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三十)
前几回说到,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陈豪人、韦拔群和雷经天等人等发动了百色起义,接着何世昌、俞作豫、苑旦平等又举行了龙州起义,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张云逸担任了红七军军长,俞作豫担任红八军军长。李明瑞担任红七军和红八军的总指挥,而邓小平担任两个军的政委。
俞作豫率红八军进入左江根据地,遭到敌军重兵围剿。
俞作豫率红八军浴血奋战,终因敌军力量太强,红八军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兵败左江。
残余部队退回右江,而俞作豫则在当地农军的掩护下潜往香港,寻找党组织。
1930年8月,因叛徒出卖,俞作豫在广东保安县(现在的深圳市)被敌抓捕。
被敌软硬兼施严刑拷打的俞作豫坚贞不屈,说,我就是在1927年你们大屠杀的时候加入的中国共产党,我就是红八军的军长俞作豫,要杀就杀,不必多言!
并留下绝命诗,其中有“英名十载宜自慰,一腔热血岂徒流”的诗句。
1930年9月,俞作豫在广州黄花岗英勇就义,时年29岁。
左江根据地丧失之后,右江眼看也保不住了。
原因有几个,一是因为右江太穷,红军很难筹集到粮草和作战物资,难以长期支撑队伍日益壮大的红军日常生活与作战。
二是右江地区地处桂滇黔三省交界,而那个地方又是古驿道,是当地经济往来和贩运鸦片烟土的必经之地,而这些利润又是新桂系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
敌人绝不会坐视这么重要的地盘落到红军的手里。
因此红军必须转移。道理就这么简单。

下一步去那里?红七军原来也没有主意,只有先遵中央指示。
根据李立三冒险主义的命令,红七军攻击过南宁、柳州、桂林等大城市,但都因为红军力量过于单薄而攻击无果。
看到红军损兵折将,红七军将领开会怒斥立三冒险主义并拒绝执行中央“攻击大城市”的作战计划。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个月后立三路线被否决,李立三同志离开了中央的领导岗位。
又是经过开会,红七军决定向地处桂、湘、黔边界的湘西南转移。
1930年10月,红军转移至广西河池。11月从河池誓师出发,向粤、桂、湘、黔边界攻击前进。
12月20日左右,红七军进入湖南通道。然后兵分两路进入绥宁,并占领了绥宁的县城寨市。
原计划打下绥宁县城之后部队短暂休整并筹集粮草补给。
但是当地的国民党政府早已做足了“红军来了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的反动宣传,一城的老百姓早就跑得没有了影子,而且把能吃的能用的都坚壁清野地藏了起来。
在寨市,除了打开县监狱,释放了被关押的进步人士,没收了县衙的一些资产,红军基本上没有得到什么有效的补给。
23日,红军到达长铺镇,仍未获得什么物资。红七军的警戒部队还在竹舟江与敌人从靖州会同搬来的救兵反动民团激战一场,击退了敌人的进攻,然后赶往长铺镇与主力汇合。
次日,红七军从关峡至梅口,再经城步西岩转向武冈。
得知武冈城高墙固,敌人防范甚严,原来也没有打算进攻武冈,而是绕城而过。
但是后来据侦查情报,武冈城内没有敌正规部队,只有民团和少数地方武装共计六、七百人,就动了打武冈的心思。
而且55团团长何莽也力主打下武冈以获取红军亟需的物资。
这是一次不幸的、错误的选择。

武冈素有“铜墙铁壁”之称。如果说宝庆是“铁打的”,那么武冈就是“钢铸的”。
武冈城高墙厚,后有云山为障,前有资水为屏,加之当地民风彪悍,反动民团极为凶狠善战,红军以缺衣少粮的疲惫之师在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去实施本不擅长的攻坚作战,实在是犯了兵家之大忌。
武冈的国民党县党部黄立中,县长赵融,民团头子尹致和等反动官吏一方面积极备战,一方面向湖南国民政府和宝庆、洪江等地的保安司令部求援。
红七军打武冈的战役从一开始就打得异常艰苦胶着。
从24日强攻武冈开始,红军的多次冒死冲锋都被守军打退。
强渡资水的浮桥被守军的迫击炮击中,红军勉强搭起的数架云梯亦被守军用浸透煤油的棉纱扔到云梯上将云梯烧毁。
固守城墙的民团还准备了大量的滚木礌石,还有一锅一锅的滚烫的热粥,一俟红军靠近就劈头盖脸地泼洒下来。
红军准备抵近城墙下面挖掘坑道时,守军就将炸药包扔下来,给进攻的红军将士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作为武冈护城河的资水里面,已经漂浮着许多死难红军的尸体,河水为之殷红。
28日,团长何莽率队向敌发起最后的进攻。就在武冈城下,何莽团长被密集的弹雨击中,壮烈牺牲。时年25岁。
何莽,广西龙州人,壮族,毕业于中央军校第一分校。为人豪爽,意志坚强,英勇善战。他的不幸牺牲,使得红七军痛失一名极为优秀的战将。
再接着打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从几个方向蜂拥而来的敌军已经对红七军形成了包围的态势。红七军前委决定立即撤出战斗,打回广西老家去。
此役,国民党守军以极轻微的代价取得了武冈战役的胜利。而红七军则付出了牺牲500多人的惨重损失。
如果说武冈人的这一仗是因为受到了国民党反动官员的欺骗,把自己的军队打得灰头土脸,实在让人无语,那时隔15年(民国34年)之后,在对日寇侵略军的那一次守城之战则打得英勇顽强,着实让人荡气回肠。
那一场惨烈的战役也被称为“雪峰山战役”,被称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且待笔者下期给您细说。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