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文学

作者简介:
陈继业(建新),笔名:雨巷(藍調),双子座。
浙江省杭州市人,居杭州市。
1969届 杭州开元中学(6607班)毕业。
1983级 浙江电大经济类管理专业毕业。
长期从事外贸专业工作,曾担任多家省级外贸公司中层干部。
现任:《雨巷文学》社长,认证编辑;
《杭州鲁迅读书会》会长,认证编辑;
英国《英国文学》签约作家;
杭州市西湖区作家协会会员;
杭州诗社成员。

雨巷
作者:雨巷(藍調)- 杭州
夜半三更醒来,万般俱寂。窗外一弯冷月挂在树上,冷了的青辉洒在台阶上,疑是地上的霜;它似乎也在提醒你,冬天寒冷的严酷。
望着百叶窗外的黑暗,终于没有了睡意。我开了灯,翻开了戴望舒的雨巷诗集,思量着这雨巷,在昏黄色的街灯下会是什么样?
杭州城里已经没有了旧时戴望舒笔下的雨巷了。仅有的,据说在萧山区的浦沿镇有保留的街巷。去年夏天,我与夫人专程去探视,却失望而归;那里没有杭州特有的建筑风格、历史延续的人文氛围。
一个时代结束了,连同那些居住过这雨巷的人们记忆。
一代人已经老去,只有我依旧屡屡会以怀旧的情愫去思念。回忆所带来的思索,像是有翅膀的我飞翔去了曾经的岁月,飞向旧时的城市、街道、小巷,那些曾经伴我成长的建筑。
机关大院、校园,曾经的大塔儿巷、皮市巷、乌龙巷,扑面而来;杭州开元路74号,儿时居住过的民国浙江税务局旧址,仍历历在目。奎元巷小学的那条不规则小巷,也不知深埋了多少故事。

我仿佛仍走在那条小巷里。小学校对面,那常常闭着门的石库门里,常常会走出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女,低着头跨出白墙黛瓦的深宅,走在细细幽长、七拐八弯的奎元巷里,修长的身影倒映在雨后阳光下的青石板上,消失在小巷深处……
1967年春节,我路过小学校,凛冽的寒风吹落、撕裂了贴在对面石库门墙上的大字报,碎叶般纸片一地,随风飞扬了起来。
我仿佛又看到了戴红袖章的红卫兵,扭住那少女将黑黑的墨汁倾倒在她身上,剪去了她头上长长的辫子;她终于抬起了头,脸已被打肿、带着血;她眼里充满了屈辱、哀怨、无助;她看见了我,一个会经常在这小巷里,与她擦肩而过的小学生;一瞬间,我看到了她的眼神似乎有了倔强、尊严,望着我一直没有离开,也不再旁顾其他。

住在这小学校附近的同学陈玉柱,他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大资本家的女儿,没有随父亲去香港,单独住在这深宅大院里,平常不出门。那个石库门里有一座二层楼房,好大好大。
那少女终于没有嫁出去。过了一些年、又过了些年,当我再遇到她时,已不认得我了。她依然是那么美丽,窈窕修长的身影划过了这雨巷,脸上已褪去了青春的红晕,冷峻的脸上多了一双深邃的眼睛。她走在这青石板上,不紧不慢、旁若无人,高高地昂着头。

她走过来了,抬起了头来与我对视、擦肩而过,走过去了、走过去了;走出几步后,我回头望去,却看到了她回眸正看着我。
她的眼睛是那么的清澈而纯净,像是在思索、却淡出不易察觉的一丝浅浅的笑;她的眉心抽搐了一下,略一低头又向前走去,没有再回头。
她慢慢离去,剩下我还在原地,看着她慢慢消逝在这小学校上的小巷深处~。
从此以后,我没有再见到过她。
后来听陈同学说,80年代初,失去青春、不再年轻的她去了香港,与父亲团聚。
又过了些年、过了好些年,原同机关大院的黄同学告诉我,住在小学附近的陈同学自杀了。
我追问原因,黄同学摇了摇头,一脸茫然,说是不清楚。
那天回家,我迫不及待地翻出了小学离别时,与同班黄同学、陈同学、李同学等6个最要好的同学合影。我看到,照片上陈同学的眼睛与那少女的眼睛一样,也是清澈而纯净的。
与陈同学相处那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见过他父亲。记得四年级后,我就很少见过他的笑容。我们都知道缘由,但是同学们却从来没有去问过他。
昏暗灯光下,我手里拿着那张旧照片,仿佛觉得陈同学此刻在正视着我,泪水迷雾了眼睛掉了下来。
窗外的夜,依然沉沉不曾醒。我呆呆地望着百叶窗,思绪万千。

雨巷(藍調) 写于2022年1月4日凌晨


雨巷文学
责任编辑:陈继业
2022年6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