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六团战士李福泽
文/李永福
李福泽(1917-1949),临沭县东盘村人,出生在农民家庭,1939 年,八路军115师驻在东盘村,李福泽看到当兵的年轻活泼,龙腾虎跃,朝气蓬勃,便萌发了参军的思想,经父母同意,随即报名参军,任115师343旅6团战士。由于李福泽上过一年的私塾,识字,到部队不久成为连队文化教员。1941年3月,八路军115师奉命驻扎连云港附近,扩大发展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为了打开局面,开辟解放区,八路军集结后迅速将县城外围海头、兴庄、朱堵等20多公里纵深的鬼子据点进行攻击拔除。李福泽所在的老6团,负责主攻,在攻打海头镇时,部队与当地的地下党组织一起,扮成乡下送粮送菜的农民,由当地村长带队,带着礼品向城门接近。村长来到城门楼前叫门,守门的伪军认识村长,看到有酒有肉有烧鸡,高兴地心花怒放,刚打开城门,李福泽所在班的班长带领大家迅速冲进城门楼,守城官兵有的值班,有的在打牌,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突然被八路军包围,在一片缴枪不杀的喊声中,便乖乖当了俘虏。在后续部队的掩护下,攻击部队迅速歼灭驻在城墙附近的日伪军,扫除了障碍,并向城内纵深发展,经过浴血奋战,歼灭海头全部守敌。
25日,县城周围的据点老巢已被全部端掉,晚上,大部队开始对县城青口镇发起总攻。李福泽和战友们的连队是先锋连,冒着炮火,强渡护城河,用密集火力和几枚手榴弹捆成的“集束炸弹”压制城墙守敌,李福泽个子大,扔手榴弹扔得远,被任命为投弹组长。投弹组需要靠近敌人据点,才能将手榴弹准确地扔进敌碉堡,没有过硬的技术,难以成功。李福泽带领投弹组,在战友们的掩护下,向敌据点跟前跃进,敌人的机枪拼命地射击,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战友无所畏惧,奋不顾身向前进,直到炸开敌人的碉堡,乘胜前进,攻进城内。经过激烈的街战、巷战,将敌人逼进几座孤立的炮楼。那时,老六团还没有大炮,而里面的敌军炮楼非常坚固,敌机枪不断地向外吐出子弹,冲锋的战友伤亡很大。为此,上级命令再用集束手榴弹当炮弹,由大个子李福泽率投弹战士靠近炮楼,炸开敌碉堡,投弹手交替前进,轮番上阵,敌人胆战心惊,不断退缩,向坚固的工事靠拢,最后,困守之敌被压缩在县城一个角落,苟延残喘。在八路军强大的攻势下,伪军看到已被八路军重重包围,无路可逃,只好乖乖投降。
26日拂晓,日军出动400余人,在海军配合下,乘着汽车,仗着坦克、大炮的掩护,绕道海边从侧后袭击青口镇,再次遭到八路军的迎头痛击。与此同时,八路军攻占青口城内日军弹药库,将大炮和弹药全部抢运出来,并迅速撤离青口。
战后,李福泽被上级任命为“优秀投弹手”,全团通报表扬。后来参加临沂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因作战勇敢,不怕牺牲,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于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任命为班长。
1949年,李福泽奉命参加横渡长江战斗,渡江时乘坐小船,到达江心后,遭到敌炮轰炸。李福泽乘坐的小船被炸,风大浪急,小船解体,李福泽当场牺牲,李福泽的青春定格在万里长江,英灵与日月同辉,英名与长江同在。渡江战役胜利结束后,部队直逼南京,解放了南京上海和江南,李福泽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追认为革命烈士。新中国建立后,李福泽烈士的英灵迁往滨海烈士陵园。
作者简介:李永福,1981年生,网名李君来,临沭县东盘村人。经常在报刊杂志发表诗歌,著有长篇小说《泪痕》,散文集《坚强的行走》。喜欢用诗歌讲述生命里每一次遇见,游弋在诗歌边缘的倾诉者,渴望用文字感动人的守望者。
编辑简介:蓝馨小筑,本名王丽,女,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现居住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八零后,现就职于临沭县某国有企业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