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李陕西老师结缘,缘于给赵文剑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给佛一个家》,被李老师看好并认可,荣幸之至,随后他送我四本书和一本杂志,回家一看书名,直接震撼!那是世面上掏钱也买不来的历史档案!也是我和爱人苦苦寻觅而求之不得的大作!仅仅阅名之后就对他肃然起敬!

在以后打交道的日子里,才知道他是一位老三届的前辈!是著名律师虽已退休,还被返聘继续从事律师工作。业余时间,来了文史类人物,只要他有空闲,都带上我并引荐、重点介绍认识,推荐我进入他的朋友圈,成为我文史路上的贵人。

在慢慢的交往中,我庆幸遇到忘年交,发现了他开朗、快乐、诙谐、幽默、风趣、简单、智慧的一面,在我们与冯均仓老师、秦玉良老师一起陪同李晓信老师找寻王家河雷平寺遗址、益王沟、益王泉、益王坡、炭科沟遗址等历史遗迹的路上,他对打造王家河文化产业园的执着与热爱,打开了我们对这一条有着七千年文化底蕴、有仰韶文化宝藏的王家河沟的新认知。

我们共同的习惯是写日记,我从七岁开始练笔,他是从初中一年级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后,直到如今,李陕西老师依然在坚持用日记记录生活与工作,在漫长的岁月中,不计其数的日记本汇聚了他的童年、青年、中年、壮年,收录着铜川点点滴滴的变化以及时代的巨大变革。

一九四九年,李陕西老师出生于李家塔煤矿,他初中毕业后,下过乡,当过工人,四十一岁时通过自学取得了法律大专文凭,紧接着考取了律师资格证,成为了一名律师,曾被评选为陕西省优秀律师。
李陕西老师和共和国同龄,他的日记,也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记忆。他们经历了文革、老三届的上山下乡、目睹了东风矿李家塔矿(原三矿)的兴衰。这一切的一切,李陕西老师都用日记的形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一九九八年,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李陕西老师开始整理自己的日记,好事多磨,坎坷不断,直到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一名老三届的“文革”日记》终于出版,这期间,李陕西老师经历了四处碰壁,辗转内蒙、香港、河北,却被多家出版社拒绝,当时他正经历着身体上的折磨,高血压、脑缺氧甚至让他“留下遗书”的非常时期,最终在朋友的援帮助下,李陕西老师的原始日记终于在香港出版。

用李陕西老师的话来形容就是“一点儿变动都没有,保持了日记的原汁原味”。第一本书出版后,李陕西老师一鼓作气又紧接着出版了《一名老三届的插队日记》《一名老三届的工厂日记》,三本书合称为“文革日记三部曲”。这些书不仅仅是李陕西老师的人生轨迹,更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作家刘新中老师评价“尽管它们有深深的时代印痕,但它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窥视到了逝去岁月曾经的微风淡云。”

“十八、九岁的日子,我们一起离开学校,来到红土下乡,自己打窑洞,吃大锅饭,一起劳动,那时我们斗志昂扬,我们是虔诚地响应祖国号召,真诚自愿地到广阔天地里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看过李陕西老师日记的同届同学刘瑛和范青娟回忆起上山下乡时神情激扬,在她们的记忆里,上山下乡不是凄凄惨惨,是春日里举锄除草,是夏日里挥镰刈麦,是秋日里丰收景象,是艰苦而又充满乐趣的日子。

曾经的同学们都没有想到李陕西老师竟然一直记录着那段岁月,一些已经模糊淡忘的记忆在日记三部曲里又逐渐变得清晰。“知青”是一个特定的历史名词,承载了太多的社会历史信息与沉重的集体记忆,李陕西老师公开的这些日记让曾经的“知青们”勾起了青春回忆。
市档案馆、图书馆、史志办纷纷收藏了这些具有史料价值的书籍。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发黄的日记,依旧让我们听到了铜川往昔岁月里最真实的声音,看到了一代铜川人的心路历程。

如今已经七十多岁的李陕西老师,仍然在坚持记日记,即便是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也不曾停下来。“从初中开始的习惯到现在几十年了,最宝贵、最有价值的那一段已经整理出书了,后面的日记没有什么特殊价值了,更像是我的工作笔记。”

李陕西老师自谦地认为,后来自己所写的日记没有价值,但我们却从他讲述的故事中听到了另一层日记的意义。早些年,李陕西老师曾代理过一个医疗纠纷案件,其中一方找来了四个假证人,李陕西老师通过自己日记中对事发当时的天气描述逐一推翻了四个假证人的证词,最终还案件一个清白真相。

五十多年了,李陕西老师写了多少篇日记,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在他不同年代的日记中,那个充满乡愁的故乡与如今高楼林立的家乡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年,他坚持用一支笔写着每一天的片段,记录着他亲身经历过的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每每提及那个火红的年代,李陕西老师还会跟小伙子一样引吭高歌,唱出当年的豪迈:万里江山万里赢,七亿人民七亿兵,十个人里面有一个当兵的,就是七千万,我们这七千万人,雄赳赳、气昂昂地抗上枪,完全可以在地球上走来走去!那种当年的霸气还会从歌声里飘飞而出,余音绕梁,震荡有力。感染着我们这些后生、书生:血未冷,情还在。

刘瑛在《知青网》上《忆五十年前的岁月》的诗歌里这样写:岁月的年轮,深深的刻在脸颊,岁月的无情,染白了我们两鬓,清澈的泪水,我们早已抹干,往事的回忆,我们还是难以忘却。把时间回拨到五十年前,我们青春芳华十七八岁。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那样轰轰烈烈。我们响应祖国号召,将时代赋予的使命担起,背起行囊,离开家人,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我们用稚嫩的身体,经受着四季的洗礼。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是刚出学校娃们的豪言壮语。
春天,我们把理想、希望、耕耘在田间,夏天,我们挥洒汗水,磨练意志,秋天,我们历尽沧桑,收获着金色果实,冬天,我们烈火融化冰雪,战天斗地。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修梯田,水利建设工地,穿梭着我们单薄娇小的身影,打草插秧,割麦子,背玉米,样样农活不惧。缺医少药,粮食紧缺,艰苦日子,我们扛着。

我们用青春缩小着城乡三大差别,我们用热血改变着农村的面貌,我们把知识传播给乡村的孩子,我们把智慧力量投入到四化建设,蹉跎岁月中的伤痕和泪水,铸就了我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计划人口国策,我们大爱无疆又担当,下岗,失业再创业,艰难的人生路上,我们抬头迎着风雨,再次接受挑战与奋起,我们是有怨无悔的真人生。怨的是在那个年代,无法选择自己热爱的志向,很多同学失去上大学深造,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无悔的是我们把命运与国家紧紧相连,为国分忧解难的一代,而那些为之献出年轻生命的奉献者,我们更不能忘怀。

今天,那曾经的一切,成为中华史册的记载,我们无愧于共和国复兴之路的奠基石,一代知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牢记使命,虽然我们繁华落尽,步入夕阳时节,我们依然灿烂,与时俱进,感受着国家的强大,知青战友们:让我们欢声欢歌笑语,踏着新时代的步伐,幸福生活,回顾过去,倍感珍惜今天,更加向往明天,明天会更美好。诗尽,让人泪目过往的际遇之余,更让人敬畏老三届的精神情怀!正如李陕西先生的人生观:淡淡的来,淡淡的过,淡淡的去。

李陕西老师的青春就是这样度过,他们曾经像雨水一样润湿过共和国农村的每一寸土地,他们喂养了一茬又一茬庄稼之后,或者融入山溪、江河或者化为蒸汽升腾进天空,然后又以雨雪的形式飘落下来,其实他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土地。如果问他们为什么眼里含着泪水?因为那是他们对这块土地爱的深沉。

楚丰华
2022.6.16
6:39
作者楚丰华原名楚凤琴.祖籍河南许昌人士,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于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文稿在多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本文中部分资料摘自网络,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