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做过宝山区文广局长的龚寄托,写了篇"菇乡″走笔,我将此稿转发《劳动报》社副总编赵迎佳老友。龚局在我的巜作家记者书画家群》里,大家相处几年时间欢声笑语一片和谐共生状况。以前我亦跑过宝山新闻30多载,对于他笔下的文字特感亲切。至于韩建勋老领导这篇诗文我更是爱不释手。75年前,他为帮助低年级同学补课,不幸掉到河滨里,狗爬式泳姿被路人救起。这个选题好。记得我十岁时,母亲叫我到船头拉住桅杆,谁知一下子就将我甩到大海里。此时,母亲连忙伸出拖把柄放在水中,我露出头正巧一把抓住拖把。船在向前行驶着,就是算得那么准确。父亲还没来得及穿下保险衣,我终于躲过一劫。人的命天注定。从此学会了游泳还横渡长江黄浦江呢。我跟建勋老作家只见过一面,只是在微信群偶尔聊上几句。也许是投缘,心心相印成为忘年交。
“菇 乡”礼 赞
龚寄托
序篇
“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古往今来,人们心中的故乡本身就是一首世代传唱、与时俱进的历史长歌。
阳春三月,适逢宅家抗疫的我正筹划着撰写家乡小菌菇名扬大上海的新传奇,这也是作为与共和国同年岁的老媒体人,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实际行动吧。
打开记忆的闸门,“菇乡”的前尘往事犹如潮涌,历历再现。

奋进篇
“菇乡”坐落在素有“金罗店”之称古镇东北翼。那里就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天平村。而在我早年间的记忆中,对家乡印象带有涩涩的苦味。作为“老三届”回乡知青,想不到终年辛苦劳作,收支相抵,倒欠集体一摊子债,蝉联多年“透支户”。那时节,村民中私下里搞起了食用菌种植。有次当我尝到邻居送来的香菇时,那鲜香滋味使我连碗都舔得干干净净。好景不长,无辜的小菌菇被列为资本主义尾巴而生生地砍了,小菌菇到底有何错?我百思不得其解。
沧海桑田,星移斗转。当再次与小菌菇在老家不期而遇时,我已步入古稀之年。那年阔别故里多年的我从县城举家回迁老家。在与村干部和老弟兄们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当年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在转型发展中华丽转身,硬是小菌菇在海内外市场打出一片新天地,成为沪上大品牌。据村干部介绍:2020年天平村菌菇经营额一举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亿元。去年再创新高,经营额直达1.5亿元。天平村凭借小菌菇在全市“一村一品”的群英榜上雄踞榜首,一举成名,享有“菇乡”之美誉。而乘势而上的“菇乡”又在罗店古镇率先跻身于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行列。
夹带着早年的粗浅认知,真难以想象小菌菇竟有这么大的魅力和威力。带着满脑子的疑惑,我与天平菌菇产业的掌门人黄国标相约,前往村菌菇生产大本营——上海永大菌业有限公司一探究竟。作为新一代闽商、菌菇专家,黄国标在天平村扎根二十多年,堪称半个老乡。当这位热情的掌门人带我在这座占地168亩的新兴食用菌科技产业园区参观之时,我恍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满眼新奇。这里我第一次见识到了工厂化生产的神奇。目睹了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加工车间、国内外一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亲眼见证了食用菌加工、保鲜、冷藏、包装高科技生产流水线高超的技能。

现代菌菇的品类更是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不仅有我常见的香菇、金针菇、木耳,也有我不相识的姬菇、杏鲍菇、蟹味菇、白玉菇、绣珍菇等共20多个品种。我真心折服带上现代化桂冠的小菌菇神奇无比,魅力无穷。
“菇乡”独特的经营模式使我倍感好奇,据介绍,永大菌菇创立的“公司+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创新独特,即“公司生产菌包、农户培育食用菌、公司回收并销售食用菌”。周边数百农户纷纷加盟食用菌种植,年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小菌菇助推农民共同致富,动力不小。
回眸过往艰辛历程,黄国标无比欣慰地告诉我,这些年最让他满意的三件事。一是搭建全球销售平台,在国内建立起了22个种植基地,并在美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食用菌生产种植基地。二是建起了一条日产量5万袋菌包的现代化流水生产线和专业化智能化种植设施,年产菌菇1万多吨。三是充分利用回收秸秆、树枝用以制作食用菌基质,目前年综合利用量达2万吨以上,宝山全区回收利用率高达82%,居全市榜首。
在公司的陈列室内,那张小菌菇流向示意图一目了然,小菌菇无疑是热销市场的宠儿。据黄国标介绍:“这些年公司不仅与麦德龙、大润发、家乐福、易初莲花等国内许多超市、大卖场紧密合作,设有销售专柜,同时与湾仔码头、顶新集团、海底捞、肯德基、呷浦呷浦等食品加工厂企业、餐饮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还与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美团、美菜等电商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耳融目染,收获满满。我仿佛什么都明白了,站立时代发展潮头的“菇乡”作为全国“一村一品”食用菌基地、市和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市高新技术企业、市乡振兴科技引领示范基地等引领创业创新发展的优秀团队,敢为人先,创新发展,勇于在脚下这片热土上绘制出最新最美的画卷。

抗疫篇
虎年新春佳节过后的上海,疫情防控的形势似乎越来越紧。作为“菇乡”一族,打算再赴菌菇生产基地探访,续写抗疫中“菇乡”新传奇。谁料想,我所在的小区因疫情而被封控隔离。事出无奈,只得与黄国标总经理线上联系。
透过微信,黄国标总经理及时了老朋友的关切之情以及采访意图。迅速在回复中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面对疫情,今年第一季度总产量达4120吨,同比增长13.8%。”
我打心底折服“菇乡”人面对疫情攻守有度,措施有力,经营有方。透过永大菌菇掌门人的传发来的一条条信息,一幅幅照片,我犹如身临其境,满腔热忱的“菇乡”人逆势而上,抗疫情,保供应的身影仿佛尽收眼帘。在抗疫情,保供应前沿阵地,以黄国标为核心的生产领导小组火线诞生,党员、干部活跃在一线岗位;果断实行封闭式管理,所有员工全部住宿企业,杜绝访客,仅用一天时间雷厉风行地安排好180多号人吃喝住等生活问题;实施严格防控措施,及时做好抗原、核酸检测工作,全员检测无一阳性。我由衷感佩家乡人的智慧、胆识和毅力,任凭疫情肆虐,“菇乡”小菌菇依然能从容不迫地走向四面八方。通过线上和线下配送,送达765家社区,配送蔬菜大礼包206598份。通过电商、零售等渠道,供应蔬菜、食用菌2165吨。冲在抗疫一线的黄国标总经理他们越战越勇,我肃然起敬,默默祈祷:“菇乡加油!”

尾声
在本文行将收尾时,想起了作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的黄国标在接受《农民日报》采访时所表达的坚定信念:“永大菌业连续三年以高于20%的幅度增长是我们早就预计到的,未来还有继续高速增长的潜力。”我想这既是“菇乡人”的目标,也是黄国标他们这批奋战在抗疫前沿的新时期共产党人向党的“二十大”献上的一份最朴实真挚的贺礼吧!
童年的记忆
韩建勋
隆冬,
一个滴水成冰的夜晚。
应约,
赶往一所小学,
批改低年级同学作业。
途中,
突然下起暴雨,
慌不择路,
从麦地里,
径直奔向学校所在村庄。
不料,
翻过一道堤埂,
落水了。
伸手不见五指,
只听到风声雨声浪击声。
是掉进庄东小河?
还是跌落庄西荷塘?
幸好我会游泳,
自信定会游到岸边。
一会儿蛙泳,
一会儿爬泳,
不知折腾了多长时间,
棉衣已被浸透,
体力渐渐不支,
恐惧从黑暗中袭来 。
我激励自己 ,
大胆!沉着!
为节省体力,
我尝试仰泳,
任由风浪驱动。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就在这生死关头,
我的肩膀触到一根芦苇,
一把紧紧抓住,
沿着芦丛,
顺势爬上河岸。
正巧,
庄东露出一盏灯光,
随着我的呼喊,
一位开完会的老党员,
把我带回了家。
70年过去了,
童年的记忆,
一直保存着:
惊险的场景,
历历在目。
脱险的哲理,
铭记于心。

推荐作者简介:
袁德礼,1954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面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30年来,先后发表上万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300万文字。出版过《武则天:一个女人的强权、沉沦史》、《百位老板谈人生》、《走访殡葬十年间》、《远航的心》、《女儿袁靓》、《在雨中我梦见本家袁崇焕》、《记者写天下》等书稿。作者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传媒集团公司(国企)法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