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父亲
作者:牛丽君
时光荏苒,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
岁月的流逝并未磨灭我对父亲的思念,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每一个父亲节和父亲的生日,更是常常想起父亲。他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父亲陪伴我成长的点点滴滴宛如昨日。父亲的许多故事让我难以忘怀,于是,在父亲节前夕,想写点什么回忆父亲的想法油然而生。
父亲原本是一名乡村教师。18岁时为了抗击日寇入侵,毅然弃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16期步兵科学习。毕业后即奔赴抗日前线,为民族存亡浴血奋战,九死一生,大的战役、小的战斗参加无数。1949年追随傅作义将军起义和平解放北平。自此以后,便积极工作,成为一名普通劳动者。
知道父亲这段战火人生的时候,我已经上初中了。
那是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在很多方面落实各种政策。许多曾经参与和平起义人员的“起义证”在文革期间被毁掉,而政策落实又需要这些证明材料,这样为这部分人重新办理起义证就只有“人证”这个办法了。因此那一时期,经常会有一些老人从外地到我家让父亲为他们做证明人。
至今我还清楚记得,第一次来家的两位老人中,一位面相很古怪,我的感觉是这个人没有下巴,吃东西很困难,所有食物都要弄碎,塞到嘴里吞下去。另一位大小便常失禁,身上散发着难闻的味道。父亲让他们住在了家里。
我放学回到家看见这种情况,表现得很不礼貌,埋怨父亲为什么要让他们住在家里,不去住附近的旅馆。父亲对我发了火,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为此父母和我进行了一次长谈,讲述了我父亲从军的这段历史及父亲亲身经历的很多抗战故事。其中就包括这二位老人的故事。
那位没下巴的老人,在一次战斗中被日本兵包围,日本鬼子用刺刀戳了他无数刀,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下巴烂掉了。
那位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是被日本人打成重伤后落下的终身残疾。
至今我都难以想象,这两位老人是凭借怎样的毅力来继续他们的生活的。也就是从那天起我便和父母一起帮助这些老人,为他们在京的衣食住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始终为人谦和。生活中的他,根本无法与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战场联系到一起。战争年代父亲浸入血液的“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和平年代父亲“爱岗敬业、坚韧不屈、本分做人、踏实做事”的言传身教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
父亲不太喜欢说教,因此他对我的影响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做人做事的点滴,并让我受益终身。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让我感触最深的,也是对我影响最大、最深刻的,一方面是他的爱国敬业,乐于助人,另一方面是他面对挫折、困苦的乐观向上。
对于接受过黄埔军校教育和黄埔精神熏陶、经历过战争洗礼、为国家为民族做过贡献、撒过热血的父辈来说,他们对国家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至今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从我记事时起,每年的五一、国庆节,父亲总是带着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在院门口悬挂五星红旗。此后虽然多次搬家,但这个习惯从没改变。即使后来我们不在父母身边生活,父亲依然坚持节日的升旗活动。而且我们家一直都是住在那条街、那个胡同升旗最早的人家。
面对社会上的留学热,父亲也经常教育我们和下一代,出国开阔眼界可以,但一定要回国为自己的国家建设出力。正是受到父亲的影响,我公派出国后在多数同学留在国外的情况下,亦然如期回国。
父亲常说,国家是我们自己的,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都要爱国,都要相信国家,都要感恩国家,都要努力为国家出力。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中,在单位工作的几十年里始终起早贪黑、无怨无悔地勤勤恳恳努力工作,经常受到奖励并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还曾身披红花,随大红喜报一起被单位敲锣打鼓开车送回家。退休后,以自己在铸造方面的一技之长,积极扶持社队企业,白手起家创建了金属熔炼厂,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农村社队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此同时,父亲积极参加黄埔同学会和民革的一些活动, 并与在台湾的黄埔同学加强联系,邀请他们回大陆参观游览,宣传国内的发展变化和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为两岸和平统一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临终前还因未能与在台湾的旧时同窗好友一起为他们共同的愿望而举杯深感遗憾。
父亲戎马半生,操劳一世,饱尝艰辛,却获取很少。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在我眼中父亲永远是乐观向上的,从不抱怨,好像没有他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北京居住期间,母亲因孩子多,无人照顾辞掉了工作。父亲当时每月只有49.5元的工资,要养活全家九口人,还要每月给山东的祖父母寄去5元,为了让家人生活的好一些,父亲把工作之余的全部时间都用于和母亲一起做外活:挑药材、糊火柴盒、装订图书……一个曾经扛过枪打过仗的大男人,居然学会了锁扣眼、织毛衣、缝制衣服。公休日父亲还要到郊区去割草、粘树上的蝉蜕卖钱,贴补家用。

后来在农村,父亲在春种秋收之余,用自己的智慧想方设法提高家人的生活质量,筑起了全村第一堵结实的土坯院墙、打出了全村第一口压水机、建起了第一个可以用水冲刷的茅厕、发明了省时省力的切番薯刀、试验种植了各种蔬菜、水果……。在农村冬天取暖的燃料是个很大的问题,又是土炕,没有柴烧,那种冰冷可想而知。很多孩子和村民手脚冻伤很严重。为了让我们的冬天能够好过些。一年四季父亲都在为过冬做准备。父亲带着哥哥们去刨树根、刨茬头(“茬”当地念zha四声,即玉米杆留在地下的根部),刨回来劈开晒干存起来用于冬天烧火取暖。还让我去捡煤渣(烧砖窑用完的煤中存留的小渣滓)。在父亲的影响下,村民们也慢慢开始向父亲学习、请教……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我是父母七个子女中最小的,也是最受疼爱的一个,但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我生于1963年,那时生活很困难,因缺乏营养,从小体弱多病,做事缺长性、没毅力、爱依赖父母、兄长。父亲就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教育我自力更生,并注意培养我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品质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记得为了让我融入村民的孩子们之中,也更是为了让我学习他们的吃苦耐劳,除了平时让我和他们去玩耍,还让我和他们一起去挖喂猪的野菜、拾麦穗、割草、摘棉花、采药材(车前子、野菊花),为此我掉过沟里,手、脚、腿经常被划破、受伤,村民的孩子就教我用一种叫“铁砖头”的植物的叶子,揉出液体后敷在伤口止血。虽然苦、累,但学到了许多生活知识和生存能力。一年下来晒干的草、摘好的棉花、采回的药材卖的钱积攒起来还可以够我一年的学费,非常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在我身体逐渐强壮的同时,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得到了锻炼。在我上小学时,父亲就教会了我洗衣、钉扣、包饺子、骑自行车、用缝纫机……等很多生活技能。 
记得上小学时,在父亲的帮助、支持和鼓励下,我是背着粪筐在上学路上为生产队拾粪坚持到毕业的唯一的一名学生。为此人民公社还广播表扬了我。
回想起这些往事,父亲为了培养我各方面的能力真是用心良苦。在落实政策返城后,我由于文化课基础很差,一度有些自暴自弃。
那时父亲不仅在精神上支持我、鼓励我,还让我在学习上得到实际的帮助。要知道,那个年代不像现在这样随处可以找到补习班、家教。父亲最后终于托民革的朋友找到了适合我补习文化知识的地方,到民革夜校开设的语文写作班和英语班以及西城少年宫开办的文化课综合补习班补习知识。我也不负父亲所望,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最终取得了英语教育和法律两个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及学位。并在工作后于1994年经过层层选拔和严格的考试,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被国家教委派往英国学习职业教育,完成学业回国后,一直在北京的一所职业学院从事一线教学工作。

从教37年,我无数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自1999年义务担任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学与教材研究核心专家组成员至今,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参与教科研工作;主编、参编、审校了多本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英语教材;各级各类教科研硕果累累,年年获得奖励。
我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父亲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及多年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在我陪同父亲与他黄埔军校的同学、战友的交往、言谈中,有一种深切的感受,这就是作为曾经是黄埔军人的父辈,一生都在用自己朴实而具体的行动,诠释并践行着黄埔精神。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敬业、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乐善好施、善待他人的博爱精神,以及他们“爱国、坚忍、奉献”的人生信条,都是留给我们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但与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高度契合,也顺应当代民族复兴、统一大业的现实需求。
作为黄埔军人的后代,在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与生俱来的责任。我们要对得起父辈的教诲,担负起这份让黄埔精神不断延续、薪火相传的历史责任!
2022年6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