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一百零四十
作者/康金印 主播/牧歌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及各篇要点提示(十九)子张21—24章
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月蚀。错了,人人都能见到它:更改了,人人都能仰望到他。”
点评:本章说有“错”如“日月之蚀”是掩盖不了的,主动改正错误会受人敬仰、不失威信。“仰之”具有双关意义,一指仰望日、月蚀,二指敬仰勇于改过的人,比喻手法用得非常好,喻体新颖贴切。本章再次强调“改错”,侧重点定为让人“丢掉幻想”,放下怕丢人的“包袱”。

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卫国公孙朝向子贡发问。他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呢?”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没有失传,还留在人间。贤能的掌握了大道,不贤能的掌握了小道。没有哪一个人没有文武之道在他们身上。先生怎能不跟他们学呢?又何尝有经常的老师呢?”
点评:本章谈孔子无常师,一切掌握文武大道、小道之人皆可为师。正是他无常师,使他有无数名良师,终成千古大师。善于择众为师的人 才是真正善学的人。孔子没进过官办学校,没拿到过文凭,是个自学成才者。他曾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学官制于郯子,他确无常师,而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今人成才,无论在校与否,在求师上,都应以孔孔子为榜样。

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官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中告诉众大夫。他说:“子贡比仲尼贤能。”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我拿宫墙打比方,我赐的墙高也就到肩,能从墙上瞅见家里的美好。先生家的墙有几丈高,找不到大门进,就看不到里边宗庙的美好、众多府第的富丽。能找到先生大门的人或许很少,叔孙武叔所说是错觉造成的,不是也很正常吗?”
点评:本章以宫墙设喻,说明“子贡贤于孔子”的说法是不对的,自己学问浅别人能一眼看清(墙低易见),老师学问深不易看清(墙高看不见)。这个比喻既高度评价了老师,做到了护师;又恰当地评价了自己。子贡同时用比喻指出叔孙武叔产生错觉(错评子贡贤于仲尼)是有原因的,使他也不丢面子。子贡的这个比喻,表现出他具有高贵的品质,高超的智慧和驾驭语言的艺术技巧。

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没有必要用这样话毁谤他!仲尼,是不能毁谤的。别人的贤,如同丘陵,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如同日月,找不到能越过去的人。有人虽然想与日月断绝关系,他对日月有什么损伤呢?只是让人更多地看到他蚍蜉撼树不自量力罢了!”
点评:本章写孔子去世不久,就有人毁谤他,甚至提出废祀废经,结果自取其辱。子贡对孔子的认识深刻,评价全面中肯,可称为“盖棺”的定评。但历史经常在反复中前进,从叔孙武叔毁孔到焚书坑儒,从“五四”“打倒孔家店”到“文革”的批儒,不但没把孔子从人们心中抹去,反而让他从中国走向世界。他的思想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孔子已经受住历史的考验。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把《论语》传入欧洲。1789年《论语》中的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法国写入《人权宣言》。如今,《论语》已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流传。毋庸讳言,由于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读不懂闹笑话、乱诽难者,也有人在。有的人说孔子不见陈亢、又以乐教是“喜欢撒谎”,有的人说孔子不给“仁”等下定义是不懂“思辨哲学”。这正说明华人自己通俗地向外推介孔子责无旁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