊的一些用药,卫生所安排刘典荣医助和陆春早等几个骨干,来完成这个任务。陆春早接受任务后,带领机关卫生员上山采药;刘医助负责研制药片压片机。时至今日,春早还记得,他们采摘回来的草药,有些拿去机关家属队,由家属们将其切成片,凉晒干后,碾磨成粉,交给刘医助。刘医助他们将子弹壳磨整好,做成压片机,将配制好的药物粉加水拌成膏状,通过压片机压成药片,凉干装瓶交给药房。以山桠苦为主的中药片取名为《三桠苦感冒灵片》,以灯台树为主的草药片名为《灯台树气管炎片》。
火红的年代,炽热的军营,春早在解放军的大熔炉里历经锻炼,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他深深地感觉到时间过得太快了,一晃,自已已经到部队6个年头,是留队还是退伍?摆在了他面前,是该认真思考的时候了。不光他在思考,卫生所的陈举明所长、兰世佳、刘德银、陈新华等医生以及兵站卫生科长敖如银等都在为他思考。他们都分别向站首长推荐陆春早提为医助,但是,时不凑巧,大批支左的干部回来尚未安置妥当,根本申请不了提干指标。到1975年9月,全国的大专院校逐步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陆春早在部队立下三等功两次,嘉奖六次,完全具备条件推荐上学升造。几个老首长极力推荐他到云南中医学院深造。经站部首长同意,兵站办公室积极向上推荐,经过认真努力,陆春早终于走进了云南中医学院招生办。通过面试,文化测试等考核,陆春早正式成为一名云南中医学院中医专科学生。1978年,陆经过三年的勤奋学习,完成学业,取得了中医专科文凭。此时恰逢国家恢复高考,陆又参加升学考试,考取中医本科,又经过两年的深造,一年的实习,陆又取得了本科毕业文凭。学业己成,是该报效社会,报效部队,报效人民,报效国家的时候了。此时,春早己离开部队六年了,当他与部队联系时,部队已经撤编,当年的首长们都陆陆续续转业回地方工作了。回不了部队,春早选择了回家乡广南县南屏卫生院,用自己所学知识报效家乡父老。
认真的探索 先进的医论
中医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是无数中医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古有针灸之祖黄帝,脉学介导者扁鹊,外科之祖华佗,医圣张仲景等,有了这些先驱和奋斗者的不懈努力,才有我们今天如此辉煌的中医文化。陆春早从走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开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熏陶和洗礼下,与中医打交道己有40多年了,在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不少的中医知识和经验,并将其整理出来,著书立说,留于社会,对传承弘扬中医文化,促其发扬光大,有其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陆春早是个务实的人,也是一个脚踏实地认真生活的人,他一生的最大愿望”就是让所有人都建康”。对梅毒病的治疗,他曾经用中医治愈过患者,也用西医治愈过患者,还用过中西结合治愈过患者,到底哪种治疗效果好。他将病案的治疗记录整理出来,通过五年时间随访,撰写出了《中西结合治疗梅毒病案例》的论文,在首次《全国农村中医药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特等奖,于1994年发表于《云南中医杂志》。他在中医实践中发现了古典医籍中一些词语不认真研究是难以理解的,为了使中医爱好者能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古医文,掌握过硬的中医基础理论,他用白话文对古医文中的重点虚词、动词等词意进行诠释,撰写出了《古典医籍虚词诠释》的论文:他根据壮族民间治疗慢性胃炎的方子,经过调整充实,撰写了《文山壮医调气解毒治疗慢性胃炎》等多篇论文,分别发表在《云南中医杂志》丶《中外健康文摘杂志》丶《中国改革战略丛书》、《加拿大中华医学杂志》等杂志上。2003年5月他撰写的论文《(诸病源候论)在中医妇科学中的成就》和《古典医籍虚词诠释》,分别被《中华医学研究》(该杂志是由世界大城市医药团体首脑协会与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主办,香港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国际期刊)编委会审核入选该杂志二00三年第十期,并被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2004年6月他撰写的《文山壮医调气解毒治疗慢性胃炎》和《张宗贵名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经验》两篇论文又被入选上述杂志二00四年第六期,仍被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
一
青年从军远方行,
部队熔炉炼真金。
学过西医读中医,
中西结合技术精。
援老战场显身手,
研究药剂挽生灵。
壮老服务桑梓地,
行医著书为人民。
中医是国医,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人研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中医中药实用方剂歌诀》出版后,引起了医患者的共鸣。热心者在探讨、研究、使用的过程中,对一些疑难杂症讨论较多。于是,在2018年9月,陆春早将自己在医海生涯5O来年治疗的疑难杂症记录,特别是一些良药炒方收集整理出来。在这些方子中,他按照个人的临床实际,按诊脉探病、辩治、求因、立法。同时,结合西医的视、触、叩、听、化验、B超、Ⅹ线、CT等进行诊断后,对其所使用的本人验方和自创方子进行介绍,对中医本着”继承不离古、发展不离宗"的精神,坚守"对效用不明显的疗法和药方,概不入书”的原则,又编著出版了《一百一十三例病案例分析》一书。云南中医大学著名主任医师、教研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导师杨国祥老教授已经82岁了,看到该书后,欣然为其作序。在《(113例病案例分析)序》中,杨国祥老教授对该书进行了充分肯定,指出:”《一百一十三例病案例分析》一书立项尚好,方法得当,内容丰富,内藏精妙。从具体看其内容既有中医药治法理论的论述,又有众多病案,经验佐证;既有具体病例的实材叙述,又有众多病案,经验佐证;既有具体病例的实材叙述,又有`按语‘分析论述,认识已见,前后呼应,贯穿一气,理法方药,辩证论治,对中医药学的学习和中医临床诊疗均有借鉴参考价值,是一部全景看好的学术专著”。
陆春早年过花甲,应该颐享天年,可是他对中医的执着追求,不尽余力地,写论文、出书籍,为中医文化呐喊助力。他的言行感动着身边的亲朋好友,感动着同行师兄弟,更感动着若干获得陆医师关爱医治的患病愈者。他们给陆医师送的感谢信、锦旗不少,最显眼的是那块木匾,金光闪闪的四个大字"精医力著",匾上的诗曰:
壮族名医陆春早,
治病救人德技高。
著书立说昭大雅,
传世秘方人间照。
[战友们为他写诗]:
金戈铁马任风流,
沙场激战写春秋。
枪林弹雨经考验,
血汗洒尽不知愁。
战友长歌驰骏马,
烈士从无裹革忧。
南疆作战忙医事,
此去寮邦藏心头。
岁月蹉跎五十载,
力著医书慰志酬。
著 书 乐
老骥伏枥志更强,
医海觅珠采玉忙。
力著医书陪岁月,
潜心济世乐夕阳。
再学神农尝百草,
查遍内经研万方。
不为虚名传后世,
弘扬国萃振炎黄。
〇陈孟州 封忠学 李翔昌图文
2022年4月20日 于贵州都匀
〇编辑:艾宗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