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奥密克戎”偷偷来袭,且来势汹涌。很多办公场所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老公端坐家中的皮椅上,沉着地指挥着一项项航天物资运输调配工作。自打他于线上办公的那一刻起,我家客厅就秒变调度室。看似居家却不清闲,24小时通讯保持畅通,随时都有可能接到工作电话。
我的女儿也接到单位通知,让其将她在单位里使用的电脑、打印机等搬到家中,居家办公。这意味着我家的书房马上就要变成财务室。
我所在的社区因距航天大院仅一站地,所以,整单元整单元的房子都住着在南苑科研区工作的航天人。社区里约有3000户居民,15000人。如果,把一个个居家办公的航天人比作一个个“战疫”的士兵。那么,在这个社区里,至少也有一丶二个团的兵力。社区也是战场。置身社区既是置身战场,在与疫情的撕杀中,社区里亦没有局外人。
如果论起来,我既是“航天人”,也是北京的“土著”。因为,我在北京的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半个多世纪,连我们家花盆里养花的土都来自北京。1970年,我在北京出生了。长大后,我进入了航天大院工作。我的父母、姥爷、姥姥、姨、姨夫、舅舅、舅妈,还有我的弟弟,老公,小姑子,小姑子的爱人都是航天人,都在七机部工作(现更名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
到了2020年的春天,我这个第三代航天人光荣退休了。退休后,我原本打算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天南海北地走一走,瞧一瞧。但没料到极其阴险的“新冠”,还有“奥密克戎”竟一前一后,鬼鬼祟祟地来到了我的家园。
瘟疫就是潜伏的敌人。敌人来了猫儿起来危险还在,只有对敌人深挖细查,迎头痛击才能转危为安。一看到丰台区成为北京市疫情防控转折的关键点,我便主动到芳源里社区居委会请缨,申请加入到社区抗疫一线,做一名志愿者。
我也知道囤上充足的物质,并龟缩于家中要相对安全。我也知道在抗疫一线工作危险系数有多高。只需,我和阳性患者照一个面儿,我就成为了“密接”,就要被隔离。但我也知道航天伟业对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对国家领导人话语权的重要性,对国人安危的重要性。去社区卡口值班,把“疫情”拒之门外,就能保护好社区居民,保护好居住在这里的航天人。
和我有着同样想法的志愿者有30多人。在这些“逆行”的志愿者中,绝大多数都是65岁以上的银发老人。这些志愿者中有一个是我形影不离的好姐妹,她叫赵玲。我和赵玲都是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总装事业部的退休员工,且都在芳源里小区购置了商品房,她的老公也在航天大院里工作。因为,我俩人在航天大院工作时就经常一起给单位绘制黑板报,配合起来特别默契。所以,我们姐俩在社区卡口值班时,也要求分在一个组。我们俩是社区志愿者中最年轻的,在没有安排值班的日子,我俩就穿上旗袍到人员流动稀少的五福堂公园里拍照。我穿红色桑蚕缎面的玉兰花旗袍,她穿绿色桑蚕缎面的牡丹花旗袍,我俩站在小桥上,连旗袍的颜色都很搭配。为我们拍照的人猜我们今年40岁。其实,我们俩都到了知天命之年,但当我们把合影照片发到微信群里,大家都纷纷点赞,称我俩是这支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对“航天姊妹花”,还说我们这对“航天姊妹花”为这支队伍注入了青春的血液。
虽然,被人们称为“航天姊妹花”,但我们俩也不是温室里的花。5月下旬,下午14:00,气温高达35摄氏度。我们俩身穿蓝色的志愿者服装,头戴遮阳帽,手举贴有二维码的牌子走向每一个进入小区的人。“您好,进入小区请您主动出示核酸证明,进行测温,外来人员,返京人员需要登记报备,谢谢合作。”每当路人完成一次扫码,就如同我们举起枪完成了一次向“奥密克戎”的扫射。每一次查看“绿码”,查看体温,就是一次对“阳性”的排查。
午后的阳光很刺眼。尽管,我们俩抹着厚厚一层防晒霜,穿着防晒衣。但经过6个小时的阳光直射,晚上20:00回到家,发现脸还是变黑了,手臂上的肌肤也有些疼。因为,总是要用消毒药水给手消毒,我手上的皮肤都有些烂了。
芳源里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任张静对我们俩非常关心,叮嘱我们俩:阿姨,天气炎热,要多注意身体。多喝水,注意防晒。因为,我们俩刚刚来到这个岗位,任张静特意安排了一个做过7年志愿者的老佟同志来带我们俩一个星期,以尽快熟悉工作。老佟,今年70岁,他的女儿也在航天大院里工作。老佟是哈尔滨人,女儿来京工作,老佟夫妇就随女儿一起进京住在这个小区里,给女儿带带孩子,帮衬帮衬,并抽出时间在社区里做起了志愿者。一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老佟拍着胸脯向任张静汇报说,她们俩上岗没问题。

老佟刚带完我们俩不久,日子就到了5月底。5月31日,10:00,航天一院南苑科研区进入紧急状态I级(即TO时刻),启动“安全方舱”预案,南园科研区实施短期封闭管理,营门关闭,上岗率按照预案执行。其他员工一律居家办公……
丰台区,“静下来”了。
因为,航天员工数量多,我家附近好几个社区也都住着航天人。梅源里小区离南苑科技园区非常近,是航天人的家属院。很多科研单位都把航天人的宿舍安置在芳源里小区里。多开辟一个战场,就能多歼灭一些敌人。值此危急时刻,我和赵玲立即来到丰台区东高地梅源里小区居委会,申请加入到“大白”、“小蓝”的行列中。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给我们登记上了,并对我说,具体干什么这得等负责人统一安排,她现在不在,我先给您们登记上,等负责人回来我跟她说一说。她也可能是让您去负责管理核酸检测队伍,也可能是让你当“大白”,或者当“小蓝”,也可能是在社区门口值班儿……主要就看哪里需要人了,具体再安排。我说可以,我听社区安排,我们俩现在在芳源里社区当志愿者,因为,我们是值下午班,上一天班休息两天,所以,我们俩每天上午都有时间,我家从1996年就住在咱梅源里小区,这是我老公单位分的房子,我是咱小区的居民,愿意为咱社区出份儿力。我也愿意为咱们梅源里小区做些宣传工作,如果,在抗击疫情方面有什么感人事迹需要宣传的,您可一定要联系我啊!
这时,有一位路过这里的小姑娘问我,阿姨,您为什么要做志愿者啊?我说,社区“战疫”没有身外人。就如同淮海战役一样,也需要有百姓的支持。做志愿者也是一段人生的经历。那位小姑娘听了我说的话儿以后,说,那我也要报名当志愿者。我笑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俩一边在芳源里社区做志愿者,一边静候着梅源里社区吸纳我们为志愿者。这样,我们就可以出满勤,干满点,日日夜夜都投入到“抗疫”第一线,为阻击“奥密克戎”尽绵薄之力。如果,社区里的居民都化作冲锋的勇士,北京“抗疫”胜利的那一天,离我们还会远吗?

作者简介:吴京华,笔名琼花、蘭竹、号蘭竹斋主人。大学本科学历,就职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西城区作家协会理事、《报告文学》特邀作家,石景山区作家协会会员、丰台区作家协会会员、丰台区书法家协会会员、丰台区美术家协会会员、东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东方中国诗书画研究会委员、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
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北京晚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纪事》《人物传记》《党员文摘》等刊物发表了百万字的人物专访作品。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作家》《鹳雀楼》等刊物上相继发表散文、诗歌数百篇,其散文、诗歌作品多次在全国大赛获奖。散文《西湖桂花香》入选《中国当代散文家大辞典》。多首诗歌被大观园收藏,书法作品被五台山殊像寺珍藏。摄影作品也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