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桀骜不驯的孩子
小小说
文/侯玉娟
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还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前世如何?谁也没有看过,都是传说而已,我却不这么认为。
童年的我就一直隐隐约约的感觉到父亲不喜欢我,家里的人也都不十分喜欢我,小的时候我不会表达,胆小也不敢说什么,但总是有一种直觉,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我小时候不是很乖的缘故吧。
我出生的时候,家里女孩子多,男孩少,四个姐姐一个哥哥,大姐和二姐都已经出嫁了,全家都期待我是个男孩,以后好和哥哥做个伴,共同传宗接代,家族人丁兴旺发达,事与愿违,据说我的出生,一点也没有给家里带来欢乐,而且多了一张吃饭的嘴,给家添了累赘 。
我是家里唯一个解放以后出生的孩子,五十年代初期刚刚解放不久,国家百废待兴,生活物资奇缺,人们的生活都很困难,家家户户过的很拮据,我家也不例外,一顿接一顿的张罗,有时也有断顿的时候。
好在母亲说投奔父母来了,就当小猫小狗一样养着吧,那有啥法呢!
我童年的时候没有乳名,家里大排行老六,大家都叫我小六子。姐姐和哥哥都有乳名,而且都非常有寓意,唯独我就是个阿拉伯数字,想想心中都有缺憾,但是自己又说不出所以然来。
小六子我长到四岁,天有不测风云,人有单行祸福,母亲离开了我们,她一人驾鹤西游了。屋漏又逢连阴雨,从此全家的吃喝穿住,一切生活重担就落在父亲一个人的肩上,全家大大小小五张嘴啊!
太阳每天照常升起,黑夜还是按时降临,我们的日子如何持续呢?人们常说咬瓜尾巴是最苦的,小六就算是赶上了。
隔壁朱大妈是我家的邻居,平时关系处得非常好,她给我父亲出主意,“兄弟啊,实在不行把小六送人吧,给他找个好人家,日子挺难过的,你得天天上班工作养家糊口吧,可是谁来照顾孩呀?她哥哥姐姐都上学,家里面有多难,这一大家子人,你的负担也太重了。”
父亲一声长叹不语,低着头抽着老旱烟,看看家徒四壁,债台高筑,犹如万箭穿心,再看看一群没娘的孩子们,刚强的中年汉子落泪了。
我被好心人抱到邻居王二娘家,王二娘家没有孩子,家中生活也很富足,老两口都很善良,和我们家是世交,又是多年的老邻居,平时对我们家也很好。
去到她家的那天,二娘给我包葫芦馅的饺子,像我娘似的,包的饺子特别香,当时我高兴极了。
晚上太阳快落山了,哥哥和往常一样放学回家了,听说小妹送人了,起初不相信,满以为是哄他,他眯着眼晴说,谁敢!后来才知道是真的了,知道了真相后,哥哥立刻哇哇大哭,躺在炕上打滚,眼泪浸湿了脸颊,一会哥哥哭声停止了,坐炕上发呆,但眼睛仍止不住地流泪,顿时全家人哭成一团,哭声惊动了左右邻居,都纷纷赶来劝说……
哥哥不听大家劝阻,起身就奔西院王二娘家,背起我含着眼泪跟王二娘说,“二娘啊,我妹妹我一定要领走。”二娘什么话都没有多说,红着眼圈嘱咐着:“孩子路上小心点,别摔了妹妹。”
哥哥把我背回家后,父亲沉思片刻说:“答应的事情不能反悔,晚上如果王二娘来接小六就给人家,不能骗人家,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大老爷们说话得算数。”
大家都不吭声了,个个低着头沉思着。
好在王二娘一连几天都没来我家,这件事就算落幕了,不了了之,草草的收场了。
事后王二娘也说:“人家骨肉分离我也不忍心,哭声我都听到了,再说小六又小又瘦的,体格太弱,万一照顾不周,有个好歹都对不起他们全家。”
打那以后,来我家要孩子的人,认识的不识的络绎不绝。父亲总觉得他们是在伤口洒盐,叫人心里阵阵难受,一律都回绝了。
我长到七岁就上学了,家里在也没有负担了。
父亲的原则就是,有人给我们看着孩子就中,学习好赖都无所谓。
没有母亲的孩子长成啥样就算啥样,要求也不算太高。
在父亲的眼里,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女孩子学习如何都无所谓,反正长大以后也得嫁人。
他从来不过问我的学习,估计在他心里也有想法呗,有命活着就不错了,一个又瘦又小没娘的孩儿,只能是顺其自然而已。
那个时代的人封建思想严重,重男轻女不在话下,能给孩子吃饱饭就不错了,没有太高深的期望值。
可是偏偏又碰上我这样一个从不服输的孩子。
童年的我很自律,比同龄的孩子上学早,进了课堂认真听讲,脑子从不抛描,放学回家认真完成作业,听话懂事,天性独立,根本不像缺一角的孩子,还是学校学雷锋小组成员,几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好少年,那是我最开心快乐的时刻。
老师说的话在我眼里都是圣旨,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写作业,都是认真完成,从不偷懒,学习成绩一直都不差,跟上大家了。
记得上四年级开始,成绩就非常突出了,五年级的期末考试,语文数学双百,三好学生大奖状拿到家里,那叫一个快乐,夜里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见老师给我发了一摞大子奖状,那叫开心的美呀!
童年时期的成就感,与长大成人后的成就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学习好就是最大的快乐,偶尔也有一丝丝的悲凉感,如果我要有妈妈分享,那该多好啊!
可惜我没有,心中难免有落差。
每个人童年都有恋母情节,那是与生俱来的,越大越想,自此以后,我更加努力学习,更加专注用功了,因为我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童年的我,做什么事情都爱动脑筋,总要把问题弄明白才罢休,也常常受到老师随时口头表扬。所以周围有一群同学都羡慕我,追随我。我走到哪里都是大家的中心和圆点。
每当做数学作业的时候,大家都爱和我对答案。
数学老师很喜欢我,经常叫我上黑板做题,老师站在旁边满意的露出微笑,划一个很大的对号,那是一种认可。我高兴极了,好有成就感了。
记得有一次,新来的实习老师给我们上数学课,我听着听着觉得讲的不对,顺口就来了一句,“老师您讲错了,我毫不思索脱口就出,应该是这样分析的,必须用反比例来证明。……”
事后这件事沸沸扬扬的传到父亲的耳朵里,招来一顿数落,说我小孩伢子,有点儿不知道天高地厚,竟敢给老师下不来台,给家长惹祸,什么都不懂,简直是大逆不道。
那个时代师道尊严是很流行的,敢于指出老师的毛病,简直就是倒反天罡了。
要咋说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呢!
因为我的一句话,导致学校就把实习老师给换了,其实我真不是故意的,心里很不开心,好几天都有精神负担。
班主任刘敏学老师非常赏识我,她却不那么认为。
她说:“那孩子可不是成心捣乱,她天资聪明,脑子反应快,而且是个心晴如水的孩子,大脑单纯的就知道学习。”
“人家孩子不光是思维敏捷,而且天生就具有一副好气质和容颜,这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
“只有认真学习,才是后天儒养的,那孩子将来一定错不了。”
那时候我认为,刘老师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老师,她怎么那么理解孩子的心呀!
我隐隐约约的觉得父亲不喜欢我,偶尔也想过一定是投胎不长眼睛,或者说我就不该是女孩,如果我是男孩,父亲或许不会这样。
那一刻我有了多种设想。
也纠结过,女孩儿怎么了?感觉非常不公平,当时心里相当叛逆,反感极了,郁闷了好几天。
小时候我就非常羡慕同龄的小朋友,他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以在家里随意的撒娇耍赖,我却不能,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心里琢磨着就因为自己是女孩,无论如何都要努力,将来要成为社会有的人,一定让父亲改变不喜欢女孩的看法。
有时我很幼稚地想,如有第二次人生选择,一定要长眼睛,千万不要降生到女孩子多的家庭。
我更理解不了的是,本来是自己做对的事情。父亲都不理解,非得说我嘴快,嘴欠,真的很伤我自尊心,我好些天不都愉快,情绪低落极了。
我想,实习老师也不是佛祖,讲错了就不许别人说,有什么了不起的!
再说孩子的世界就是孩子,理解不了太高深的层面。
至于给不给老师的面子,孩子的心里根本就不往那里想。
说白了童心就是赤子之心,小孩子说话没有私心杂念,我当了老师之后非常理解这一点。
现在回想起来,童年的岁月很苦,晚上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算数学题,背诵诗歌散文,正是国家困难时期,不光要完成学习,还要承担沉重的家务负担,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业余的时间去山上挖野菜,回来贴补家用,因为每家每户都吃定量。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白天根本没有休息的时候,什么时候上炕睡觉,就是一天的结束。
无论如何我怎么努力,父亲从来不夸奖我一句,哥哥如果做得优秀,父亲眉开眼笑的,那时候的我心里是非常不平衡的,但是不敢表达,默默之中有一个打不开的节,心里老是憋着一股劲儿。
孩子就是孩子,总想着争宠。我心里想女孩子有什么不好?我招谁惹谁了?如有来生,我还是女孩,气死你们,可见当年心里有多不平衡。
小时候的我,心里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会站在最亮的地方,让你们鼓掌,让你们吃惊!我一定要努力。
究竟能够达到什么程度,讲不出具象的道理。孩子的人生阅历,毕竟是有限的。
我是那么想的,也是那样做的。
随着上山下乡的洪流来了,十七岁的我初中毕业了,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和同学一起在学校报了名,背起行囊义无反顾的走了,汽车开动的那一刻,我百感交集,知道自己将要开启了又一段人生历程。
在广阔的天地里,我干得很出色,完成了,从集体户户长转型到生产队副队长的角色。
为了得到父亲的一句表扬和认可,我那时候拼了,一干就是五年,从不后悔,无论多艰苦都咬着牙,挺过来了。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有幸二度走入校门,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时候,也是老师眼中学品兼优的好学生。
工作以后也不差,就是得不到父亲和家族的认可,就是因为我是女孩子。
我们父女不聊天,在家里,我就是那个装在套子里的孩子。 就知道不停的做家务,因为没有母亲家里,总有做不完的事,是家务劳动的全权大使。
分到中学任教以后,担任了班主任的工作,虽然普通又平凡,但是很忙碌,对于每一个学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我都竭尽全力的给他们最大的关爱。
特别是对单亲家庭长大的孩,感慨良深,真切的体验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含义,观察他们心里微妙的变化。都给予无私的关爱,探究他们的心理防线,倾情付出,也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崇拜。
难怪著名作家诗人马丁说:“父亲从来没有撂下过他深沉的面孔,从来没有一句表扬,平时用的最多的语言表达形式就是质问句,或者是苛责。如有来生,希望我做父亲,他做孩子。”
著名哲学家路德维斯说:“童年的不幸要用一生来治愈,得不到认可的孩子,人生是有缺憾的。”
没错!哲学家说的话就是有哲理。
看完了电视剧《人世间》我哭成了泪人,主人公周炳琨如何做,父亲都不满意,而且从来不表扬,不认可,真的让人理解不了,我更是感谢剧本的二度创作。
表扬一个孩子有那么难吗?鼓励一下有那么难吗?那个年代的家长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嗯,是有点吧。
他们或许永远都信奉着,棍棒出孝子的高压政策,信奉着家长制神秘的威严,那个模式太腐朽了,简直就是拿着不是当理说,不可理喻,无法沟通,而且是不讲道理的。
都已经进入了新社会,还固守着旧思维,货真价实的顽固不化,真的很无奈呀!一点都不能脱俗,难怪孩子们的心里忿忿不平。
作家梁晓声十年精品力作,完成了作品的主创。不能说,文章的内容没有他的影子和心灵的寄托。
与此我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文学的社会价值,大约就在于此。
理解万岁,呜呼!天下的父亲大抵都这样。
快点脱俗吧,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桀骜不驯成就了我一生顽强的性格。
就为了赢得父亲的一句表扬和认可,我宁愿死磕到底,奋斗了一生。
在心灵深处留下了永不服输的倔强。
如果说我们有从来就不甘拜下风的意识,应该说这是好事儿,但是它客观印证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心灵苦难,一切都在追求完美主义的自醒。
或者说,美艳的容貌和经典的华丽外衣里面,真正隐藏着一个情感困惑,无需多解释,苦哇!
不懂得什么叫曲折迂回,更不知道什么是圆滑事故,有他积极的一面,应该提倡。
如是于此,无形中也会伤害得自己身心疲惫。
父亲已经远去了,他是一位很有思想的老人,努力拼搏,超越自我,追求奋斗,但是他就是爱儿子,有错吗?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物以稀为贵,重男轻女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旧观念,在情感的世界里,谁都不是圣人。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大千世界没有绝对的完美。
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是不允许选择的。
我们不是宿命论的继承者,能选择的只有自己所走的道路。
我们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就是不一样;和有母亲关怀备至的孩子也是不一样。
谁让我们生长在单亲家庭里;谁让我们不被命运眷顾;谁让我们不是父母的宠儿呢!
在面对世界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的同时,每个人都不应该裁判别人,而是扪心自问,你做得如何?脱俗了吗?
这应该是一个久远的深层次话题。
何必去硬搬一根筋?
今天回忆起来觉得有点怪,何必呢? 争什么?
争得自己心力憔悴,刚强有余,温柔不足。甚至扩大了心理阴影的计算面积。
做任何事情都力求绝对完美,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真傻!
维纳斯女神很美,但是她断臂,你能说他不美吗?
其实残缺也是一种美。怎么就不会辩证的去看待世间的一切呢?呜呼!
只因为自己成长在没有母爱的家庭里,表扬和认可有那么重要吗?
每个人都应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使不能超凡脱俗,也应该从容面对。
一切的一切都应该大彻大悟。
想想也算值了,无论如何,都已经成为过去了。
2022年5月30日一天津

作者简介
侯玉娟:(女)网名如月,中共党员,中学语文教师。爱好文学,掬一束鲜花,挽一程芬芳,在流年的岁月里吟诵,行走在追梦的时光里。从少年时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伴有诗歌,散文,小说,论文,通讯,报告文学……等若干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