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父亲
——写在2022年“父亲节”前夕
安徽 汪志平
我的母亲胡银花于1992年正月十三突然仙逝,对于74岁我的父亲汪永久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地打击,与我一样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导致父亲的生活节奏很不适应,孤单,无助,只得时不时地抽烟解闷,明显感受到其沉默寡言,仿佛一下子苍老了许多。1994年元月某一天,慈祥刚毅的父亲病逝了,追随母亲而去,前后时隔不到2年,再次引起我内心万分悲痛。家父离开我们已28周年了,特在今年“父亲节”即将到来之际,撰写此文以作纪念。
一、父亲告诉我他的前世今生。
兰溪是一座山水城市,又是一座很典型的移民城市和商业城市,为浙中最大商埠,县城紧靠美丽的兰江。兰溪水运发达,码头众多,给兰溪带来不可估量的人流、物流和财富流,尤其是徽商大量迁入,促使兰溪在历史上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
(一)幸福好时光。清末、民国时期,我的爷爷汪如锟,徽州府歙县富堨人,是一名成功的徽商,在兰溪经商规模较大,有13个店面。我的奶奶是兰溪某码头船家的闺女,名字叫招弟,姓氏不详,为爷爷的小妾。爷爷与奶奶共育2个儿子,即我的父亲汪永久和一个弟弟。父亲告诉我,当时兰溪很繁荣。他读过小学三年级;随后就帮助爷爷、奶奶经营生意;空闲时,就会到茶馆一边喝茶,一边听书或看戏。
(二)逃难上徽州。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爷爷、奶奶先行上了徽州富堨村避难,将店里的生意交给我的20岁出头父亲、20岁左右的叔叔和伙计们打理。不久,兰溪惨遭日本军机的狂轰滥炸,一度火光冲天,尸体遍地,有的一条腿悬挂在电线上,灾民四处躲藏……随后,兰溪地方开始抓壮丁,家中只要有二个成年人男子的必须抓走一个去当兵。我的父亲因人缘好,信息灵,东躲西藏,逃过了数次抓壮丁。但是,这终究不是办法,俗话说“躲得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店里伙计提醒我的父亲,你的老家是徽州歙县富堨人,劝其逃回老家。于是,他乔装改扮成一名纤夫,告别了出生地兰溪,沿兰江、新安江、练江、富资河,逆流而上,终于回来陌生的家乡富堨。
(三)过继当儿子。此时因家道中落,奶奶到富堨王家当保姆。经爷爷商定,我的父亲过继给了富堨本族大本堂族长汪怀之家作儿子(汪怀之唯一的儿子不久去世了)。由于一口兰溪口音,语言与本地方言不相通。父亲直到了29岁,经媒人介绍,才娶了19岁母亲胡银花成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因父亲年轻,为人忠厚老实,又识些字,村上就推荐他当上富堨村老二生产队队长,并担任了“中苏友好协会(皖南区)”歙县富堨支会会员,为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友好合作而努力。
二、父亲是受人尊敬的老队长。
父亲从新中国成立直至上世纪80初,一直担任当老二生产队、赛丰生产队队长,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敢想敢说敢干的工作有魄力,特别是勤劳善良、朴实宽容、乐观向上的人格魅力,赢得上级领导、广大社员的信任和尊重。当时赛丰生产队,被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尊誉为“永久队”。
(一)农业生产行家里手。当生产队长,不是个虚官,而是要组织社员们辛勤劳动,解决每家每户温饱大事的带头人。解放初,干田地农活,对于一名徽商后代的父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尽快转型适应和发展,这是多么不容易啊!父亲很勤劳,有智慧,一些农活农事不懂,就向能人虚心讨教,然后刻苦钻研,反复操练,直到样样精通。特别是农村男性壮劳力,必须熟练地掌握犁、耙、耖农耕技术,才能有发言权。为此,在学习农业生产技术的过程中,父亲结识了多位有一技之长的铁杆“好兄弟”。
(二)多种经营增产增收。我的父亲组织社员们在原有水田、旱地上,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山芋等粮食作物,力争每年精心管理取得好收成。他还带领大家利用冬季农闲季节,开辟荒山坡打造梯地,种植茶叶苗木、油茶苗木、香椿苗木等经济作物;组织劳力改地换田,兴修水利(修建水渠,清理水库、池塘淤泥),确保来年粮食产量增产增收。
(三)安排分配公平公正。富堨村赛丰生产队,是远近闻名的“三娘队”(半边户居多,丈夫在外工作,夫人为社员,即师傅娘、先生娘、官太太),安排农活确实存在一定难度。父亲,根据一年四季农活需要,将技术性强的农活、重活、累活、脏活、手头活进行分类,因人因事而宜,区分对待,科学合理安排,轮换配工;召开社员大会,评定农活每天工分,由生产队记分员及时记载;年终,根据全年生产队收入、支出,得出结余数,算出工分值。功夫不负有心人,赛丰生产队的工分值,多年来都在5分左右,居全村中上水平。
三、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那些事。
从我记事起,我的父亲一生爱好不多,除了当队长、干农活,每天这三件事成了其终身嗜好。
(一)喜欢喝茶。每天早餐前,父亲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厨房烧开水,冲到热水瓶中;从茶叶筒中抓适当茶叶,放到其专用淡绿色的大搪瓷杯里;将大搪瓷杯摆放在大锅灶头端后,从热水瓶里倒入热开水,并盖上盖子。然后,他点燃香烟,一边悠闲地抽烟,一边慢慢地品茗,心中盘算着一天的工作,喝了一杯又一杯,等到一热水瓶开水喝光了,才肯吃早餐。母亲经常说,你呀就喜欢天天喝茶洗肚肠;而父亲呢,总是笑而不语。
(二)喜欢抽烟。在上世纪60—80年代初,是计划经济时代,购买任何物质都需要“票证”。购买香烟,亦是如此。供销社店里买的大众品牌香烟,主要有大铁桥、佛子岭、丰收等。这种香烟既要花钱,力道又小。为了节约开销,父亲到了春天,就在自家院墙外围自种烟草;到了夏末,陆续将烟草老叶剥下,架在稻草绳子上,悬挂到老房子二楼天井下晾干。入秋后,若遇雨天无农事,就将晾干的烟草,剥除叶子的主脉,整理摸平后用锋利的刀片切成细细的烟丝,就可以拿来当旱烟使用了。若为了外出抽烟方便,他就利用简陋的卷烟机,自制卷烟。
(三)喜欢喝酒。喝酒,是我父亲一辈子钟爱。一年365天,每天晚餐,他必须一边吃点菜,一边美美地喝上2两烧酒(白酒),才吃上一碗饭。母亲好德性,傍晚干完农活回到家中,总是要设法炒2个下酒菜。父亲喜欢喝酒,但是从不贪酒,酒量不是太大。在那个年代,有时富堨商店里缺酒供应,父亲便告知母亲去捡拾黄豆,上午带上布袋,把水壶、竹制茶筒装满水,沿着往县城方向公路边两侧的黄豆地里捡拾黄豆;到了县城商店里购买散打酒,将水壶、竹茶筒装满,又高高兴兴地步行回家。到了晚年,他告诉我:在兰溪13岁开始喝酒,至今已有60年酒龄啦。
在他一生中,喝醉酒是非常难得的事。记得我读刚上初中时,富堨本家哥汪志厚结婚家宴上,父亲喜酒三巡后准备吃饭,有亲戚友好地提出打赌请求:他吃3两一块的红烧肉,父亲喝8钱一杯的白酒。当亲戚吃完一盘红烧肉后,父亲也喝得醉熏熏了。在老二哥汪志和与我的搀扶下,父亲一路上摇摇晃晃地回到家中。我们将其一步一步推上老屋楼房木头楼梯,送到二楼房间休息。
四、父亲的欣慰和未了之心愿。
(一)一代胜一代。1978年秋,我以优异成绩被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录取,实现了“鲤鱼跳龙门”的愿望,十里八乡为之奔走相告,真是“光宗耀祖”啊!为此,父亲专程步行进城,到解放街上为我修理了一只破旧皮箱,供上学盛放行李。从上个世纪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后期,三个儿子和一个小女儿陆续成家立业,儿孙满堂,人财两旺,父母亲享受到了天伦之乐。从80年代后期到了90年代初,三个儿子旧房改造任务完成,各自搬迁到了二层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楼房居住,其乐融融。父亲为此感到非常欣慰,整天都是眉开眼笑。
作为三个儿子最小的我,1988年10月新楼房率先竣工,年底就主动接父亲、母亲到我家来安居,享受生活,安度晚年。我想方设法地不断改善全家人的伙食,陆续为父母添置几套崭新衣物……晚年的父亲精神状态非常好。他不仅每半个月左右,要到前街理发店去理发,而且喜欢穿得整整齐齐,到前街、后街、马路边上散散步。有时候回到家中,他高兴自豪地告诉我和母亲:路人夸赞,他是个老干部呢!
(二)想到兰溪去。1990年12月,已过七旬的老父亲要去富堨乡政府申办第一代身份证。我感到很惊讶,问道:您都这把年纪了,办身份证有什么用啊?他告诉我,有机会也想到外面去走走看看。当时,我没有过多在意。1994年元月初,父亲病逝后,在清理遗物时我发现了一张父亲汪永久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尽管因各种因素,加之我粗心大意,父亲想去兰溪走走看看、寻找失散多年弟弟的心愿未能实现,这是多么遗憾啊,同时令我终身惭愧。
到了2015年后,应兰溪友人邀请,我先后3次赴兰溪游玩,站在兰溪的城墙上、兰江畔、码头旁、浮桥边,寻找爷爷、奶奶、父亲当年的足迹……往事如烟,只见兰江春水向东流,化作无限之感叹:
生不逢辰思故乡,装扮纤夫逆流上。
二十又九成个家,能屈能伸当自强。
受人尊敬老队长,公平无私众人夸,
家事国事天下事,魂归故里大本堂。
作者简介
汪志平,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安徽黄山歙县人,歙县雄村中心学校退休正高级教师。从事农村基础教育事业40余年,教书育人,务实创新,教学艺术精湛。发明作品11项获国家专利,其中2项作品分别获国家、省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赛,5项作品分别获省二、三等奖;主持承担国家、省课题10余项,均结题获“优秀”等次;撰写获奖或发表国家、省论文数十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指导青年教师优质课,多人次获省以上一等奖;受聘为省内外学员开设讲座100余场;多次受聘担任省级教育教学活动评委。他先后被评为“全国陶研先进个人”“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黄山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歙县十佳校长”“安徽省第十批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