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 园 新 韵
房兴华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每当听到它熟悉的旋律,总让我想起那苦涩的童年岁月,总让我想起那播种着幸福、播种着希望的田野和那生我养我的乡下老家。
“五一”长假,我携家带眷回到老家探望母亲,走进村庄,却有和以往不同的感觉,村庄变得整洁美丽了,没有了乱七八糟的石堆草垛,没有了四处飘飞的尘土,没有了恶臭满天的垃圾。水泥沥青路取代了过去的沙石土路,白墙红瓦的新民居洋楼随处可见,房前屋后的绿树把村子掩映得葱郁悠然。
走在老家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热情好客的乡亲们,大家脸上无不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社会风气好了”、“党和政府真正关心到农民的心坎上”、“村里的贫困户生活得到保障”、“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吃水不用担,做饭不冒烟”、“移风易俗,婚丧新办”、“楼上楼下,手机电话,读书免费,种田免税”成了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乡村,随着时代发展的潮流而进步,随着时代发展的脉搏而跳动,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自然,在清新自然中又富有现代气息。
来至老家门口,见我年逾八旬的老母亲站在一株桂花树跟前,正在认真地给花浇水,几十株花色各异的花草争相怒放,火红、娇黄、朱紫、雪白,群芳争妍,幽香馥郁。“太美了,我可要多住几天”。儿子随口笑道。母亲忙说:“你爷爷以前费这么大的劲,去种花养草,翻建房屋,就是希望你们能抽空常回家住住。”
回想当年我还小时,我们一家住在不足50平方米的三间土屋里,门框周边都能闪指把宽的缝,因为屋里放着粮食,晚上常有老鼠成群结队窜来窜去,吓得我们睡觉时不得不用被子蒙着头。遇到大雨天只好拿出盆盆罐罐来接雨水,母亲听着盆罐里刺耳的叮咚声,叹到:“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住上不漏雨的屋呀?”母亲无奈的叹息,似乎把希望寄托在了我们姊妹几个身上。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父亲积攒了点钱,才砸了解放前留下的土垃崴无窗缮草老屋,在原址上新建了用石头垒基、黄土夯墙、屋顶当中缮红草、边上挂三遛水泥瓦的房子,屋的前墙也留有了小窗子,冬天用塑料布封着,屋外结冰屋里的水盆也能冻上,夏天揭下塑料布,蚊子苍蝇到处乱飞。那时家家烧火用的都是在野外拾来的柴草或玉米秸,做饭时锅屋顶上的烟囱里冒着青烟,整个村子便笼罩在烟雾中。
父母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七个,最初的日子是一家九口,父亲在外地工作,偶尔回家住些日子,奶奶随我们一起生活,挤在三间低矮的草房里,只能挣扎着养家糊口,哪里还有心思去收拾拥挤不堪的家,况且,还有一群调皮的孩子......后来我们兄弟姐妹长大些,那时,我们相约以后有了钱,要把老家翻建成村里最好的房子。
长大以后,我们都陆续婚嫁,我和弟弟先后到城里工作。曾几何时,以前我们的设想,都淡忘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
父亲大半辈子在外地工作,退休以后仍然回到老家居住。父母不甘寂寞,就养些鸡鸭,每年麦口大都要买一些小鸡仔,每次回家看到的是鸡鸭满院乱跑,鸡屎鸭粪时隐时现,会不自觉地皱起眉头,加上老屋到处尘积网结,随时停电,黑灯瞎火等诸多不便,我们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
父亲健在时,我们回家做父母的思想工作,想把二老接到城里安度晚年,父母借口故土难离,还说什么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我们做儿女的知道留不住,父母的心还在老家那片土地上,父母打算修缮旧房将就着住,正巧,几年前村庄搞新农村建设,我就动员父亲砸了老屋,原地翻建了这幢红砖缸瓦带密封走廊、留有铝合金推拉大窗户的新型农家院落,我终于如释重负。父母住在里面整天乐呵呵的,父亲满意地说:“住在这里,比你们在城里的小楼上还舒服呢。”
父亲在院子里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满院生香,邻居们称我家为花园,艳羡不已,为此,父亲又少不得多种些花草,作为睦邻友好的使者。大门外有块空处,又成了父母的菜篮子,他们种的菜吃不败。如今,父亲也已去世多年了,母亲依然守候在老家,母亲总是说,老家熟人多,随便走一走,串串门,拉拉呱,一天的日子就打发了。我知道这里是她曾经挥洒汗水和青春的地方,她留恋这个地方,离不开这里。为了能经常和母亲团聚,每到节假日,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回老家看望年迈的母亲。
农村这块并不丰饶的土地,养育了多少曾令她为之骄傲的莘莘学子,然而他们却大都“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城市接纳了他们,也同化了他们,农村不再是他们的家园,那里渐渐成为他们衣锦还乡的客栈,可少时“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的美好理想和共建家园的美好约定,又有谁在固守呢?我知道,我们年轻的一代对父辈那种愈老愈浓的故园情结已是浑然不觉了,然而,这来自大自然的泥土的芬芳和花香,都在呼唤从农村涌向城市的人们,别忘了,那里有如山似海的养育之情,别忘了,那里的生活需要美化和建设。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房兴华,男,60后,山东临沂人,山东省作协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理事,临沭县作家协会主席,《临沭文学》主编,临沭县十大文化之星。
迄今,已在《农民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国土资源导报》《中国文学》《大众日报》《东方散文》《临沂日报》《沂蒙晚报》《临沂广播电视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逾百篇,有7篇作品入选《中国优秀散文集》在各类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受到山东省文化厅表彰奖励。
编辑简介:王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东方散文》《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临沭文学》《山花》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