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改罢自长吟——达州文学院线上讲座:诗词佳作讲评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新诗改罢自长吟
达州文学院线上讲座:诗词佳作讲评
(2022年6月1日上午)
过某废厂区
鸣蝉喧处少人踪,拆字尘蒙仲夏风。
夕日斜撑巴掌地,二三辣子正青红。
这首诗一看就明白,优点也非常明显。
前两句,描写“废厂区”的状况。后两句顾左右而言他,以景结情。作者没有直接抒发感慨,通过写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比较老练的、善于文学表达的诗人一般都会这样做。
如果你直接把你自己的感想说出来,你说的越具体,越多,你说的就越有限。这叫“空筐效应”。一只筐,它是空的,什么东西都没有,我不往里边放东西。不放东西最狠。不放东西,就意味着什么东西都可以在里边。你往筐里放苹果,放满了也就“一筐苹果”;你放半筐苹果,半筐橘子,也就“一筐水果”;你往里边再放点蛋糕、玩具之类的,送给小朋友,那就是“一筐儿童节礼物”;你毫无章法地往里边放东西,像收纳筐一样,那就是“一筐杂物”。总之,只要你往筐里放东西,它就有限。诗,就是一个筐。你把喜怒哀乐直接放进去,你放进去什么,那就是什么了,读者回味的空间就没有了。
“夕日斜撑巴掌地,二三辣子正青红”,作者没有把“我”过这个废厂区的心理感受直接说出来。不说,就相当于我没往这筐里放东西。那么,这首诗的读者,有人读出高兴,有人读出悲哀,有人读出惆怅,有人读出……,人人都可以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这样,作品就显得很空灵。这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首先应该加以肯定。
但如果从细节的角度来说,这诗还是有提升空间的。一首诗,你要想上一个更高的等级,有时候关键就在于细节的推敲。
比如说,“鸣蝉喧处少人踪”, “鸣”和“喧”两个字就要斟酌一下。有“鸣”了,再加一个“喧”,虽然意思不完全重复,但至少有部分重叠。可不可以换掉一个字呢?连部分的重复我也不让它有。因为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每一个字都应该让它效益最大化。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就是,不要重复,不要闲置,不要浪费。
“少人踪”三个字,还可以考虑一下,能不能用更形象的语言把这个意思给表现出来?因为“少人踪”,也还是直截了当地说没什么人来。同样的意思,我们看唐人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诗是怎么说的——“百亩庭中半是苔”。这个园子荒废了,他不说没什么人来,他说这园子一多半儿是青苔。人常来的地方,你踩我踏,青苔就少。一多半儿是青苔,当然就是“少人踪”了。宋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也是用青苔来写“少人踪”的。这样的写法可以借鉴。
又比如说,“拆字尘蒙仲夏风”。这个“拆字”,就是房子要拆了嘛,那个墙上面大大地写上一个“拆”字。这个我们都懂。关键问题是,三十年、五十年以后,大拆迁的时代过去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就会蒙圈,就要问,这个“拆字”什么意思啊?那就要靠学者来做注释了。对不对?(再一个,像“拆字”这样的词汇,也有歧义的。旧时有一种算命的方法也叫“拆字”。你写一个字,算命先生把它拆开来,预测你的未来、人生。)因此,在“拆字”的前后,最好要有“墙壁”出现。不然的话,这个“拆”字写在什么地方?它孤立无援,没有谁在它的正面、侧面、背面给它支撑,提供保护。如果上下文写到一堵还没拆完的墙,那上面有个“拆”字,它就不那么突兀了。这是一个细节,讲前后文字之间的关照。高手跟一般写手,在技术层面的区分之一,就看你能不能考虑到字和字之间的搭配,字和字之间的关联,字和字之间的映照。
“夕日斜撑巴掌地”,我想问一问作者,为什么用这个“撑”字?(作者答:斜阳照在墙头,会出现一个倾斜的光影,像手臂一样护住下面的植物。撑,有“支撑”“撑开”“撑起”的意思。)好的。我继续说。这句的关键词是“日”“撑”“地”。“日”是主语;“撑”是动词,谓语;“地”是宾语。什么“日”?“夕日”。怎样“撑”?“斜撑”。多大的地?“巴掌地”。“夕”也好,“斜”也好,“巴掌”也好,都是修饰性成分。这“撑”字在诗里倒是不大常用,特别是太阳“撑”“地”,这个表达很新颖。表达很新颖,是一个优点。但优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能成为缺点。作者刚才说“撑”是“支撑”“撑开”“撑起”的意思。夕阳支撑巴掌地,夕阳撑开巴掌地,夕阳撑起巴掌地,读起来总感到似懂非懂。我们写诗,一定要用最精准的字,最精准地传达我想说的意思。如果这一点做不好,那会是什么后果?——信息不对称。什么叫“信息不对称”?就是作者明白,读者不明白。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着信号发送和信号接收的障碍。这一点,我们每个写诗的人都要注意。不是说我想怎样解释就怎样解释。你怎样解释,你想表达什么意思,那是你的权利;但是你的作品应该把你的意思精确地传递给读者。如果谁都看不懂你想表达的意思,那你就得反思了:是读者的智商有问题,还是我的表达有问题?
总之,要想做一流的诗人,就一定要做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诗,表达都要精确到位。用武侠小说来打比方,我要把剑指向谁的喉咙?离他的喉咙一寸还是三分?要能做到这样精准,你就是一流的武林高手。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