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自2006年起,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遗产日”。2016年起又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22年6月11日是第六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韩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内容十分丰富,让我们一起走进韩城古城来体验它的非遗文化魅力吧!

早晨九点,金城大街绿树掩映,锣鼓喧天,在韩城市副市长马文娟的亲自主持下非遗体验活动拉开了序幕。随着人群首先看到的是幼儿园小朋友们表演的韩城行鼓,他们一个个身着传统服饰,看起来虎虎生威,鼓点整齐,动作专注,引得观众们的一阵阵掌声和围观。
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是流传于陕西省韩城市的一种汉族音乐舞蹈。现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韩城行鼓历史悠久,据传是元朝灭金朝后,蒙古骑士在韩城敲锣打鼓,欢庆胜利,当地民众争相效仿,逐渐形成了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韩城当地重大活动、婚庆嫁娶和重要节日必不可少的娱乐节目,同时也成为韩城对外的一张名片,曾远赴香港、英国等国家表演,获得了非常高的荣誉。

韩城行鼓的鼓谱有20余种,在保留原有军鼓乐艺术风格的同时,增加了黄河儿女粗狂豪迈、雄壮宏伟的气势。在表演时,韩城行鼓总离不了“绕杆子”,身着艳丽服饰的姑娘们,手执饰有彩绸花束和串串银铃的长绕杆,婀娜多姿地穿行在行鼓队伍,并不时和锣鼓阵营相互唱和,阳刚与阴柔相济,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非常震撼人心。

虽然作为韩城人曾无数次的看过锣鼓表演,但还是第一次看见幼儿园的小朋友把韩城行鼓表演的有模有样,充满童趣,画面感极强。无意间遇到一个穿着尿不湿的小宝宝挣脱母亲的怀抱,稚嫩的拿起鼓槌准备敲起来时,仿佛看到了韩城行鼓千年传承的足迹和未来希望。

走在青石铺设的街道上,只见两边摊位上展示的商品琳琅满目,有龙门特酒、八家巷挂面、学巷米醋、郭庄点心、葫芦雕刻等,个个都是传承了好几代人的非遗保护产品,也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走亲访友必不可少的伴手礼。

其中韩城本土酿造的龙门特酒,学巷米醋,格外显眼,透过它精美的包装,似乎闻到了那醇厚绵长的香味。讲解员介绍说,韩城古称“龙门”,历史悠久,文物荟萃,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韩城梁带村两周时期古芮国遗址出土的众多青铜器酒具,更揭示了韩城千年的酒文化。据记载宋元时期西庄井溢村就有酿酒的作坊,旧时金城箔子巷亦有糟坊酿酒。

1976年8月,韩城县龙门酒厂成立。专门派专业技术人员,赴西凤酒厂学习了酿酒、调酒工艺,并结合韩城地理、气候、水质特点,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独特香型的龙门特酒。龙门特酒纯粮酿造,具有集汾酒的清香型、西凤酒凤香型与一体的特殊酒香味,属于清凤兼香型白酒。龙门特酒凭借优良的品质曾多次荣获陕西省品牌金奖,一度还成为人民大会堂专用国宾招待酒。然而,由于种种原因,1986年酒厂停办,红极一时的龙门特曲从此销声匿迹。但是韩城人对龙门特酒的味道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陕西司马迁旅游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瞻远瞩看到了商机,决定恢复濒临失传的龙门特酒。2015年开始破土动工,2016年,龙门特酒制作工艺被认定为韩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森先生成为龙门特酒第四代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2018年4月,历时三年,耗资千万、占地面积十余亩、建筑面积2400余平方米的韩城古龙门特酒坊在柳村古寨建设完成。酒坊共拥有发酵池36个、地下酒窖800平方米,设计年产量200吨。目前,酒坊存储量达240余吨。为守住这份文化遗产,韩城古龙门特酒坊坚持纯粮酿造,古法酿制。同时龙门特酒坊推陈出新,力求再创韩城特色,充分利用韩城大红袍花椒的原料优势,推出了更具韩城地方风味的花椒系列酒,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保健作用。

酒好不怕巷子深。看着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争相品尝龙门特色的美酒,不时发出赞美之声,相信龙门特酒一定能走出韩城,创造出奇迹。
随着摩肩接踵的人群,来到了手工非遗体验区域,一个个身着蓝色印花服装的儿童讲解员,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带我们参观了韩城印花袱子、花馍、剪纸、土布等展区和儿童娱乐展区,看着小朋友积极踊跃参与和忘我的表演,这些熟悉的场景让人们仿佛回到了小时候过年蒸馍揉面、剪窗花,三五好友一起抓石子、翻绳、挑竹签那些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这时听见有人大声说,美食街还可以现场体验包馄饨呢,我赶紧快步跟进,只见几个男生在店铺师傅的示范下,笨拙的手工包馄饨,看着他们聚精会神像模像样,自己也忍不住想一试身手。
韩城馄饨以小著称,韩城人称包馄饨为捏馄饨。捏馄饨的第一步是和面制作面皮,外地的馄饨面皮薄而大,而韩城馄饨的面皮要相对厚、小一些,擀好面后切成2-3厘米左右正方形小块。其次是,准备馄饨馅,把当地产的青头萝卜擦成细丝,用开水焯去暴味后,拧干水分剁碎,再放入韩城大红袍花椒面和少量食盐搅匀即可。接下来就是捏的过程,这活特别考验捏馄饨人的指尖功夫:先在面皮上放黄豆大一点馅,迅速由下往上先折叠三分之一,再向对折成一个长方形条状,然后以一手的中指为轴将两端捏合,馄饨捏好后整齐的放在刷好油的篦子上,一排排像是小金元宝一般可爱,又像是坐着的白白胖胖的弥勒佛,让人看了胃口大开,真是秀色可餐。

在吃馄饨的时候,用一口锅把事先蒸好的馄饨用开水泡软,同时另一口锅加热熬制好的鸡汤、骨头汤或者清水,放入猪肉臊子及油炸豆腐、木耳,黄花、西红柿丁、白菜菠菜等,最后加入香油,胡椒味精,盐等调料等,把泡好的馄饨舀到碗里浇上烩好的汤菜,一碗馄饨就出锅啦。
慢工出细活。韩城馄饨是每个韩城人谁也离不开的日常美食,是婚丧嫁娶、祝寿满月过事的主食,凝聚了韩城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之无愧。

同时,得知老城南关的丁家中医非遗传承人丁昌民,要给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义诊,他的摊位前迅速排起了长龙。老先生对排队的每个人都进行了仔细地望闻问切,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虽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活动落下了帷幕,韩城古城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但是保护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不仅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人类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在保护自己文明的同时,也在为人类保护一份巨大的、珍贵的、不可替代的财富。我们每个人都要争做宣传和发扬非遗文化的传承人,把韩城的文化、地域特色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走进韩城、了解韩城、关注韩城。




作者简介
樊春亮,女,1970年出生于陕西韩城,爱好文学和韩城当地民俗文化,先后在《韩城文学》、《渭南网》、《都市头条》等公众号发表文章50余篇。
编审:芝水(13892336525)
指导:杨毅波 刊址: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