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清明节回家时,小妹提醒我,姐,今年是咱爸过世三周年,咱妈过世十九周年,你看今年村里不让烧纸了,那过周年时咱们就买鲜花祭奠吧。我说,好呀,那我们就订几束菊花吧!
母亲何其幸运,她的名字就叫菊花,清明时节看到那一束束黄的、白的菊花,会勾起对母亲的无限怀念……
母亲是个苦命的人。母亲五一年出生,外婆家极其贫穷。外婆是山东人,外公从小为了讨生活,跟着别人小小年纪就走出山西,漂泊在安徽砀山、山东单县一带的糕点店里当学徒,期间认识了外婆。两个人结婚后在山东生了我的大舅和二舅。土改后,得知家乡日子好过了,外公带着一家人回到了山西老家。由于没赶上分房子,回来后没地方住,外公的大哥就把土改分的房子匀给了他们两间半,这才安了家。母亲上面有两个哥哥,下面有个妹妹,可惜妹妹五六岁时,掉到茅厕里淹死了。两三年后,外公也去世了。母亲当时大概还不到十岁,外婆也就是三四十岁。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外婆生了场大病,背上长了个一直流脓的大疙瘩。没钱去大地方看病,外婆硬是忍着剧痛,求着村里的医生用土办法给她割疙瘩,治好了病却也落下个“背锅”(晋城方言)的后遗症,成了驼背。
五六十年代,一个直不起腰的农村寡妇,硬是拉扯着三个孩子长大成人。母亲从小聪明好学,虽然在学校成绩优异,但看到外婆那么辛苦,只读完了高小就退学了。我的父亲也是个不幸的人,比母亲多上了几年学。父亲十几岁时,我的奶奶就去世了,当时上面有个姐姐比他大十八九岁,早已嫁人;有个大哥已经结婚成家另过;有个从小就有癫痫病的二哥,没有成家,勉强活到二十几岁就去世了。他和我的爷爷相依为命。我的父亲和母亲是一个村庄一个生产队的,两家住得也不太远,知根知底,惺惺相惜,组成了一家人。

母亲是个有文化的人。母亲接受了四五年的学校教育,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从我记事起,就经常见母亲看各种故事会、小说等书籍,听广播里的小说连播,跟收音机学歌曲。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母亲让我去还别人一本书,厚厚的,好像是本小说《第二次握手》,那个阿姨接过书,一直对我说:你妈这么快就看完了?真是爱读书。你看我们不识字,只会用这些厚书压压鞋样、夹夹窗花,而你妈却是看的,人家有文化!记忆中,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母亲和周围那些农村妇女有所不同。小时候,母亲给我讲得最多的就是书里看到的或者听到的一个个精彩的民间故事。像两兄弟分家这类民间故事母亲就给我讲了好多种版本不一样,结局很相似的,都是善良哥哥过上了幸福生活,贪婪弟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母亲讲的这些启蒙故事,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种子从小就种在了我的心田,启迪着我做人要正直善良。

母亲是个勤劳能干的人,母亲比父亲小五岁,19岁嫁过来后因为没有婆婆,家里什么活都得自己干。1983年大概是在秋季的时候,我家搬进了父母亲亲手修建的新房子。新房地基是七间,我们家因条件不行先修了五间,过了几年才修了另外两间,等把大门和厨房修好则又隔了几年。父亲和母亲真的是靠着勤劳白手起家的。盖房的砖是他们自己烧的,土坯是自己打的,盖房时的帮工是他们靠好人缘请的,只管饭。“你妈是个能吃苦的人!”这是母亲去世时不少邻居对我说的最多的话。
母亲是个宽容、大气的人。两个舅舅成家后,外婆家的两间房子根本就住不下。二舅住的是二舅妈家的房子,大舅一家开始和我的外婆挤在一起,我五岁时爷爷去世了,我父亲就让大舅他们一家三口搬进了我爷爷住的两间老房子,一住就是十几年。八几年我们家盖房子时没钱,就把几间旧房子低价折卖给了我的大伯家。房子卖了,大舅舅一家不能住了,又是父亲帮忙给他们在生产队里借了几间房子住。生产队的房子后来被集体收回,母亲干脆就让外婆常住我家,大舅舅爷俩(大舅妈已经去世)住了外婆那两间半老房子。
母亲是善良、朴实的人。在我的记忆中,父母是很幸福和谐的一对,很少争吵,更没动过手。母亲对姑妈一家、伯父一家也很好。每逢过年,别的小媳妇都是带上孩子走亲戚吃现成饭,而我的母亲,从未有过这样的待遇。每年正月初二,我姑妈家的几个孩子十几口子人来我家走亲戚,都是母亲一个人张罗饭菜,我母亲,虽然是他们的舅妈,却和他们的年龄不差上下。当然,我的父亲对外婆和两个舅舅家也非常照顾。我大舅的儿子结婚、修房这些大事也全是父亲这个姑父操持的,外婆老了后也一直在我们家安度晚年。父亲是村里公认的好女婿、好妹夫、好姑父,当然这与母亲的贤惠是分不开的。

母亲是非典那年因患乳腺癌去世的。母亲的过早离去,转变了我好多想法和做法,如论是做女儿还是当儿媳,我感觉自己都比以前要好多了。不知不觉,母亲离开我们快十九年了。回想自己的经历,母亲教会了我什么?母亲没有说过如何为人,怎样处世,却用她的言行告诉了我们答案----那就是爱,爱自己,爱家人,爱周围人。小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三姐妹的名字中都有一个“爱”字,其实,那就是母亲对我们的殷殷期望!如今,小妹的勤劳能干,大妹的聪慧善良,以及自己为人的豁达大度,都是母亲在世时风骨的体现。
母亲,您播撒了爱的种子,我们会传承您的家风教师,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凤台小学教导主任,晋城市城区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从教以来,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二十多年,被评为省级优秀班主任。喜爱文学,曾在《山西青年报》发表诗歌《父亲》,指导的学生作文多次获奖。


牛永爱,女,专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小学一级教师,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凤台小学教导主任,晋城市城区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从教以来,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二十多年,被评为省级优秀班主任。喜爱文学,曾在《山西青年报》发表诗歌《父亲》,指导的学生作文多次获奖。

翟向丽,热爱朗诵,喜欢交友。生活不光有柴米油盐,还有诗意和远方。

◎征稿启示◎
*本平台招募金牌签约诗人、作家,文学艺术家,要求:
①作品质量第一;②留言不低于300人;③阅读量不低于3000;④赞赏不低于100人,投稿达到三次,每次特聘的投稿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的新作。
*投稿及特聘金牌金笔作家诗人,文化杰出传承艺术家及文学顾问,各项目主编要求:
新诗三到五首,古诗词二到六首,小说1000~1500字,散文诗1000多字,民间故事1000多字,书画作品两幅。

编辑总部:
总编:霞满天 副主编:陌上花开 山无棱
主审:张馨予
分类编审:水云间 暖阳 紫竹
顾问:光明乾坤 曹式清
总监:芙蓉沐雪 红剑
宣传部长:蓝克 心灵活水
运营管理:简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