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498)一一种地的哲学
文:杨忠敏
这是个不伦不类的题目,读来令人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引发社会上的争论。而最尖锐的当数某个所谓“红学专家”的宏论。着鞭处是所谓出题人没读懂或没读过红楼梦;出此类题有辱有违曹氏宏旨,题目出得离奇而刁钻。总而言之,他们耕作的“红学”一亩二分地里,不容他人涉足,不许他他下种,不许他人置喙。
大观园里的桥榭题名,计有三说;一说属于似是而非,二说属于似是非是,三说恰如其分。这种现象也是从无解,经过曲解,再到正解这么一个赏析过程。

阅读一一理解一一自命题,留给答卷人以广阔的发挥空间。读得认真仔细,理解得深刻精到,命题或可独出心裁,出新出奇,或可写出时令好文章。
所谓名著,就是千百年可资耕耘,亿万人可品其味。不同时代,不同人等,可作不同解读。常读常新,越读越新,不断出新,这样才使名著具备了不朽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
曹氏笔下大观圆亭台楼榭题名题匾一节,百人读来会有百味,千人鉴赏会有千悟,万人剖析会有万觉,亿人品评会有亿样。谁是法眼?人人法眼!西谚有云:一百个人眼里有一个哈姆雷特!这就文艺鉴赏的魅力所在。
华夏文明在文艺评论方面,有着良好的风范和优良的传统。三国时期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著。其中有论:古人“寄情于瀚墨,有意于篇幅”而流传后世,他讲到周易的流传,周礼的流芳等文化现象。南宋刘勰在巜文心雕龙》中言及:文之为德也大矣……文章是见人见性,显德显道的大事,文品可见人品。
话说到这里,应当说在文艺评论园地里,容不得占山为王,容不得圈地为霸。自古以来,就有人割据一方,不但种毒草,还种罂粟,以精神毒品遗害人间。在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的有许多令人敬仰的权威,这是因其立论平实而立威。如果持论空泛,恶语伤人,惟我独尊,以霸为法度,谁不买这笔账。
笔墨官司,往往以人品人格人性而作结,这基本算是文坛历史上的一个铁律。
作者介绍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