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是庞大的,一个作家如何写出生活的悲欢?这个,我并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必须开始。我的职业是野外架设、检修、运行超高压线路,一年四年远离城市,奔走于旷野。在写作中,我希望自己进入一种大工业写作,为此,我写下非虚构散文集《一个人的工地》和六千行电力工业长诗《大地之灯》。这是一次写作试验,意在让自己的生命、审美在工地上复苏,在大工业中得以建构。我试图写出一根角铁的命运,一基铁塔的命运,一个人的命运、一群人的命运。这两部作品都入选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一个人的工地》获得了孙犁文学奖和贾大山文学奖特别奖、中国工业文学奖等五、六个奖,是我获奖最多的一本书,入了河北散文排行榜。这使我认识到,大工业写作具有的一种无限性和可能性。
我们常说写作就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问题是什么是我们熟悉的?我们真的熟悉我们的生活吗?真的能把自己的命运写尽吗?真的看清了生活的运用逻辑了吗?看清了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生存过程吗?无疑,生活是庞大而博杂的,那么,一个作家就得选择自己的书写方向。诗意不仅仅在远方,在天空,云朵上,也在我们火热的生活中,在每一个劳动者具体的劳动中。把大工业放置在工业时代的人性中去发现诗意,同时又站在高处,观察大工业时代生活之光。如此,就意味着我们要咬牙坐地下挖,一条河一条河地挖,一个井一个井地挖,一座山一座山地挖。挖出河里的泥土,挖出井里的水,挖出山的根脉,挖出生活的悲欢。
写作中,我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脚步,不断叩问和反思。我正在写一系列长篇散文,如《虚构的人生》《粮食粮食》《流水谣》《行者吟》《大山经》《光芒书》等等。我试图通过这种写作进入生命本身,进入生活的背后。其实不论写什么,都是在写生命的过程,写人的思想和精神,写人的悲欢喜怒爱恨情仇。在写作中,我坚持把角铁,工地、铁塔、大山、流水等等,还原成有生命的事物,并以此,与自己对话,与未来生活对话。我们是在生活当中,而不是体验生活,我们的每一天就是生活本身,我们行走的每一步都是时间。写一基铁塔的坚持,就是写我们自己的坚持,写一根角铁的命运就是写我们自己的命运,写一丝风的吹动,就是写我们内心涌起的波浪,每一粒粮食的诞生就是一个人的诞生。
我们写下的每一个文字,都是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蒲素平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北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作品见《诗刊》《文艺报》《中国作家》《人民日报》等,著有《大风吹动的钢铁》等多部,入选多种年度选本,获孙犁文学奖,贾大山文学奖特别奖,中国工业文学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