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我中考
文/孙宜峰
六月,石榴花开红似火,荷花叶展绿如蓝。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结束,又迎来了中考。我没有经历过壮烈的高考,但参加了1978年的那年中考。
一、那年中考,师生话家常,老师教导。
“你兄弟姐妹几个人?”
“五个,兄弟四人,两个哥哥,一个姐姐。”
“家里生活条件怎么样?”
“还可以,可以吃饱。”
“去年老衔上有人考上大学了,你知道吗?”
“知道,听大人说的。他们可好了!”
“你想不想通过学习改变人生?”
“想。家里没有门路,只有靠学习考出去。”
“你现在有什么打算?”
“努力学习,参加今年中考,跳龙门。”
“知识改变命运,考试成就人生,努力吧。”
“好的。”
“你理科比文科好,要注意学科平衡。”
“好的,谢谢老师。”
这是44年前的一个春天,在周巷中学校园的树阴下,班主任赵老师和我的一次谈话。地点在学校北面依河而据的一个小片林场,几树桃花开得姹紫嫣红,春雨过后绿肥红瘦,湿润的空气中便散发着淡淡的馨香。槐叶也在渐渐炽热的阳光中疯长,变得狭长肥厚,洒下浓浓的阴凉。那天,天很蓝,蓝的深邃,蓝的纯粹,蓝的厚重,蓝的让人没有一丝一缕的尘念。校园外的小河拥抱了几棵柳树,缓缓向西流淌。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重新再来,但谁都可以从今天开始,书写一个全然不同的结局。赵老师的教导如春风化雨,如阳光雨露。

二、那年中考,白纸很紧俏,大嫂送宝。
众所周知,学校印制试卷、学生算式草稿都需要用白纸。那年,不知什么原因,市场上白纸很紧俏,在供销合作社买不到。当时,只有灰报纸,颜色为灰色,纸面粗糙,不便书写,写上去的字看不清。学校的数学张老师从外地搞到了一套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的十几个省市的中考数学试卷,只能用灰报纸来印刷,给我们学生练习。我们欣喜万分,以唯一的、唯美的资料进行模拟练习,上面有因式分解、分式运算、一元二次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等,不管学习条件不太好,晚上回家坚持做做。我的大嫂是个上海知青,在高邮县营南公社广播站工作,手里存有少量白纸,知道我复习考试要用,就把大白纸裁成16K,用订书机订好,订了两本,趁大哥带给我。我如获至宝,在来之不易的白纸本上写作业,下笔很慢,一行一行的,小心翼翼的,生怕糟蹋了,感觉也舒爽,正确率也有所提高,还拿出来与别的同学炫耀一下。
三、那年中考,双腿水中泡,效率提高。
六月初,有时晚上在学校上晚自习,那时,还没有通电,照明用的是一种石棉灯,打气进去点燃刺眼的亮,无数飞虫纷纷扰扰做着慷慨赴死的危险游戏,终于会有大个的甲壳虫径直撞破石棉灯芯,爆出一团火花熄灭了,黑暗中响起了欢呼声,我们心中涌起的反而是一阵暗喜。有时晚上在家里面写作业,家里没有纱门,没有蚊香,没有电风,蚊子特别多。蚊子嗡嗡作响,咬到身上发痒,时常打一巴掌,一会儿拍腿,一会儿拍脸,思路被打断,练习叫暂停。又不是一天两天的,怎么办?怎么办?有了!有了!家里有个拎水的水桶,装大半桶的水,把双腿泡在水里,大小正合适,脚和腿不再受到蚊子的叮咬了,而且身体还凉快许多,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我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对门的“辣四妈”开始不理解,后来会意了。“孙宜峰,你天天学习这么认真,一定考得上去。”至今看见我,还笑说:“孙宜峰,你现在还泡水桶看书吗?恐怕要当故事讲给你孙子听了”。

四、那年中考,田野秧苗绿,彩旗飘飘。
原周巷中学在周巷老街的西面三四百米处,校园有一个中心大道,道路两旁有好多梧桐树,有两排教室,大路东西各三个教室,共十二个教室,后面有教师办公室,教师宿舍,食堂,菜地,还有一个大操场。校园呈长方形,路面全是土路,没有围墙。北面有一个依河而据的小片林场。学校的南边和西边就是生产队的农田,一览无余。中考那天,学校彩旗飘飘,隆重而热闹,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阵势,至今记忆犹新。可能当天是生产队秧苗开栽的日子,田埂上也是彩旗招展,两相辉映。母亲和婶婶们,天不亮就下田栽秧了,到了九点,田野里已经是一遍翠绿了。我的考试位置在前排教室东边临南窗,远远望去,小小的秧苗绿油油的,尽入眼帘,恰好看见母亲在田里抬头北望,真的巧。母亲曾关照我,在考试时要专心,不要东张西望的。但是,我还是张望了,看见母亲,很开心。
五、那年中考,数学复习到,喜忧参半。
那年,是全国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有的人参加高考,有的人参加中考,参加中考的考生成分比较复杂,有我们二年制的初中应届毕业生,有往届高中毕业生,有社会知识青年,特别有教我们的一些代课老师。科目设置四门,语文100分,数学100分,物理100分,政治100分,总分400分。第一天分别考语文和物理,第二天考数学和政治。第一场考语文,还是很紧张的,早早的来到学校,手持准考证,心里“扑通扑通”的,规规矩矩走进考场。我汉语拼音学的不好,拿不到分,作文题目可能是《记学校的运动会》,记叙文,写的马马虎虎。两个半小时下来,流了一些汗,有点精疲力竭。第二天考数学,我数学比较好,有信心。拿到试卷,眼睛一亮,窃喜,有道因式分解题和分式运算题,是前几天晚上生产队放“卖花姑娘”的露天电影,我没有去看,在家里刚好复习到,做过,一模一样,好运当头,喜不自禁。解:原式=,“刷刷刷”,因式分解题是先拆开其中的一项,再分成两组,提取公因式。分式运算题是先通分进行加减,再提取公因式进行乘除,约去相同的因式,最后化成最简分式。一会儿两道题就做好了,肯定对。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不是工程或行程问题,正是张老师说的进出水问题:一个水池分别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单独进水3小时满池,单独出水5小时出完,若同时进水和出水,几小时注满水池?方法老师讲过了,小菜一碟,一会儿就完成了。走出考场,兴高采烈,忙向张老师汇报,张老师笑眯眯的。关于考物理,我物理学的一般,一直记得有一道杠杆题,横杆末端挂一个100牛的重物,拉杆与横杆成30度角,不计杆重和摩擦,求拉力的大小?我不知道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错误的认为杠杆总是省力的,就瞎写了一个50牛。考试之后,立即和其他同学对答案,应该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分之一,拉力是200牛,还有几道题错了。我心里很沮丧,难过了好一阵子。最后一场考政治,记的不太清楚了。那年中考,有激动,有紧张,有喜悦,有沮丧,题目有对有错,心情喜忧参半。后来,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物理很用功,得过班级第一。做物理老师多年教学杠杆,总是拿这道题来说,生怕有的学生重蹈覆辙。

六、那年中考,买肉须批条,父母操劳。
十月的一天,我收到了高邮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据说,录取分数线是260分,我考了262分,好险,这得感谢那道因式分解题和分式运算题,否则就完完了。周巷公社三百多人只录取我一个人,后来降分到247分,又录取了一名代课的汤老师。考取师范学校,可以转户口,吃公家饭,父母很开心,脸上也有光。父母决定请老师来家里吃顿饭,感谢老师们的培养教育。鸡、鹅、鱼、蛋,家里尚可办到,唯独猪肉不好买,当时,计划经济,猪肉凭票供应,票用完了,要想“打肉”,必须得找供销合作社的领导批条子,父亲找到韩主任磕头作揖,说了好话,递了香烟,还卖了在农具厂做车间主任的小面子,才批到了条子,供应猪肉三斤,每斤0.73元。母亲欢笑,大清早就开始操劳起来,杀鸡,宰鹅,煮鱼,做肉圆,高高兴兴操办了一桌谢师宴。礼轻情谊重。
那年我中考的点滴记忆,是一杯愈陈愈醇的酒,因滤去了苦涩和困窘,散发着浓郁的年少清香,放大拨亮了其中的暖色而弥足珍贵,我愿意把它存置在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并固执地去守护她,时常浅酌至微醺而酣眠。

【作者简介】
孙宜峰,江苏省高邮市南海中学教师,扬州市初中物理学科带头人。教学余暇,喜欢看看书,写写字,写过一些诗歌在报刊上发表,写过几篇文章在“汪迷部落”中交流。四时八节,也喜欢做几个传统小菜。淡墨浅语,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