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一百四十三
作者/康金印 主播/月亮泉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及各篇要点提示(二十)尧曰第3章及尧曰要点提示
3.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译文:先生说:“不知天命,任意妄为,没有办法成为君子;不知礼法,不能在社会立身;不知别人话中隐含的意思,无法真正了解人。”点评:本章指出无论执政还是为人,都应努力做到“知命、知礼、知言”;不然,难成事、难立身、难交人(用人)。孔子的知“天命”,既有积极一面,“勇于承担上天赋予的责任”,不被成才、得失、荣辱所困,努力尽到责;也有消极一面,就是听天由命,如处理公伯寮卖师友求荣事件就有消极情绪;但积极面一直主导着孔子,使他在困境中不断发出“其如予何”,表现出信心十足。孔子的“知礼”,就是强调要规范人的行为,按长幼、尊卑、君臣关系行事,这是道德的需求,也是社会化管理的需求。单从管理说,人分等差才有方法管理,这是任何社会都离不开的。从道德上说,人人应平等;从管理说没有平等可言,必须由一部分人管理另一部分人。孔子的“知言”,重在知人“心中话”、“谄媚话”、“逆耳话”,听到逆耳话往死里整人,谁还敢说?堵塞言路之害,已为历史证明。自私者最爱谄媚者,谄媚者专害自私者,自私者大多被甜言蜜语淹死。《论语》第1章谈通过学习可以成为“君子”,末一章谈君子的社会使命,从“君子”始,以“君子”终。《尧曰》要点提示本篇重点谈执政者不可忽视的三个问题。

1.讲治国总纲“敬天爱民”:尧舜禹汤武,当时都以“敬天爱民”为治国大纲。爱民是敬天的实际。民是国的主体,无民即无国。第一章写尧传舜,尧说“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是说天下贫困 国君要受到天惩。这是尧在教育、警告舜要敬天爱民。舜以同样的话又告诫禹。汤曾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种严责己、宽责人的态度,也体现爱民。接写汤对天发誓,决心为民除掉残暴的纣王。周武王并把纣的财产分给“善人”,使他们富起来。此外,为了公平,还谨慎地定准秤、斗等量器,采取不少措施使民“归心”,强调执政者应重“食、丧、祭”,努力做到“宽、信、敏、公”。“敬天爱民”这个总纲得到了几代贤君的贯彻执行。“爱民”又具体为“爱民、富民、教民。”
2.讲落实总纲的细目“五美”、“四恶”:第2章中孔子提出“五美”、“四恶”。“五美”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是:虐政、暴政、贼政、吝政。孔子对“五美”、“四恶”的具体定义都做了解释。有了这个“目”,执政者落实“敬天爱民”总纲就具体了、容易了。

3.讲孔子提出的“三知”:第3章指出“知命”、“知礼”、“知言”是执政者应做到的。“知命”就是知天命(真理、客观规律),它是执政者必须遵从的,也是能做到“知礼”、“知言”的前提条件。“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强调了君子的历史责任。孔子一生就是在尽教化民众、治理社会的责任。“知礼”,它强调的是人人应遵守社会秩序,不知礼将使自己无法自立于人群。“知言”,就是要了解别人的“心声”,判断是是非非,然后才能批邪说、移世道、正人心,做到“知人善任”、应对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