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写作知识浅谈(一)
王海顺

作者简介:王海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诗刊《子曰》诗社社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省楹联家协会、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省森工总局兴隆林业局楹联协会理事;《苏城诗萃》编辑;作品在《中华诗词》《诗刊》《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中国对联作品集》2015年卷《中国古今对联选集》《黑龙江省楹联作品》三、四集《黑龙江联坛》等报刊发表。著有作品集《三余叹咏》。

编者语: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各位老师大家好!早就有想法儿举办几次诗词联的培训,然而,由于疫情、工作以及资金等方面的因素,始终没有落实。今天,经与海顺老师沟通,特举办首次巴彦诗词楹联协会“楹联知识”的网上培训,旨在交流探讨,以求共同提高,希望喜欢诗词联的朋友们,把握此次机会,认真学习,丰富自己。
海顺老师是国家级的诗词联家,在此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丰厚的底蕴,多次在各种赛事中获奖,并主评过各类赛事。今天他把自己多年来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的拿出来,分成三个讲座,与大家分享,实为难得之机会。
大家都知道,巴彦诗词楹联协会是个清水衙门,只能是让海顺老师无偿讲座,别说课时费、辛苦费,就连一杯茶也未能奉上。在此,我谨代表巴彦诗词楹联协会广大会员,向海顺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谢意!
诸如以上原因,并且最近海顺老师也忙,所以只能做成网刊,供大家分享,也便于喜爱诗词联的朋友们收藏,以利于随时复习。
此次海顺老师的三次讲座,皆为楹联知识,如果有疑问,大家可以随时在群里提出,海顺老师和有楹联基础的老师,会随时为您解答。我们今后还将适时安排诗词的讲座,请大家随时关注。

此次要讲三方面的内容:
一、什么是楹联
二、对联的发展及演变史
三、学习对联的妙处和意义
联友们好:根据我县诗词楹联协会及志君主席的要求和整体部署,针对大家在楹联创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我把在兴隆林业局利民老年大学所讲的“楹联基础知识”中的四节课内容加以整理,制作成美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与喜欢楹联创作的朋友们互相交流并企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
下面:我们一起研习楹联创作方面的知识(文中除署名外均参考于中国楹联学会发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刘兴君主席的《紫竹斋论稿》中楹常江副主席的《楹联知识讲座》《汉语语法修辞知识》(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张志公教授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汉语》教材。
在涉及到主题前,我先把楹联的起源、发展及学习楹联的妙处和意义做一简单介绍,以便于初次涉猎楹联的爱好者(不排除中小学生)对我国这项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什么是楹联
“擎天柱地两行字
纳古含今一副联
在谈到我国传统文化时,人们几乎有一个鞭辟入里的共识,这就是:“言之精者为文,文之妙者为诗,诗之巧者为联。”也就是说,楹联是中国文化的精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那么,什么是楹联呢?“楹”是指宫殿、亭阁、寺观等厅堂前部的柱子,“联”则是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合成的独立文体,即“对子、对儿、联语、联句、属对”把对联贴到楹柱上所以叫“楹联。”楹联是对联的雅称,明清时一些文人开始把对联称为楹联延续至今以至约定俗成。它具有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的基本要素,亦称“六相”“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这也是楹联的基本规则,凡是具备以上六要素的,即可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楹联。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声律协调。”
楹联还以其适用快捷、旗帜鲜明著称,被视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具有较强的战斗性,如太平天国洪秀全为太阳城天王殿创作的楹联:
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
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甲胄逞威风
它是战斗动员令,是声讨当朝的檄文!
无论什么内容,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个人情感,都可以用楹联的形式加以表达,但我们楹联人一定要记住,楹联尽管是适用文学,却仍然属于文学范畴,我们无论创作什么题材的作品都要艺术和内容并重,否则就偏离了文学作品的属性。
一、对联的发展及演变史:
楹联和任何一种文体一样,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成熟的过程。直到目前,有关楹联最早具备雏形的年代仍在不断地印证中,所以,大家只能从参考的角度看待楹联的发展及演变史。
据考证,楹联源于桃符。上古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常把一些危害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现象称之为魔鬼,把有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现象或能够克制这些魔鬼的现象称之为神,因此,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创造了诸多的鬼和神。据古代典籍《山海经》记载,在茫茫大漠上,有一座度朔山,鬼蜮横行,山上有棵很大的桃树。有兄弟二人叫“荼”和“郁垒”。它们在桃树下的鬼门旁守候,检阅百鬼,发现有害人之鬼,常用芦苇捆缚,“执以食虎。”民间讲桃木能驱邪,应该来源于此。人们为了企盼生活和生产的平安,就制成桃板画上荼和郁垒的画像,挂在家门两旁,但是古人为了追求审美和协调,把荼字的前面加上了“神”字,一面是“神荼”,一面是“郁垒”。它俩不但成了我国最早的门神,也为楹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到了晋、南北朝、唐尤其是宋朝,楹联已经达到了比较普及的程度。据晋书·《列传第24》记载,在一次聚会中,陆云与荀隐在一个叫张华家相聚,二人互相闻名但没见过面,张华认为大家都是有文化有身份的人,互相介绍自己要特别一点儿。陆云便自我介绍:“云间陆士龙”陆云,字士龙。荀隐也不示弱:“日下荀鸣鹤。”荀隐字鸣鹤。虽是应对,但完全具备了楹联的特点。
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中发现,有这样一些联语,应该是研究楹联发展史的重要资料。岁日:
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年年多庆
月月无灾
门神护卫
厉鬼藏埋
这些联语,正面是《启蒙录》的抄本,尾题:“开元十一年八月五日写了刘丘子投二舅。”据此可断,这些联语应该写于公元723年左右。”许慎在《淮南子诠言训注》记载:“今人(指汉代人)以桃梗径寸许,长七八寸,中分之,书祈福禳灾之辞,岁旦插于门左右地面钉之。”而古籍《玉烛宝典》《荆楚岁时记》等书载,我国古代在岁日和立春日均有写春符、春联活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春联可为实证。由此可见,五代十国蜀后主孟昶所写的: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既不是最早的春联也不是最早的楹联了?
在广东潮阳县东山发现了一副石刻楹联,联云:
一柱擎天千古壮
独瓶挂壁万年春
作者是唐大历年间(776至公元779)的大颠和尚。
在湖北黄梅县发现了唐穆宗李桓(公元820年至824年)创作并赠给当时的太尉陈机(封楚国公)的对联。
麒麟阁上精神爽
虎豹关前胆气豪
在福建省(霞浦县志)和(福鼎县志)上发现了三副堂室联,其中一副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至公元873)创作的,作者叫林嵩,联曰: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另两副为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874至公元879)创作的,作者叫陈蓬,其一:
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
其二: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
如果说那四副楹联是受唐诗所影响,那林嵩的这副:“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就有十分的独立意义。而这五副楹联均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可见绝不是最初时的创作,已达到十分娴熟的地步,没有较长时间的演变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如果这五副楹联确实是真实可信的,那么,楹联产生于汉代是有一定根据的,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对联却是五代十国蜀后主孟昶的一副春联。
公元963年,蜀归宋前两年的除夕,孟昶将自己写的: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命学士辛寅逊置于寝门。
晚唐时期,律诗已完全定型,这就为对联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们就把律诗中间的两联(颔联、颈联)单独使用,自然就成了对联。
虽然我们在宋代的楹联实物不是太多,这也说明了宋代楹联有了很大的发展。王安石的一首耳熟能详的诗就足以说明问题: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另一位大文学家苏东坡也有诗云:
老去怕看新日历
退归还似旧桃符
到了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他们也接受了汉文化。当时最著名的是赵孟頫,(字子昂)元世祖听说赵子昂名声很大,便要召见他,一见子昂风姿如玉,非常害怕,认为非人臣之相,就叫他把帽子摘下来,他一看赵的头是尖的,心里就踏实了,说“不过一俊书生耳。”于是命赵子昂书写春联儿,赵子昂当场就写出:
九天闾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元世祖又命写应门春联,赵子昂挥笔写到: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开始盛行。相传,他在登基后的第一个春节,要求全国上下都要贴对联,以示庆贺。在他微服私访时,发现有一家没贴对联,有点龙颜不悦,经查,原来这家是个不识字的屠夫兼阉匠,朱元璋顿时来了雅兴,当场为他家写了一副对子: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此后,对联便大面积的开花结果,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朱元璋也获得了“对联天子”的美誉。
重庆人钟云舫于1903年创作了《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该联1612字,为中国第一长联。这副楹联气势恢宏,惨淡经营,对仗工稳,用典贴切,享誉当时。
孙髯翁的《云南大观楼》180字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家可以详看联作中的标点符号的运用,再回过头来体会一下咱们省对楹联句尾不标注标点符号的要求,可能会有所领悟或者说有其中的道理,尽管联界高层尚无定论。)
清乾隆年间孙髯翁所撰的这副长联,一扫世人俗唱,气势宏大,意境深远,把滇池及昆明的景观、云南厚重的历史都包含在这180字里,几百年来脍炙人口。
“联因楼而生,楼因联而名。”想必大观楼也因这“绝世长联”而跻身于“中国名楼”之列。
当年,陈毅看完了孙髯翁这副长联后,即兴赋《题大观楼诗一首》,赞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
郭沫若也赋诗赞云:
“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
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
长联犹在壁,巨信笔如椽。
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毛泽东也对大观楼题联尤其推崇,大赞其是“从古未有,别创一格”。据杨尚昆《对毛主席的几点回忆》:毛主席说:“国内有些有名气的对联,他一口气能背下来,比如昆明大观楼那副180字的长联,他就能背下来。”
二、学习对联的妙处和意义
1、学习对联的妙处
对联是我们这个民族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的作用。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言简意赅、雅俗共赏,它以内容的意境美、修辞的语言美、节奏的音韵美、表达的形式美在民间广泛流传,上至国家庆典,小到家庭饮宴,无处不在,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是文艺大军中的轻骑兵和主力军。在以诗、以联取士的封建社会,普通百姓只要进了学堂,对联是必修课。鲁迅先生幼年时曾以“比目鱼”对先生所出的“独角兽”。毛主席9岁时在韶山南岸私塾拜邹春培先生为师,一天,先生有事去办,临走前要学生尽心学习,毛泽东朗读到《论语》中“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的启发,带着同学到池塘游了一回,邹先生回来看到学生一个个像落汤鸡,十分生气,便让学生对对子,对不上打板子,邹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
“濯足”毛泽东看后略加思索,走到台前,写下“修身”二字,邹先生看后,认为此对对的工稳妥帖,词性相当,动宾对动宾,平仄相反,仄仄对平平,(濯足在平水韵中为入声字)立意比上联更高一筹,堪称佳对,连说“免罚了、免罚了。”
还有个小笑话,有一胸无点墨的儿子自作聪明,为给老母祝寿改了一副大家都熟悉的对联: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他将上联的“人”字改成了“娘”字,下联的“福”字只好改成了“爹”字,这个傻小子可谓糊涂至极。
解缙小时候,家门正对富翁赵家的竹林。过年时,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富翁见了,叫人把竹子砍掉一半。解缙于上下联又各添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富翁更加恼火,索性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也不示弱,在上下联又各添一字:调换了上下联,变成了:
家藏万卷书长有
门对千竿竹短无
富翁气得目瞪口呆,不得不佩服解缙的才华。
明末有一屠夫徐五,自题门联曰:
鼠因粮绝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上联写家贫如洗,老鼠也不得不逃走,下联取“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之意。
请看鄂比题赠曹雪芹的一副联: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此联语意浅显,通俗易懂,概括了当时人与人之间两种待人处世的社会现实。一种是“远富近贫”以礼相交的人,一种是“疏亲慢友”,为了钱财而断绝情义的人。正如谚语云:“穷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鄂比题赠此联,饱含了他对曹雪芹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品德的赞誉,此联,对仗精工,平仄合律。用“远富近贫”对“疏亲慢友”,“以礼相交”对“因财而散”,“天下少”对“世间多”,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平对仄,仄对平,尤其是一个“天下少”,一个“世间多”,不仅对得巧妙,而且寓意深刻,把不同处世态度两种人的面貌,刻画得淋漓尽致,维妙维肖。联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憎恶什么,更是一目了然。难怪刘勰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文艺理论大师会如此称赞反对法的写作技巧。是题赠联中誉人与评事相结合的绝妙楹联,也是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至理格言。
古时的甄广才,从小博览群书。八岁那年到城里参加乡试。那天下着雨,他父亲背着他进考场。监考看见,以为是来看热闹的,便要将他们轰走,其父说:“大人,我是陪孩子应考的。”监考随口训道:
子把父当马,成何体统
甄广才接口就答,
父望子成龙,理所当然
监考暗想,这不是一副工整的对联吗?于是带他走进考场。主考问他:“你会对句吗?”甄广才腰身微躬:“大人,请出题。”这时正值天寒地冻的隆冬,主考手里抱着火炉说道:
炉捧胸前暖
甄广才不加思索地随口答道:
风吹背后凉
主考一听,觉得站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于是又出一上联: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主考话音刚落,甄广才就对出下联:
荷出水面,珠笔点天文
主考官连声称赞:“真神童也!当场“封”甄广才为秀才。
1917年秋天,毛泽东邀肖子升到安化游学时,求见该县劝学所所长夏默庵先生,夏是该县饱学之士,巧出上联含蓄问春,要求毛泽东对出下联,以试才学高低。写道:
绿杨树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的上联放在桌子上,毛泽东看了上联,联想到这次游学,在调查中,看到的贫苦人家悲惨的生活,又追溯到历史上,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闻百姓饿殍,竟说为何不食肉糜。闻池中蛙呜,竟问为官为私的史料,脱口对了下联:
春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隐含典故,反诘得体,寓意深邃。对句天衣无缝,精巧谐趣,深含哲理,表达了毛泽东忧国忧民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两联合起来是:
出句:绿杨树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夏默安】
对句:春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毛泽东】
夏默庵对毛泽东的才华惊异不已,他想不到,年纪轻轻的游方学生!竟有如此才学,惭愧之余,大为钦佩。立即道歉热情接待,并留居食宿,彻夜长谈,视为挚友。临别时送8块大洋作路费以表惜才之情。
2、 学习对联的意义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族的骄傲,它不仅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优雅的文明,还饱含着祖辈高尚的情操。它能记事、咏史、抒情、言志、褒扬、嘲讽、题赠、戏谑等等。在这里可领略到情感烂漫的空间,风光旖旎的世界,精神慰藉的家园。学习它,不仅可以使我们增长见闻,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还可以为自己的亲友在关键的时候送上他们需要的联语,尤其是现在,对联已经进入了中、高考试卷,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我们都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对联创作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并努力创作之。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