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尽花开 雾散风暖
文/张智嘉
月华轻拢着漓江之水,江面氤氲着清幽淡雅的朦胧雾气,星汉嵌入墨盘,清辉脉脉,丹桂飘香;蝉鸣轻唤幽谷,百里漓江,清波荡漾……
晚饭我小酌几杯后,漫步在漓江之畔,心里纵有万千怅然,但此时此刻也不禁沉浸其中,任由暖风和蔼地亲吻着我的脸颊、明月温柔地抚摸着我的额头。我抬头悠然地凝视着月亮,月亮也在若有所思地打量着我,我想这个时候我的家乡扶余的月亮莫不是也这样的令人动容吧,亦或许它正在惦记着一个去乡三千里求学的羁旅游子呢……

小时候天真,想逃脱的地方是长大后很难回去的地方。在家乡就读高中时,我有理想——我要到很远的地方去看看,去和小时候课本插图上的桂林山水见上一面。
彼时飞机平稳地停在了广西桂林两江机场,我如愿以偿地游玩了阳朔山水,登上了龙脊梯田,拜访了兴坪古镇,到达了荔浦溶岩……可当我完成了在扶余时的理想后,才发现扶余又成了理想。如今,若问我对扶余的思念有多重,不重的,一座长白山的积雪。

霎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周围的环境在悄然变化,无尽的滴落声在地面响起,远的,近的,荡出一片涟漪。我和身旁的树一样不知躲避。不同的是,树好像在享受这一切,叶子变得透亮,而我却像个过客,只能看着地面上自己模糊的样子。这时一股凉意径直地爬到了我的脖颈,贪婪地吮吸着我仅存的些许温度。我又将目光停滞在江面上,任由冷风肆意地拍打着我的脸颊、残月野蛮地挤压着我的额头。而我在水中却看见了我的家乡扶余在疫情笼罩下咬紧牙关的不屈雄姿……
我看到昔日摩肩擦踵的街道变得寂寥无人,门庭若市的商铺变得门可罗雀。我看不到马路上的车辆了,只能看到那还没消融的冰雪死死地粘在沥青路面……

我嗅到凉风过处消毒水送来的味道。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如今才知世事无常。我们开始和人群保持不应有的距离,再也不敢肆无忌惮地聚集。怆然的灾难,古来有之。但我扶余从不缺挺身而出的英雄;从不缺救困扶危的壮士;从不缺舍己为人的志愿者。更不乏我扶余人像女真武元皇帝完颜旻那般披坚执锐、勇往无前的豪迈气概。

无数的志愿者和医护人员都在为我们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着,他们始终愿为我们用挺拔的身体铸造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任由风雨呼啸、雷鸣电闪,也要撑起万里晴空。即使累的气喘吁吁,即使被防护服勒的皮肤起了褶皱,即使在这条路上溘然倒下,他们也绝不会皱一下眉头。他们从荆棘血河走来,循着信仰而生,让希望之篝火再次燃起。这让我感受到了再黑暗的夜晚,也会有璀璨的星河。越是疫情严重的时刻,越能映射出人性的光辉,而这光辉的缔造者,当属扶余那些平凡的人民英雄!
值此封城之际,每个人都在为抗击疫情奋斗着,即使晨雾之微也可裨益山海,纵然萤烛之光亦能增辉日月。我眼前的水面渐趋平稳,此时我看到的不是一个被禁锢之城,而是一群人众志成城。扶余没有不可逾越的凛冬,就像早市晚市都会回归拥挤,街道重返热闹。

不知流逝了多长时间,也不知我走了多远的路途,只觉察到云不再哭泣了,风也不再哀嚎了。我明白了原来人声鼎沸才是真正的岁月静好,原来车水马龙才是真正的国泰民安。虽然疫情霸占了我们三年的光阴,使我们的青春有时暗淡无光,但我们手机中的“绿码”若能一直熠熠生辉便是一件幸事。新冠疫情虽然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而在神州大地的华夏儿女却彰显了撼天动地的团结。
《史记》有云:“民与民同心,则家安之;君与民同心,则国兴之。”无论是扶余人民还是全国人民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诠释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故,何愁家不安,何愁国不兴?
月落星沉,坠兔收光。晨边的漫天白雾伴随着太阳缓缓升起,晕染了天空一片红霞,淡淡的白光在树木丛生的角落里显得格外耀眼。这时我下意识地瞟向水面,我惊喜地发现人们都摘下了口罩,再次看清了对方的脸……

张智嘉,吉林扶余人,大二学生,就读于桂林学院。新生军训评为“优秀标兵”;论文《新时代社交用语研究》发表于《青年文献》杂志;大一学年度荣获“三好学生”二等奖学金;“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征文比赛获二等奖;“清正廉洁朗诵比赛”获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