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君不见下渝州
文/刘小军
石家庄“省三院”西边有条“师范街”,“师范街”路西正对“省三院”有个“峨眉饭店”,“峨眉饭店”餐厅西面墙上有首诗: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我家有个亲戚在“省三院”,她现在已是主任教授级别。我们家族成员看病几乎都到“省三院”——“有关系”看病就是方便。每次到“省三院”,我们几乎都要到“峨眉饭店”吃饭。而每次去,我都要看餐厅西面墙上李白这首诗。
对于古典诗歌,我有一种认识(或许也是一种偏见)——古典诗歌讲究意境,现代诗歌讲究意象;我认为意境是人类童年的感觉,而意象是人类成年的感受。对于所有人来说,最令人怀念的,莫过于童年的感觉或记忆。
所谓意境,就是“一种无法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百度百科)。中国古典诗歌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和古文或说文言文比起来,古典诗歌的语言浅显易懂,基本接近今天的“白话”(我觉得这也是古典诗歌受欢迎的原因之一)。然而,语言简单不等于意思简单,——甚至,越是字面意思简单的东西,越是深刻(所有经典都是如此)。在我中年以后我才意识到——朴素,不是很容易达到,是极难达到。我觉得中国古典诗歌除了“格律”之外相比于现代诗歌的两大特征就是:语言朴素,情怀朴素。(我丝毫没有贬低现代诗的意思,相反,正是由于古典诗歌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才让我们明白创作一首自己满意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是多么难!)
中国古典诗歌充足的诗意,简洁的语言,朴素的情怀,深厚的意境,完美的文本,使得古典诗歌艺术尤其是“唐诗宋词”达到了登峰造极后人无法超越的程度。李白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这样。我知道,当李白把山,月,秋,影,江,水,夜,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这些名词这些地名不加雕饰地罗列在只有二十八个字的“七绝”的时候,一个“思”一个“下”两个动词,就足以表明李白的心迹。而一千多年后,当我读这首诗——在外地读这首写流落外地的诗,我依然能通过诗的意境体察到李白当时怅然的心境。
李白作为中国诗坛不可多得的浪漫主义大诗人,其《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等这些浪漫奇绝凌越世俗的诗篇令人敬仰。但李白除了这一面,还有另一面,就是李白的“情”,李白的“真情”——《静夜思》《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当然还有这首《峨眉山月歌》。——一个诗人,首先是一个纯真的人。唯有真情,才可能打动人;唯具有真情实感的诗篇,才可能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