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上初中的时候,家景日渐艰难,爷爷劝父亲上个中专就行了,上高中再上大学,还要七、八年才能就业。父亲正犹豫的时候,席卷大江南北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啦!父亲也是第一次走出县城,去了省城,慢慢地开阔了眼界,也想着自己和家庭是分不开的,报考了中专,读了寿张师范。文化大革命也没影响父亲的学业,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的村庄教书。父亲说当月的工资是二十一块五毛钱,分文不留地交到爷爷手里,但这点钱也是杯水车薪,虽顶不了多大用处,但家里终有挣钱的啦!给全家人带来新的喜悦。
爸爸刚上班时,还是个涉事不足的年轻人,分到村子里教书,还要自己做饭。听老人讲,我爸爸讲完课就去吃饭,因为还要上一节课才到吃午饭的时间,饿得早,就先去做饭,烧开锅又添些木柴,就讲课去了,下了课,打开锅盖,里面的馒头烧得乌黑,一股焦糊味扑面而来,锅也烤干啦,自己饿得不得已,只能跟着别人吃饭去!
父亲谈得来的同学、同事非常多,从我的记忆里,经常有同学同事来访,只要没有课,能从上午谈到天黑,哪怕误了农活。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好像提前懂事一样,总想着替家里做些什么,父亲是看在眼里的。
父亲在我的记忆里,是从来不饭洒的人,不要说醉酒,喝酒也没有几次。一般家里来客人,自己随便喝,找个陪酒的,也不建议喝得找不着北。我在家里,来了客人,成了经常陪洒的人。吸烟,不知从何时起,慢慢抽了起来,也从不舍得买好烟抽,抽烟抽得烟屁股烧到嘴唇的时候才舍得丢下。生活上也相当节俭,谁花他的钱,他就跟谁急。烟到现在,每天也要至少一包,以前两包烟一天也是有过的。穿衣服也不太讲究,衣服破旧无所谓,不在脏就行。哪个孩子给他买衣服,买的贵了,总要训上几句才行。怕花太多钱,也许是从小生活艰苦的原因吧!从不随意乱花钱,大小钱,总是考虑再三,才肯把钱拿出来。我也话受老人家的影响,在外从不乱花钱。
我上初中的时候,个性太强,父亲是教师,但这么严的家教下,我都敢顶撞父亲,父亲没办法,只好耐下性子跟我谈,谈论之间有分歧是正常的,倔强的父亲,还是放下架子和我耐心地说道理。在以前只知道父亲的脾气大,谁敢惹他,定让你没有好下场。我那个时候,也没有怕的时候。就这样,一个时期,一个节断往下走。走过幼年,走过青年,进入壮年,已然离不开父亲的说教。父亲的教育是有耐心的,我们姊妹四人,性格各异,也没办法,只能分别对待,按道理是因材施教吧!
在这个家族里经济收入太多来自父亲,在改革开放前,社会环境恶劣,家境贫困更是让全家雪上加霜,奶奶家还有四个弟弟妹妹。
开始记事时,爸爸在离老家二十几里以外的村子里教书,住的是村委会的房子,在那个村子教书也有十几年的光景吧。八岁时,八零年农村开始分地,全家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回家连房子都没有,要自己盖,在记忆里,家里连年在搞建设,今年盖个院子,明年盖个西房,后年盖个东房。人穷和急,好象是连在一起的,爸爸没有一天不上火的,尤其是午睡时,谁有事喊醒他,就会给你发大火。
教书是他的责任,该上的课,再忙也不马虎,就认一个理,孩子读书是一生的事,咱不能让孩子误在了咱这里。几十年如一日,现在教到了退休,年轻时体弱多病,退休后身体却很好,经常接送孩子,家里的孩子大都是他老人家看大的。
小的时候,老人讲过去,听不下去,也沟通不了,父亲年纪大了,经常和他聊个天,发现也非常聊的来,也没有过多分歧,有分歧也能理解。
在村子里,教师本来就是个受人尊重的职业,父亲的性格比较让年轻人接受,一部分年青人原来是爸爸的学生,是一个受尊敬的长者。
父亲,在人生中,是导航者!

作者简介:李海山,1972年3月生人,山东散文学会会员,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