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 史 资 政 振 淮 安
——校阅何永年《清江浦轶事》之一得
郝宇铭
淮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正如何永年先生所讲,淮安市是“名至实归的运河之都”。然而,从“存史、资政、育人”的文史角度讲,历朝历代留下的典籍正史,记录的都很原则,让后代人对淮安市,对前辈人还缺少具体的了解。为了建设好淮安的明天,我们要珍视淮安的今天,同样必须了解淮安的昨天。淮安的昨天是什么样子呢?时空转换已逝,正史记录寥寥,怎么办呢?史学家说过,民间传说、故事、轶事,在一定程度上是补充正史部分的不足,也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之一,因为她毕竟是来自于广大群众,来自于沧桑变迁,来自于社会经历。事实上,广大群众代代心教,口口言传,精华部分就是经久不衰,永世不忘的,如淮阴侯韩信的故事,经历两千多年,口碑胜过石碑。但是,很多生动的具体的内容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了,至为可惜。
何永年同志退休后,竟然不顾年老,不怕病痛,不怕吃苦,克服文化之不足,战胜寻访之多艰,为抢救淮安历史,抢救运河文化,抢救许多鲜为人知的很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故事,经过大量走访,考证,记录,整理,以十年寒窗之功,战寒斗暑,战日斗夜,战困斗人,写成了洋洋50万言的巨著《清江浦轶事》(第一册、第二册),实属退而不休,难能可贵。读稿过程中,清楚地看出寻找资料的颠簸,整理资料的灯光,满头白发,指舞键盘,奉献余热的形象,还看到风雨中遇到极个别不愿配合的冷遇,误解中出现挑剔抱怨的指责,何兄宽容大度,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使我们很受教育,令人感动,有的地方使人热泪盈眶,有的地方令人击节称道,有的地方让人久久凝神回味。《清江浦轶事》就是一部淮安文史百科大观园,还是一部运河千年演变史,也是一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各阶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汇展,更算是一部生动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好教材,她是淮安民间文史界的一颗奇葩。
校阅之余,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说明。
一、了解地名变化。
从目录看,诸多地名,好像是写的很多地方,其实是这一个地方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名,2200多年前,秦时置县叫淮阴,治所在今淮阴区码头镇;今日之淮阴是特指治所在王营镇的淮阴区,以前曾特指今日清河、清浦、含叫王营的淮阴的大范围叫淮阴县;旧时曾叫淮城、山阳、楚州的淮安,曾叫淮安县,又曾叫县级市的淮安市,前曾叫楚州区,今日名叫淮安区。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范围,不同名称,以前,地区性的淮阴地区,淮阴市,又叫过清江市,曾先后交替转换,2001年,大范围的地级市原淮阴市经国务院批准更名叫淮安市。清江浦,原是明永乐13年(1415),当时的地方官陈瑄把原有范围小些的叫沙河的河道,加挖深、宽、长,从淮安区的河下到码头这一段河道命名清江浦,是河名;接着,把依河而兴的从田野到渡口、到村庄、集镇、县城即后来的淮阴,先前就叫清江浦,成为地名,地名又曾叫清河县、清江。山河变迁,朝代更迭,范围大小,头绪纷繁,等等地名都在常常交叉变换,何永年同志在《清江浦轶事》中,许多地方都有括号加注,请加留意。
二、辩证看待历史。
有人认为,道听途说,不足为史。我们认为,应该相信群众,相信历史,也不能完全保证一丝不差,也要相信何永年同志专题文章讲的“还原历史,力求真实”,有的时候,为调查一件事要跑几天,十几天,几十天;寻访一个人要找十几人,几十人,才能定稿,如《命运多舛的书法家、篆刻家程博公——兼与万之儒先生商榷》、《被尘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方樵》、《记忆中的工人文化宫》等等,还有的经过三年多才定稿的,如《花奇秀的奇特人生》。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这部书是用许多人的心血铸成的啊!历史是这样称道司马迁的,“善善恶恶,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实录法是后世正史的典范,应该说,何永年同志是努力这样做的。
《清江浦轶事》内容丰富,历史篇21万余字,人物篇近21万余字,其他篇6万余字,附录篇约两万余字。其结构严谨,看得出全书是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从全文看,总体安排有一定的神秘性(多鲜为人知,如“从淮安走出去的······”的一组)、系列性(按人、事、物等)、广泛性(国家大事如《淮阴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到生活细节,如《补锅、焗碗》、《剃头》等)、集中性(紧贴清江浦,重在近当代,多见于报刊,补正史不足,等等),庄谐互见,雅俗共赏,寄教育于情趣之内(如《边区政府发行的华中币》),寓兴味于说理之中(如《日寇焚烧自家大活人》等),引人入胜,不忍卒读。其文笔清新,挥洒流畅,巧变多姿,各具特色。至于匆忙间偶然出现的几个错别字,其实也瑕不掩瑜,但不忍心让其影响读者雅趣。促成决心逐句逐字认真校阅的动力,就在于因为这些资料太宝贵了,这些故事太动人了,这些笔法太精彩了,我们太受感动了,总之,这堆在时间上、空间上零散、杂沓、看似不成文的资料,能整理、组合成书,在淮安市文史界实为弥足珍贵啊!
读罢全书,颇觉促动,深受鼓舞。写罢本文,诚表心声,以诗作结。
唯愿善闻励后人
——何永年《清江浦轶事》校阅有感
千古风流淘浪尽,口传轶事满红尘。
穷搜街巷寻陈迹,追访闸河逐梦痕。
朝夕影摇一键击,雨霜路滑各家奔。
花钱负屈呕心血,巧绣奇葩励后昆。
(补记:当时是2014年,我通读全书,真的,是一次大学习。此时,何永年老身体欠佳,“历史篇”“人物篇”“随感篇”,几百篇文章,几十万字,无暇进一步整理。郝宇铭文字校对以后,把分类欠清爽的几百篇文题,重新梳理,分类归纳,每中、小栏目里各有几篇几十篇文章,眉目清楚。中、小栏目新编标题建议如下。“一、历史篇。1、清江浦旧地访胜。2、清江浦旧事寻根。3、清江浦旧时追影。4、清江浦旧物探源。二、人物篇。5、清江浦旧人跟踪。(1)总理淮情。(2)医界精英。(3)文化人士。(4)戏剧翘楚。(5)旧人遗闻。(6)家人怀思。6、清江浦今人风采。(1)文化友人。(2)艺界人士。(3)老年大学。(4)亲朋好友。三、随感篇。7、清江浦琐忆随感。(1)写稿。(2)亲情。(3)人生。8、友说永年。”这样子,几百篇文章的检索则一目了然,何老欣然采纳,定稿,全家人欢喜非常,激动不已,连声道谢,本来是相互切磋嘛。转眼,又是8年过去了。何老身体很好,可能又要出版第二集了,先表祝贺,这真是文明盛世喜事多啊!
2022.2.3.





郝宇铭简介:
郝宇铭 87岁,79岁为中共党员,中华诗词学会老会员,原为宝应县曹甸镇中学1996年退休教师,淮安市清江浦区府前诗社顾问,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政协文史委期刊《淮安历史与文化》编辑十三年,被聘为编辑参与40多部文史书籍的编撰工作,原清河区区志办公室编辑十年。著名诗人丁芒弟子,参加山东冠州、陕西麟游、江苏金湖、泗阳全国丁芒诗词研讨会等,诗作、论文均收入大会文集,诗文见诸报刊,多获大奖。2022年读书节,被评为“江苏省书香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