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风采】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长篇国学之文学札记】
文山艺海撷拾
(系列六)
钟情《乐府》
乐府和乐府诗
闻一多说:乐府是唐诗的乳汁,它和诗经一起,成为中国美学的文化的母胎。
大诗人的话也许有欠精准的地方。我们也不能忘了楚辞的乳计,它是具有个性的母亲奉献出来的,很鲜美,也就更有营养。
汉代诗歌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不入乐,讽诵吟咏)。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短诗到长诗、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漫长发展过程,充斥两汉的历史。其中,以两汉乐府诗和东汉文人诗歌《古诗十九首)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首先,说一说乐府和乐府诗的含义。
不言而喻,乐府与管理音乐的部门有关。西汉初期,已设有乐宫,分太乐令、乐府令西个官职,太乐令掌握雅乐,乐府令掌管民间俗乐。
东汉则为太予乐暑与黄门鼓吹署。
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后人又顺说成"诗歌"。
"歌诗"或"诗歌”,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那时,魏晋六朝文人常用乐府旧题写作新诗,不管合不合乐,一摡称为"乐府"。于是,"乐府"便成为诗体的名称,几乎与骚体之诗并驾齐驱,而且在两汉至唐时代更有生命力。
当然,乐府歌诗的发展也是有坎坷的。在汉武帝时期,乐府的职能极其昌盛,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庭御用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这对诗经的不至失传很有作用。
西汉哀帝登基,下诏罢乐府官,从此以后,汉代再沒有乐府建制。
但是,"乐府“作为诗体,已深入民间民心,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主要分为郊庙歌辞和乐府民歌,也有很多文人创作的乐府。
其次,说一说乐府诗的搜集和分集。
两部乐府诗集值得一说。
梁沈约编纂的《宋书-乐志》收彔了很多两汉乐府诗。
《乐府诗集》,这是部较完善的乐府诗歌总集,宋人郭茂倩所编。该书将汉至唐的乐府诗按所用音乐的不同,分为十二类加以著彔。其中两汉的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蔡邕把汉乐府分为四类:大予乐、周颂雅乐、黄门鼓吹和短箫铙歌。
《乐府诗集》分乐府诗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迎代歌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编者是宋人,他这部分音细致的《乐府诗集》为宋词的产生和发展,起到开拓和呼应作用。
最后,说一说乐府含义的演变。
音乐机关(两汉)——乐府所唱的诗(魏晋六朝,着眼于音乐)——批判观实的讽刺诗,如白居易的三吏(唐代,着眼于社会内容,兴起了新乐府运动)——词、曲的雅称,如《东坡乐府》(宋元以后,着重其入乐)。

汉乐府的代表作
汉乐府名篇很多,家喻户晓的有"乐府双璧",指的是《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前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也是汉乐府民歌。
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
限于篇幅,不可一一道来,但至少有八首不可不简说一番。
一、《孔雀东南飞》:
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可见古诗与乐府的同枝连理关系。
这篇为乐府诗之冠,也是中国五言体中的名篇。诗取材于东汉末年发生在庐江都(现安徽合肥)的一桩婚姻悲剧。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被焦母和刘兄逼迫,离婚再嫁的故事。最终,两位主人公双双殉情自杀,化为孔雀东南飞。
全诗诗句朴素自然,人物语言个性化,反封建意识强烈。全诗为现实主义楷模;结尾,又充满浪漫主义。二者相辅相成,实为上乘不朽之作。
二、《陌上桑》:
又名《艳歌罗敷行》,收彔于《相和歌辞》。
讲述了一位名叫秦代罗敷的采桑女,面对太守之类官员的调戏而从容不迫,并以盛夸丈夫的方法拒绝了淫者的无理要求。
全诗情节逼真、语言华丽、形象生动,民歌风采;语言通畅、韵律自然和谐,对仗工整,朗朗上口。这说明当时的五言体诗词已经异常成熟。
三、《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海。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成双鲤鱼。呼儿烹鲤鱼,卢有尺素吊。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此诗最早见于《昭明文选》,题为“乐府古辞”。主题十分明显,通过家中思妇对承担徭役的丈夫的思念,讽刺秦之谣役频繁,民不聊生。该诗应为《孟姜女哭长城》的诗源之根。它沒有《长城谣》"生男慎勿举,坐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这般直露,而是脉脉温情,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美感和想象空间。
四、《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汉乐府中难得的一首人生哲理诗。作者佚名。全诗以景寄情,将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劝告人们珍惜时间,发奋努力。其中,最后两句,发出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该诗不讲大道理,却潜移默化地达到了情景结合,寓教于审美之中。
五、《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这首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以一位女子之言,塑造了一位性格爽性、恩怨分明的女子形象。在手法上,移步换韵得洒脱、得心应手。
徐师评价:"其格韵不凡,托意婉切,殊可讽咏。后世多有拟作,方其简古,未有能过之者。"
六、《古艳歌》:
今旧乐相乐,相从步云衢。天公出美酒,河伯出锂鱼。青龙前铺席,白虎持榼壶。南斗工鼓瑟,北斗吹笙竽。姮娥垂明珰,织女奉瑛琚。苍霞扬东讴,清风流西歈。垂露成帷幄,奔星扶轮舆。
艳歌行本是汉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曲名,此篇当是汉艳歌行古辞中的一体,曾彔于《御览》,可惜《乐府诗集》未收。
这是一首写神仙宴会的诗歌,是一首难得一见的让人耳目一新的游仙诗。它继承了《离骚》的传统,也对后来李白的诗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七、《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分类属《相和歌辞》,本是两人唱和,或一个人唱、众人和的歌曲。全诗沒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采莲女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写出采莲男女的欢乐之情,乃至调情之娱。手法之高妙,可为绝唱之巅。
我受此诗感染,写就了一部中篇小说《水生》,其中就有回乡女知青采莲时唱《江南》、抒情爱的片段,很是清新忘我。
八、悲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元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此篇亦为两汉佚名。
作品表达了游子思乡不得归的悲哀,以肺腑之言,真挚的感情痛苦的体验而动人心弦。诗的意境在不同的读者心中幻化为各自认知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除以上八首外,《木兰诗》、《陇西行》、《古歌》、《上邪》、《十五从军征》、《春江花月夜》(乐府之巅、唐诗之冠)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诗。

艺木特色
叙事性突出
与诗经相比,汉乐府的叙事性更加突出。
如《孤儿行》、《病妇行》等都如注如诉地叙述自己的苦难遭遇而成诗。《羽林郎》、《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更是叙事诗的杰作。
这种情节性的叙事风格,造就白居易一类的大诗人。
语言朴实自然
汉乐府的民歌,多用生动的口语,亲切朴素,叙事与抒情糅合,感情真挚动人。
如《孤儿行》,诗句虽参差不齐,而情与境会,孤儿口状心计之状,活现笔端。其中,诗句长短不一,二至八言都有,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节和句法,行文多变且洒脱,因文而变,因情而格。
押韵灵活
汉乐府民歌的押韵自由,灵活多变。有句句押韵的,如《平陵东》,也有隔句的,如《燕部行》、《东门行》、《梁甫吟》等;还有句和三句押韵的,如《陌上桑》和《日出东南隅》,更有隔五句押韵的,如《照我秦代楼》。这种押韵,曾被上世纪诗人视为金科玉律,最近的青年诗人,有不屑的,即不在乎押韵和换律,笔者认为未必好。
用对话或独白形式叙事
巧妙地熔铸对话刻妙人物,声情毕肖且并茂,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上山采蘼芜》,几乎全由弃妇问故夫的问答行诗,表说出妻子的善良性格,非常真切。
浪漫主义的色彩
既又现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汉乐府流传至今,是有道理的。
如《上邪》,似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夸张;《乌生》中乌鸦的魂熊向人们申诉;《枯鱼过河泣》中腐臭了的鱼会哭泣、会写信。
排偶句
这一艺术特色,可谓诗中之绝,造成了唐朝中律绝的对偶要求,至今未变,也增加了诵吟效果和气势。
如《防上桑》中的"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回环往复,音韵和谐
这是优美动情小诗的特质。
如乐府的《江南》,现已成当日的民歌《江南可采莲》。回环往复,形象鲜明,音韵和谐,文字活泼,通俗怡情,正是民歌的本色。

后世影响
两汉乐府诗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座丰碑。作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在两汉时期,不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因诗人而宜,具有匠心独运的立意立题,熟练巧妙的叙事,不拘一格的语言形式,如《春江花月夜》,直至初唐,张若虚还以旧题,写就了唐诗之冠的《春江花月夜》。
现实主义的弘扬
诗言志,更言生,写现实的传统是汉乐府继承《诗经》的根本之道。
建安时,曹操父子、王粲、陈琳等以描写社会乱离疾苦的诗篇,正是继扬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这些诗多用乐府旧题,运用叙事的方法和通俗的口语,在形式上即行诗上也显见出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唐代杜甫虽少用乐府旧题而“因事而立",但诗的精神和体制与汉乐府实为一脉相承。
白居易、元镇效作杜甫"因事立题"的社会诗(如《卖炭翁》一类),而且提出"诗歌合为时而作"的口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现实主义的口号,正是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传统再现。
即使李白的《行路难》有浪漫主义色彩,但也是由乐府旧题而发,因现实而畅吟。
语言通俗朴素,风格清新
汉乐府诗的风格多样,有清新明朗,有深情婉转,也有悲泣惨然,更有慷慨悲歌,但都离不开质朴真挚,独擅古今。后世诗多受其益,发展不一,然万变不离其宗。
奠定五言诗的基础
汉乐府以五言和杂诗为主。杂言诗于建安之后大盛,曹操、曹丕,李白等杂言诗莫不源于乐府民歌。
乐府对五言诗影响更大,东汉时摹仿者甚多,至建安已出现"五言腾踊的局面,取代《诗经》的四言,以及《楚辞》的"骚体",甚至影响到唐代成熟的五律、五绝的形成。
乐府诗歌体裁对后世歌行体的影响极大。六朝诗人鲍照的五言和杂言乐府是杰出的;唐代李白的乐府歌行更是空前。他们用绝了以对话、独白形式叙事。

我吟现代诗
春江花月夜
吴仰生
春江花月夜
乐府旧题
脍炙人口
哲理意味
极情离别
若虚仅存的
二首之一名篇
一千四百年的诗冕
韵律宛转悠扬
语言清新优美
洗去了宫体诗的
浓脂艳粉
给人以无限的
清丽自然
澄澈空明
春江花月夜
千年春江
依旧媚
明月随潮临
鲜花缤纷
绿意葱郁
幽幽的香气
醉千年
鸣鸣的鸟音
籁空灵
古时的花情韵事
今朝的婀娜妖艳
漫过时光的涔凉
染香思绪的情境
泊在清宁的
如水心底
落在明亮的
如灿眼帘
春江花月夜
千里冰封北国来
春风百里江南径
抖音传情千年
高吭入云诉衷情
黄河怒吼中的
江河水
黄土高坡前的
畅想曲
秦川调
沂蒙情
水从山上来
百川汇海归
江山如画
水墨泼
一世情缘
山水吟
春江花月夜
花开花落
或似玫瑰的永恒
或似昙花的一现
千百年
花似月
落不衰
陶人醉
古今曾相似
花儿像少女
风拂过
摇摆
婀娜多姿的腰
甩起
滑爽柔顺的发
情喜
美人摘戴散集
感恩
黛玉银锄葬念
风在吹
雨在落
不知是雨呀
还是呀那泪
千百年
花开花落本无情
奈何那风花雪月
有花就有香
有香就有爱
八月桂花
瑞雪梅溢
咏青春为歌
弹岁月为曲
春江花月夜
从古到今
从现实到梦境
每天夜晚
皎洁的明月
如幻地挂在天边
似女子的细眉
似白皙的圆脸
夜夜夜
美美美
夜月令你遐想
遐想嫦娥的美丽
冥想织女的贤惠
月夜使你迷恋
迷恋月的调皮
跳出云头跳上树
跳进水里让鱼醉
她让你的女孩
更白皙
她让你的少男
更英俊
有了明月
就沒有黑夜
一轮完美的明月
让世界
永不残缺
永远有这
移动的
光明和美丽
尤其在黑夜中
不管是睁眼闭眼
都能看到和感受到
月亮她婷婷地从海上
升上了天
在江岸
轻吟一首
唐韵宋阙
你会穿越到远古
在山上
唱一首
春花秋月
在原野
奏一首
月光奏鸣曲
你会冥幻
将来的
更美好的时光
更清朗的岁月
附: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及我的评略:
唐代的诗歌绚烂璀璨,《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张若虚借对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五种良辰美景的描绘,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构成了境界非凡的奇丽景色。
历代文人都给这首诗以高度的评价:
清末王凯运评此诗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较为公允地指出了它的源流、地位和影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近代文人闻一多先生则评价这首诗: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赞扬张若虚的贡献是”无从估计的。”
春江花月夜(原文)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022.05.14 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