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血记》是一部百姓喜爱的好作品作者:弋全珠

5月29日晚,我从快递那里收到故友、作家崔正来先生为临猗六位老朋友亲笔签名的又一部长篇纪实小说《还血记》。我在第一时间把书送到每个人的手中后,便迅速开始阅读。由于企盼已久,我竟然忘记自己近段的眼疾之患,一边戴着老花镜,一边拿着放大镜,用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这部长篇纪实小说。这种速度和境况在我的阅读生涯中尚属首次。
这些天来,老朋友们到一起,谈论《还血记》几乎成了共同的话题。大家说,人世间真有郝其军这样的好人,奇人,这是患者之幸,百姓之福!还有的说,临猗老乡崔正来为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他不但是一位好记者,更是一位好作家。继42万字的小说《黄河滩》和120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傅作义》出版之后,他又马不停蹄,人不下鞍,迅速创作出《还血记》这样一部老百姓喜爱的好作品,真了不起!家乡人民为他感到骄傲!
一部小说,一位作家,为什么在老百姓中会有这样高的评价呢?我说点个人感受,归纳起来有三点:
一是故事真实,很接地气。
大家说,《还血记》中的大小故事,全是真事,全是真话,全是真货,很有人情味,当然大家都爱看。
全书用了二十六万多字,把郝其军风雨坎坷、跌撞磕绊、苦辣酸甜、喜怒哀乐的传奇人生,编织成一个个纵横交错、细致入微、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感人故事,带领人们走进了郝其军纯朴善良的精神世界,体察到他百折不挠的情感波澜,领略到他人生沉浮的立体形象,感悟到正义背后的群体力量,品尝到核心智囊的人格魅力,很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
全书除卷首词和“引子”外,共计八十章,涉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真实人物一百一十多位。人人身上都围绕主人公郝其军,先后发生了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动人故事,从时间地点到起因过程,从语言情节到音容笑貌,从文书档案到书信往来,作者在书中都记述得条理分明,干净利索,有名有姓,有板有眼,有起有伏,有理有据,可查可考,可证可信,原汁原味,十分感人!读起来,如数家珍,如临其境,朗朗上口,引人共鸣。
我是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今年八十岁了,学历低微,才疏学浅,根本无能无力去评价一位作家的作品究竟如何!但长期的教育实践使我懂得一个道理,真是人世间一切事物的本质,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化,真善美始终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其中,真又居首位。真是人类道德和一切事物的基石(包括文艺作品),也是衡量一切事物的试金石。小到一个人、一件事,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真诚这块基石,就会道德沦丧,沦落为劣等人、劣等民族、劣等国家。真又是美的要素。任何事物如果掺杂虚假,就会破坏美,丧失美。《还血记》这部纪实小说,老百姓所以爱看爱议、爱不释手,有人甚至提出,应当把《还血记》拍成电视剧,以扩大受教育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一个个真实可信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地满足了人民群众追求真理,反对虚伪,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良好心愿。我想作品中那几位弄虚作假,打压真理者,如果读到这部《还血记》后,能够脸红心跳,有一种罪恶感、负疚感,那就更好了。这正是这部作品的现代和历史价值之所在。
二是主题鲜明,堪称精品。
凡通读过《还血记》的人,一定都有同感,在此不必赘述。这里我想就本书的封面而言,就彰显了这个鲜明的特点。因为封面是一部作品外观和内涵的集中体现,这就如同教师上课的板书一样,“板书也是艺术品,它是用文字和符号绘成的最新最美的图画。”刚开始,我并未重视《还血记》的封面,当我读完全书,回过头来,再看封面,我感到非常震惊!它简直就是一幅精心设计、巧夺天工的精品力作。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的书名“还血记”三个醒目大字,结构简结,苍劲有力,给人一种“字如其人,人奇字重”之感!那幅“输血把脉”对角构图,紧扣著名作家柳青先生“把人民的鲜血还给人民”的至理名言和殷切希望,以清雅绝丽之笔,跃然纸上,令人感动!作者那段经典之语,可谓画龙点晴,道破主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还有人说,中国的郝其军,不就是站在我们面前的一位当年我们崇拜过的“保尔•柯察金”的原型——奥斯特洛夫斯基么!作品封面和结尾那段经典话语,难道不可以同当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名言相媲美吗!
从文学艺术上看,作者运用一显一隐,相互衬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表现手法,从始至终,潇潇洒洒,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令读者大有“满满正能量,堂堂正气歌”之感!
与此同时,作者发挥自己数十年当记者的独特优势,为广大读者塑造了“显性”和“隐性”,“台前”和“幕后”两种英雄形象。这让我联想到古时的一些英雄故事。比如,韩信叱咤风云是英雄,难道月夜追他的萧何不更是英雄吗?姜子牙呼风唤雨是英雄,那么渭水拜相的周文王不是更大的英雄吗?诸葛亮决胜千里是英雄,难道三顾茅庐的刘备不更是英雄吗?管仲一匡天下是英雄,难道竭力举荐他的鲍叔牙不更是英雄吗?左宗棠驰骋天下是英雄,难道劝他出山的张亮基不更是英雄吗?同理,《还血记》中,郝其军无疑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传奇式英雄人物。作者虽然没有明讲,实际上在巧妙地告诉读者,在郝其军背后,各个层面、各个方面都有一批郝其军的发现者、领导者、点拨者、谋划者、支持者、正义者。没有这些幕后英雄,郝其军孤军作战,是很难成功的!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出自平凡。其实,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英雄人物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崔正来先生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练就了一个敏锐的政治眼光,伯乐识马,慧眼识珠,以苦为乐,甘为人梯,为党和人民奉献出一桌又一桌精神文化的“满汉全席”,怎不教人为之震憾,钦佩不已呢!
三是十年磨剑,品优必成。
古语云:书如其人。人的著作实际上是一个人学问、见识、人品之浑成。崔正来先生早在学生时代就是莘莘学子中的佼佼者,门门功课优秀,尤其酷爱文学。除上课外,多数时间都沉醉于图书馆和教室。步入高等学府,他更是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博览群书,汲取学养,宵衣旰食,艰苦磨砺。从事新闻工作后,在商品大潮冲击下,他深居书斋,不为所动,深入基层,笔耕不辍,他发表的一千多万字的新闻稿件,屡屡获奖,在大江南北引发共鸣,传为佳话!由于年龄关系,当记者生涯划上圆满句号时,他胸怀新的梦想,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党性自觉和时代担当,迅速完成了由新闻写作到文艺创作的转型,一部又一部文艺作品相继问世。尤其是近些年,他在年事已高、夫人瘫痪的状态下,坚持堂堂正正做人,独立不苟为学,屹屹以求真知,孜孜不倦笔耕,表现出马克思称许的为真理而“下地狱”的大智大勇和坚强韧性,立德、立功、立言,用心和血铸造出浑金璞玉的三大不朽伟业,构建成一座又一座精神文化的时代丰碑。通读完《还血记》这部新作,从篇目布局到字里行间,我更加清晰地感到,他在事业上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在做人上是表里如一,行为世范的堂堂典范,在性格上是爱憎分明,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巍巍勇士,在生活上是关爱生命,与人为善,助人为乐,重情重义的正人君子,在创作上是善于积累,底蕴深厚,游刃有余,厚积薄发的行家里手。他的作品就是他人生最好的见证。我同崔正来先生有着六十多年的交往,我虽年长他几岁,但在我心目中,常常以他引为标杆,作为楷模,力求效法,我为人生能有这样的挚友感到无比荣幸。
衷心祝愿崔正来先生幸福安康,生活愉快!
以上算是我的一点读后感,欠妥之处,恳请斧正!

《还血记》作者崔正来简介:
崔正来,晋南安昌村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共党员、中央台高级记者。
1965年春参军入伍,先后任兰空指挥所标记连标图员、文书等职,1971年春转业到《西安日报》社任记者。1972年春就读于西北大学,任中文系甲班党支部书记;毕业后留校任教,不久又回到《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编辑部笔耕。
1981年春被选调到中央台,先后任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累计发表作品上千万字,先后有一百多篇作品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长篇小说《黄河滩》201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小说《傅作义》上中下三卷本,201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还血记》是作者又一部长篇纪实小说。
二O二二年六月十六日于临猗寒舍
责任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