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冯厚森,本名殷庆功。195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安达市,现居北京市。1977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原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正处级干部,高级政工师。系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作家企业家联谊会会员,原大庆油田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现已出版书籍20多部:主要有随感集《凡人箴言录》《读书的艺术》;诗歌集《蓝色绞索》;散文集《心灵虹桥》《生命履痕》《走进心灵》;报告文学《为了希望的明天》;长篇小说《生存境界》《家道》《父子》《天殇》《善根》《毒色围猎》。作品在参赛中多次获奖,《家道》《父子》被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图书馆收为永久馆藏;参与编辑出版《高扬的旗帜》等书籍多部。
协助拍摄电影《铁人》,电视连续剧《奠基者》,大型文献纪录片《祖国至上》《担当》《脊梁》《大庆魂》等多部;组织协调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等大型文艺活动多场。

《故乡,心上的蒺藜》是韩辛老师的获奖散文作品,有幸读到还要感谢一位文友的推荐。散文开篇从我以文字消乡愁起笔,接着就将记忆频道调整到小时候故乡的画面:野外的田埂、村庄的沟壑、老宅的角落,还有时光记忆里父母的音容、兄弟姊妹的笑貌、儿时伙伴的嬉闹情景……普实无华的语言,把读者带入他那心上蒺藜的故乡。
作者从故乡的坐标到故乡的山水;从故乡的黏土地到到故乡的耕牛庄稼;从作者的求学状态对农活一窍不通到干农活割麦的四肢酸软头晕目眩,从而道出农活之累,农业之难,农民之苦。尽管他们终年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弓背弯腰,像牛一样在田间地头劳作,收获的仅仅是能填饱肚子的粮食。但流淌的汗水无法浇灌出肥沃的土壤,起早贪黑,依然被一个穷字无休止地纠缠。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尽而烘托出:是那块土地养育了我的父兄,是那块土地像无边无际的沙漠,将他们的血汗耗干,一点点吸尽他们生命的汁液和生机。这发自灵魂深处的感叹,让作者人生观发生根本的改变,甚至是脱胎换骨的质变。

作者的笔锋一转,满怀期待的他,第一次高考名落孙山,这对他是致命的打击。就在此时,老父亲的一番话,又让作者重新扬起希望的风帆,并写下“我要上大学”血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如愿以偿考上了湖北的一所重点大学。大学毕业,作者参加工作,不忘回乡看望父母,并表现出对故乡的贫穷落后的忧虑。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的逐步脱贫的变化又让作者欣慰。

散文的结尾部分,因工作的需要,作者的笔仍加重了与故乡的渐渐远离,用蒺藜比喻心中念念不忘的乡愁,时时萦绕于心中。作者讲述与父母挥手告别的场景,读让者心酸泪奔。然而,作者无论走到哪里,他对父母、亲人和故乡的思与念,始终没有中断。作者写到:“那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思念,是一种椎心泣血的伤痛。”和 “回不去的童年,阴阳两隔的父母,日渐老去的亲人,坍塌破败的老宅,面目全非的村庄……在我心里挖出一个无法逾越的沟壑。只任乡愁,在我心里长成一颗蒺藜,时不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刺疼我日渐坚硬的心茧。”

我和韩辛老师并不熟悉识,但我读完他的散文确有“白发如新,倾盖如旧”的感觉。我是含着眼泪读完这篇散文的,因我的故乡也和作者的故乡是一样的贫穷,我的人生经历也和作者是一样的惊人相似,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和美德的认同是一致的。但愿有一天,所有人的故乡,不再是如芒在背的蒺藜。
散文《故乡,我心中的蒺藜》它像冬天的一壶热茶,暖遍周身;又如盛夏的一杯冷饮,沁人心脾;还如一本教科书,让读者不敢数典忘祖。它通篇语言细腻,文采飞扬,叙述议论抒情得体,引经据典恰如其分,形散而神不散,具有较强的文学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