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爷
文/史均生(陕西)
我爷爷(讳宗逸,字乐天,行五)堂兄弟十人,九爷(讳宗轲,行九)是爷爷的堂弟,在他们十人中因年龄、个性、职业不同等原因,爷爷和九爷往来最多,关系最铁胜于同胞。我们兄弟几个也对九爷最为亲近,对他的印象更为深刻。
在我的记忆中,九爷是个很魁伟的老头,七十岁了身板依然很直,站有站象,坐有坐姿。坐在门前小凳上,上身笔挺、两腿自然收成九十度,纹丝不动,如狮蹲虎踞状,像进入帅帐的威武将军,一股虎虎之威油然而生,他浓眉大眼,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两眼炯然有神,目光似两枝利箭,不怒自威,令人望而生畏。说虚道谎者,见之必吐实言真,轻狂傲慢者,望之定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真乃威风八面。
人常说:“铁汉无泪”。九爷就是一个不流泪的铁汉子,听我爷爷讲,九爷一辈子从未流过泪,遇见气愤的事怒目一睁,碰到伤心事最多红红眼圈,沉默无语,男儿有泪不轻弹。铁骨铮铮,内心十分强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子,英雄有血无泪。

九爷确有豪杰气概,既有无畏的勇气,又有浓浓的义气。胆子特大,方圆有名,常只身夜行,子夜独行乱坟岗,孤胆探寻老狼沟三更天出门远行或在村庄周围转游与白昼无异,怕狼怕鬼怕歹人与九爷无缘,中年脖后长了肉瘤,乡间土医无药麻醉如切菜一般用简陋的手术刀,生生取下,疼出了一身汗,但九爷未吭一声。九爷不仅胆大勇气十足,而且义气浓浓,做人诚信,义字当头;主持公道,仗义直言。恶人怕他,弱者爱他。常将给九婆看病买药的钱借给邻里大人小孩医病。借别人麦子信守承诺低借高还,借次还优。给人还钱主家不数,还粮主家不称不验,说一不二,义勇兼备,不可多得。
九爷青年时因有文化,有胆有识,体格强健应招在国民党县法院做法警,有一次接差公干,和几个同行在距县城几十里外,乘夜色捉拿人命案犯,人捉到后,有一同行者见人犯之女美貌夺人,乘人之危,心起歹意遭践了人犯之女,九爷见状怒从心中起,走到远离村庄一个小沟边,闪电般后退一步,手起枪响,将其击毙沟下,虽为民除了大害,但自己却背上了命案,只好连夜奔走北山,加入西府游击总队,岐山冯兴汉大队,从此走上光明大道。凭着自己的胆魄智慧,人品战绩,不久升任岐山游击大队分队长,开始了光荣的革命生涯。随游击大队在北山(乔山)一带活动,除奸反霸,保护地下党组织,为边区筹粮、筹款,购药、购枪及棉花布匹,秘密送往边区,虎胆驰骋交通线,每次行动既要跨越山川河谷等自然屏障和关隘,又要穿过白区国民党数道封锁关卡,每一次都是生死考验,弄险鬼门关。

最危险的是往边区护送进步学生和往来白区、红区间党的干部,听九爷自己讲,每一次护送都是一次历险,平安顺利,没有枪声十之一、二。最危险的有两次,一次是快到了红区、白区交界处,被国民党军队发现,一场遭遇战随即展开,敌我悬殊,危急之时,我边区部队及时赶到,打退了敌军,将护送的青年学生和干部接到边区,一路艰辛,终有成果。四八年冬,游击大队送学生进边区,刚过泾河被国民党203师发现,双方激战从晚上十点打到十二点,队伍被打散,他们二十几个人的队伍加上学生不过三四十人,被敌人一个连的精锐之师包围,大多数人被俘,九爷纵身跳下沟中脱险。激战泾河,英雄碧血。好几位游击队员魂落于此,谱写了一曲英烈壮歌。从此九爷红区去不了,白区待不住只好悄然归里。
文革中因九爷在解放前当过法警被扣上历史反革命帽子,蒙冤多年,直到他离世一周年后方才平反昭雪,九爷方瞑目九泉。一代有胆有识、血性仗义汉子的传奇人生,总算画上了一个令人较为满意的句号。



作者简介:
史均生,陕西省扶风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文学学士,在职研究生。曾担任宝鸡市文广局局长,退休后担任宝鸡市老年科协常务副会长,宝鸡市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宝鸡市戏剧协会名誉会长。曾在省、市一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百十余篇。曾参与新创作剧目《人间真情》代表陕西省参加中国戏剧协会调演;曾参与创作的大型秦腔历史剧《苏若兰》进京汇演,在长安大剧院连演数十场,得到了戏剧界专家的好评,此剧获得“陕西省艺术节一等奖”。

刊头制作:宋育平
编辑:诗韵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