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飞与放纵仅一步之遥。
有些人追逐的所谓美与自由——
实则侮辱并伤害了别人。
太阳日复一日升起又落下,
月亮亦复如是——
在“爱情”道路上狂奔
极易误入歧途或者癫疯——
如同美貌之于女人
权力之于男人
具有同样的危险……
原文《国风•齐风•东方之日》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注释】
⑴姝:美丽,美好。
⑵履〔lǐ〕:通“礼”,以礼而行。一说通“蹑”,放轻脚步。
⑶即:靠近,接近,此指相从。
⑷闼〔tà〕:门内。
⑸发〔fā〕:出发,上路。一说足迹。
【题记】关于此诗的主旨,古人多持“讽刺”说,但对讽刺对象存在异议。《毛诗序》认为是讽刺齐国“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化”的衰颓之象,明代朱谋玮《诗故》认为是对“大夫妻出朝,而其君以无礼加之”的讽刺,清代牟庭《诗切》则认为是对婚姻不以“亲迎之礼”的讽刺。陈子展先生在《诗经直解》中也说是“男女淫奔”。方玉润也认为是“刺荒淫也。”
【解析】
《东方之日》篇,按照《毛诗正义》的讲法,“刺衰也”也有的抄本写成了“刺襄也”。也就是说,故事的主角大概还是齐国的君臣。现当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描写一对男女幽会情事的诗歌。
齐襄公和妹妹文姜私通。文姜是鲁国国君鲁桓公的夫人。她先联手齐国国君齐襄公干掉了鲁桓公,让她儿子继任鲁国国君。接着,文姜还和齐襄公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不正当男女关系。这两人的故事,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大概都是不被社会上的一般人所接受的。《诗》云:“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此之谓也。
诗篇中的“东方之日”说的是“日出东方”,比喻的是有明君出现;而“东方之月”则说的是“以月盛东方”,比喻的大臣有德有能。这样,日月经天,上和下睦,人民也就欢歌燕语了。但是,这只是诗人的梦想,只是诗人对过去的一种想象,我们都知道的,想象其实是不靠谱的,它根本只能在梦中实现,“彼姝者子,在我室兮”,真真是白日做梦呢。这就是诗篇的“刺”法。当然,有人认为,刺就得刺刀见红,就得扎淂肉疼,否则不算刺,那就是另外一个门派的经师了。不同门派之间的功法不同,即便看起来相似,其实差别还是挺大的。只有在一点上是相同的,那就是都需要有人练,没人练他的功法,那就是废了的。
【赏析】
全诗共分两章,每章五句,皆运用叠章手法。每章皆是一、三、四、五句形成“富韵”,且三四两句重复,音节舒缓绵延,咏叹余韵无穷。全诗八个“兮”字韵脚,《正韵》称为“联章韵”。悠扬婉转的韵律背后,传达的是诗人要求对方“以礼相迎”的坚定态度,也从反面映衬出《毛诗序》讽刺说的合理性。
附: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诗大序》
对于《诗经》的美刺,儒生们早将它与时代的盛衰做了机械地一一对应。美必于盛时,刺生于乱世。
《诗本义·本末论》“诗之作也,触事感物,文之以言,善者美之,恶者刺之,以发其揄扬怨愤于口,道其哀乐喜怒于心,此诗人之意也。”
欧阳修对《诗经》的赞美之词,他要求学习《诗经》,关键在于“察其美刺,知其善恶,以为劝诫”。
——诗经中的“美”与“刺”
一种高尚的道德精神无法在一个罪恶和愚蠢的世界里实现它的自觉的理想,于是带着一腔火热的愤怒或是微妙的巧智和冷酷辛辣的语调去反对当前的事物。对和他的关于道德与真理的抽象概念起直接冲突的那个世界不是恨,就是鄙视。
以描绘这种有限的主体腐化堕落的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为任务的艺术形式就是讽刺。
——黑格尔《美学第二卷》

后记:诗经名篇的作者们大多数是王侯将相、皇亲国戚,这些时代精英在上古权力角逐博弈中,大多是公认的胜出者。按常理,他们的圣旨、语录、成功学厚黑学更该计胜一筹——但编篡者却选择了他们最不起眼处的真情流露……那些至情至性,假里透着真,真里透着痴,一股血性、义气与刚烈——平凡人情结。也许他们有过错误甚至罪孽,也许还不得善终——却因一句美丽小诗被人们铭记,令人扼腕叹息,又荡气回肠……只因那是人人都有的梦,人人会犯的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