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家联语
1 .李国梁
出句①“抛书倦枕听泉石”构思时想到宋·蔡确的《夏日登车盖亭》诗中的“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和《红楼梦》中史湘云的故事。她在《供菊》诗中写道“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我引用“抛书”一词出于此。
观书倦困,自然思歇,于是枕石于泉边。此枕字非名词枕头,亦非在枕头上听泉与石。看淡风思雨怨,在物象与心境中持衡宁与和,这是我出句的内涵所在。我欲求索禅味。
解析修辞句法,甚必要,对提高语言艺术有益,是基础,是硬件,需求精,勿违律。孤平是诗家大忌,五字句应注意避免出律,如篮球赛,投球虽中,犯规是不得分的。
当然形式服从内容也是相对而言,“破格”需读者认可。而在思路上则可各具别致,相谐相应。
出句②“红绿龙舟,江上争飞渡”,应对难点有二,一为红绿,龙舟色彩多种,与民俗、易学、宗教等相关,复杂不必多考虑。但注意与极色黑白一样阴阳对应,工对有难度,容宽。争飞渡,“争”字不作“怎”字解。
出句③“临帖涂鸦,青眼兰亭序”,难点在兰亭序,要找知名度相当的词汇非易事,只要字面词意相应即可。
语序容变,意脉需顺。依内容句法词性是可以有变化的,有古例。所以训练语言之精雅须下功夫。不入古,何以创新。 这期出句,难为大家了,可喜的是,可圈可点的对句越来越多,好事多磨啊!
2.刘子荣
对句二,“龙舟江上争飞渡”,李国梁老师自己的对句“蛩韵泽边纷唱酬”来看,可理解为“龙舟在江面上争抢着飞快地通过,蟋蟀的鸣声在大泽边此起彼伏地唱和着往来。”“争”“纷”均作状语, “渡”为“通过”,“酬”意为“往来”,在句中作谓语。
为此,“江上”“争”“飞”“泽边”“纷”“唱”均作状语。这种状动结构很是考量联家的斟词酌字、精推细敲。
有部分联友理解为“龙舟争渡”,把“争”作为谓语。导致对句如“纸鹞展姿”“曲柳诱莺”“响入云”“酒溢香”等不同理解。
如清朝李渔“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一联中,李渔的本意“梦”“兆”是谓语,“化”“飞”为定语,很常规的句式。 本人的理解是:“化”作谓语,“梦”为状语。为此,本人的对句是“李白醉骑鲸”。“醉/骑鲸”,是状动结构。醉,说的是状态。
当然,“醉骑”也可以理解成连动结构。就像李国梁老师的“飞渡”与“唱酬”同样可理解为连动。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共同学习而已。
3 .陈士坛
本期“联蕾争妍”由李国梁老师出句。三个出句,句句精彩。我现将第三个出句“临帖涂鸦,青眼兰亭序”作个简单的解析。
本句系“前四后五”的九言句,属“前果后因”关系(是因青眼兰亭序而临帖),一见此句便知,它讲得是临帖学书之事。因句末“序”字为仄声,可见出句是上联。其平仄格式是: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本句共有四个词,即:临帖、涂鸦、青眼、兰亭序。临帖是临摹字帖的意思,属动宾结构;“涂鸦”有典,这个词比较难对,因为“涂鸦”并非乱涂乱画,也不是有意去画只老鸦,而是书写的效果很像老鸦(是谦词)。如果是前者,为动宾关系,后者则为动补关系。其实对对子也没必要分得这么清楚,把“临帖涂鸦”看作是两个动宾关系的名词并列起来成为联合短语就可以了,这样更容易对。“青眼”也有典,是青睐的意思,表示对晋代大书家王羲之《兰亭序》十分喜爱与重视,想要工对这个词难度很大。“青眼”这个词用在《兰亭序》名词前,它便是动词了。“青眼兰亭序”系动宾短语。《兰亭序》是王羲之的行书法贴,其中“兰亭”是地名,“序”指序文(一种文体),《兰亭序》在此处是指字帖,这个帖名属偏正结构。若想找一个同样也能加书名号的名词与《兰亭序》对仗,可能是很困难的。当然,放宽要求也可以,只要符合联律,前后意思连贯便可。《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我认为与它相对的那个词(又是下联的结尾),不能显得太弱。上重下轻是对联的忌讳。
我们对李国梁老师的出句,前后关系的连贯性务必要弄清楚。怎么临帖?临哪种帖?为什么要临这个帖?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4.魏祖新
“抛书倦枕听泉石”, 这诗句真美!它给我一种自在闲适的感觉。试想,一个人在泉边的石头上坐着看书,周边或有绿树浓荫,或有鸟鸣啾啾,或有花香阵阵,而他只专注于书本。累了,便随意把书一放,悠悠然,以天为被,石为床,闭着眼睛,闲听流水声。“抛书”二字又让我想起史湘云在《供菊》中的诗句“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抛书对菊”,为了赏菊,书都搁置在一边,湘云对菊花的喜爱跃然纸上,那是一种真性情。同样的,抛书倦枕,也是一种真性情,累了,便歇一歇,静心凝神,枕石慵卧,听泉水叮咚,悠然自得。整句从节奏上看,“抛书/倦枕/听泉石”,应是2/2/3,抛书是动宾词组,倦枕二字,“倦”是疲劳劳累的意思应是形容词,枕是动词,“听泉石”为偏正结构短语,节奏为“听泉/石”,听泉是石的定语。
5.蓝翠华
对李国梁老师三联的体会:
第一联,抛书倦枕听泉石。
此联难点在于其内在逻辑的通畅。抛书之后才来枕石的,有停了一项活动来做第二项。且枕的是听泉石,在联主心中应是比读书更符合其内心追求,才会舍前取后。
抛书和枕石主语必须是统一的。
第二联, 红绿龙舟,江上争飞渡。
难点在于下联对"龙舟"这个词,龙舟是龙形的舟,是偏正词语,同时,龙又是一种动物。单独对,还好办些,但放在联中作一项活动的主语就不易了。比如鸟巢、鹤形、牛头等词皆不太适合做施事主语。
第三联,临帖涂鸦,青眼兰亭序。
此联最难对的词语是‘青眼’。青眼看人或物是表示对人或物的喜爱和尊重(跟“白眼”相对),同时青是颜色,眼是人体器官。
6.林光淑
试解李国梁老师自对联:
抛书倦枕听泉石;(李国梁)
采菊俄惊落帽风。(李国梁〉
译意:
倦而抛书,若能取听泉之石为枕,石傍枕下有淙淙流水洗涤心灵之尘,进入纯净冥空的自然世界,该是何等的惬意啊!
悠悠然正快意采菊,猛然惊现一阵 落帽之风吹来,竟为何兆?还是冥冥之中欲呼我何为?心中顿起波澜。
注:“落帽风”典故源于《狄青演义》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澈的山泉水在山石间流过,这形,如一丝飘带,这声如瑟如鼓。倦而抛书,枕石而眠,听泉水淙淙而悠然入梦,周围的一切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繁杂的世俗不再牵绊萦绕,让我进入了一个恬然冥空的超然世界。
李老师化用诗佛之诗得“抛书倦枕山泉石”之句,出神入化!
不由的想到另一宋朝诗人之句“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
7.锥园老叟
“抛书倦枕听泉石”本期对联训练,出的曲折有致、徐解通透周全。但评的应更专业、对的尚需深入,关键解准“枕”字,中国古代文言句式宜解“听泉于石”,不可逾越。诗文以立意为主,内容决定形式,这是艺术创作规律,但形意尽可创新、多样化,文无定法,诗无达诂,不必拘抳于一个标准答案,以禁锢创新、创造,当然应守规律。诗联应重立意、格调、形象、意境、格律,古人并无现代汉语和英语的语法概念,重感悟、重语感、重语象,今人王力对古代汉语句式作过全面归纳,较为详尽。借今人成果,评先人作品,或拓出新天地,或不得要领,宜融汇古今之法解诗、解联为宜。汉语语言,具有确定与不确定等特征,古代汉语形、意、音丰富多样,语言解不准,所解诗意、联意自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平等讨论、平实点评、点出疏忽、互相受益,至关重要,这样能真正从群中学到东西。因此,方向宜准,导向应明,否则南辕北辙、事半功倍。
提倡为学严谨、平等交流、注重实效、共同提高。在三明市诗词学会带领下,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好意识形态责任制,努力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学习、学术讨论良好环境,为三明诗词发展、当代文化建设,凝心聚力,作出贡献。
抛书,省主语,动宾。倦枕,形、名词。抛书倦枕于室内一解,徐肇敏老师室外又是一解。抛书、倦枕一事二物,内在逻辑连贯,形象链完整。听泉石,理解不一,观点不同。不同点断,语感、语象、形象、意境都不一致,不同呈现。钟教授以为诗可多种解法,不同解法都通。早上李国梁老师说“听泉石”,也多一证,更赞同钟教授“都可“观点。听——泉石,刚才李国梁老师也说到:出对时,曾想到王维诗,清泉石上流。因此,可作石上流泉、石上滴泉,此泉流声更立体化,更艺术性。听与泉虽各自独立,但字面上“平平”,也符合联律中的“平顶平,仄顶仄”,不失一种点断法。听泉于石,石上听泉,可坐、可枕,不必将倦枕,千里迢迢移于此解。同时,即可头枕,亦可石忱,无关联意实质。此种断法,最让人纠心,最使人头痛,这是出联者的曲折别致所在。听泉石,解成一块石头,与前抛书、倦枕,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经徐肇敏老师一解,别开风面。在石上,也可抛书、倦枕,不必拘于场所何处。可能还有其他多种解法,诗无达诂,不断拓宽、创新,开动脑筋,符合训l的本来目的。
至于与下联,只能艺术赏析,不可实证。总之,出对、对句、自对,大家都积极动脑,十分认真,都值得我学习。
8.许晓鸣
本次对联活动特别活跃,不仅对的人多,探讨的人也多。其中第一联“抛书倦枕听泉石”论者最多,因为此联机关重重,灵活机动。此联为了合符联律,做了多项技术处理,实际上我认为这联不仅有理趣,更有情调。按理趣分析,应该是倦了,把书放下,枕石,听泉。这是最合道理的。不少人释为倦听泉,倦枕石,都是不合事理,倦应该用来交代抛书的原因。还有人误以为听泉石,听泉,陶醉泉声,比观泉更有情调。而听石,则逻辑错误。总之,此联中隐含着一段微妙的小故事。抛书者,即读者,并非厌学者,倦而抛书,应看书太久了,心累,眼也累,故后面不用观石听泉,而是枕石,以石为枕,闭着眼睛去领略天籁之音。所以此联逻辑谨严,用词灵动,稍不注意,对仗便失工。很多对子词虽工,而境不合,意境有关联,又出现词不工。真是两难!
9.徐肇敏
一、解读李国梁老师出句
一读出句“抛书倦枕听泉石”。
初看似简单,句子较平,好理解。再看发现句法复杂,动词有三:抛、枕、听,但层次不同。抛与枕是并列的,它们的主语是省略。“枕”与“抛”是最大的动词,抛管书,枕管石,就是说抛书而枕石。抛书,抛做谓语,书为宾语,抛书为动宾。倦枕是偏正,倦做枕的状语,枕做谓语。枕的宾语是石。枕石为动宾。“枕石”是陷阱,扣分所在。“枕”与“听”不是并列,不是连动。“枕”名词用如动词,如果忽略,对句的语法结构或逻辑就对不上了。听泉 “听”的范围只管“泉”,听泉为动宾,动宾结构做石的定语。听泉石我还理解可做枕的补语,也就是说枕于听泉石之上。
“抛书倦枕听泉石”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抛书倦枕听泉石,第二层抛书,倦枕听泉石,第三层倦枕,听泉石,第四层是听泉。三看深藏奥妙,表达的感情有魏晋之风骨。
再读出句“红绿龙舟,江上争飞渡”。
书法有“人书俱老”和“老辣”的说法,李老师出句亦然。李老师说:“龙舟前为何要加红绿二字呢?这又与古俗和阴阳说相关,有望联友帮我诠释。”
下午我在看龙舟自由赛,河面上十几条龙舟各有颜色,可称“彩舟”。还有不同的胡须,黑、白、红都有,也有无胡须的,但它们都有传承。每个城门,东门、文昌门、庙门、南门、师古门、小水门、西门的龙舟的胡须都是固定的,这与他们供奉的菩萨有关系。但不知“红绿”的出处,也不影响征对,把它当做红男绿女的构词一样吧。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龙舟,小而言之是舟,龙做舟的定语,红绿并列,也做舟定语,构成双定语。龙舟怎么样?龙舟争渡。动词“渡”就是谓语。“江上”“争”“飞”三个词都做渡的状语。
这个出句看似简单,如果是一份考卷,它设置了扣分点。
三读出句“临帖涂鸦,青眼兰亭序”。
临帖动宾,涂鸦动宾。临帖与涂鸦并列。青眼兰亭序,青眼名词用如动词,兰亭序专有名词做青眼的宾语。整个句子省略了主语。
二、试译李国梁老师自对联三副
一原句:
抛书倦枕听泉石;
采菊俄惊落帽风。
翻译:
抛开闲书,倦意地枕藉于响泉之石;正采黄菊,忽惊讶于吹来落帽之风。
二原句:
红绿龙舟,江上争飞渡;
平仄蛩韵,泽边纷唱酬。
翻译:
红色绿色之龙舟,在江上争先飞奔竞渡;平声仄声之蛩韵,在泽边纷纭吟唱应酬。
三原句:
临帖涂鸦,青眼兰亭序;
啸风呻夜,悲情茅屋歌。
翻译:
临摹古帖,涂鸦弄墨,最喜青睐右军《兰亭序》;呼啸秋风,呻吟夜宵,堪叹悲情杜甫《茅屋歌》。
一副十八字联,上联写到书圣,下联写到诗圣。一书一诗,相得益彰。李老师出手不凡,两圣组联,而不露斧凿痕迹,其高妙无比,亦为我们诗友所称师和学习。
读李国梁老师的出句,理解其句法,欣赏其意境,我们就能更好地掌握要领来应对。读他的自对,诗心深窈,令人耳目一新,实有导航意义,认真研读,必大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