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促进非遗传承创新推广
6月11日,仲夏时节,又是全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市海珠区名珠糕点加工场在石岗科创园以“非遗进社区”“非遗宣讲”“非遗体验”等形式,开展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凤饼技艺制作等系列非遗保护传承活动,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美食传统文化。

一、非遗食品小凤饼

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凤饼(鸡仔饼)制作技艺的代表传承人薛锐明介绍:小凤饼又名鸡仔饼,起源于广洲河南成珠馆,是广州特有的一种点心。它创始于清朝咸丰年间(1855年)广州西关, 扬名于成珠茶楼。出品的小凤饼,饼内果仁清晰可见、色泽黄褐通透、饼底不焦、甘香松脆、饼馅柔软。 先后荣获获得国内贸易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中华烹饪协会颁发的“中华名小吃”等称号。小凤饼制作技艺巳入选省级非遗。
企业关停后,薛锐明等几位老员工成立成珠饼家,继续手工制作小凤饼等糕点制售。薛锐明在饮食行业工作40多年了,他专攻小凤饼制作技艺。坚持传统全手工制作小凤饼(鸡仔饼),风味独特、甘香酥脆、油润干洁,十分可口。它不仅色、香、味俱全,还承载着深厚的岭南“乡愁”记忆,160多年来誉满南粤。省内外过客喜欢把小凤饼作为到过广州 的标记和珍贵的"手信"。国外华侨乃至外国朋友都把小凤饼视为代表中国饼食的珍品,推崇备至。

二、非遗美食吸引年轻一代
当日,在石岗科创园的名珠糕点加场内一片欢声笑语,气氛热烈。来自附近的40多名中小学和幼儿园以及广东财经大学的师生等,他们人人头上戴蓝白色塑料帽和不同颜色的口罩,手戴着透明的薄膜手套,脚着鞋套,兴致勃勃地走入糕点制作加工场工作台,围着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凤饼(鸡仔饼)制作技艺代表传承人薛锐明和海珠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凤饼(鸡仔饼)制作技艺代表传承人薛文婷问长问短……小凤饼宣讲体现制作活动现场热火朝天。活动设置了配料、上粉、揉合、分装、烘干、包装等类程序,由家长和孩子完成粉面制作,并设置了作品展示区,让孩子们体验省级非遗项目小凤饼习的独特魅力。传承人都仔细耐心地进行讲解,并带着学生们一起动手制作。活动的工场一角还摆放着许多学生们在操作过程中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薛锐明和薛文婷父女为了传承非遗文化,他们父女俩还积极走进校园传播小凤饼技艺制作。他们在海珠区鹤鸣五巷小学建立了小凤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我们经常见到薛老师父女俩忙碌的身影!
三、推动非遗小凤饼美食“活”起来
随着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提升,文化体验已经成为这类人群消费中的组成部份,其中与非遗有关的目的地和活动场所更是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年轻一代走近非遗、爱上非遗,并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随着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文化的诉求越来越高,以及对民族文化愈加自信,美食中的文化也开始备受关注,而非遗文化的关注,提升了食客消费的内涵和档次。海珠区名珠糕点加场也在传统小凤饼的基础上,创新开发生产了五香、南乳、椒盐等多种岭南风味品种的小凤饼,并在传统五仁月饼中推出创新五仁月饼等产品,大大促进消费,并成为成珠糕点食品的增长点。

“在制作小凤饼技艺纯手工过程中,我们既要传承保证非遗产品的质量,留住传统手艺的精髓和文化底蕴,又要紧跟形势,贴近生活,创新发展。“薛锐明、薛文婷异口同声地说。
(图文:梁卫国 罗可安)
2022--6--12

《百面战旗红》都市头条岭南作家发布平台,都市头条岭南作家主编:
池朝兴,作品走进社区、学校、歌坛、书法、央视、国际的作家诗人;多篇作品发表或获奖于国内外书报刊杂志或网络;出版诗集《金色的希望》《金色的阳光》等。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弘扬人间真善美。
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罗援将军主持的《百面战旗红》都市头条岭南作家发布平台主编,千岛日报《中华文化》编委,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荔湾区作协会员,广州市海珠区作协文创委副主任、宣传媒介部主任,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