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葑菲》
猢猱舐吮母乳,鴂舌聒噪蛮语。
稂莠杂糅共处,沆瀣媾合同气。
樗栎曲阿傍道,模楷干直崇义。
日月涵章濡素,天地抱朴归质。
葑菲恶美弗弃,荼荠甘苦并食。
沧浪清浊任流,璞玉廉贞不器。
琅琊蠹鱼壬寅孟夏
汉字解释
猢猱 hu nang<名>兽名。猿属。身体便捷,善攀援。又名“狨”或“猕猴”
鴂舌[jué shé]
鴂舌,比喻语言难懂,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赵岐 注:“鴃,博劳鸟也。”《新唐书·柳宗元传》:“ 楚 越 间声音特异,鴂舌啅噪,今听之恬然不怪,已与为类矣。”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方音》:“五方之语,虽各不同,然使友天下之士,而操一乡之音,亦君子之所不取也。故 仲由 之喭,夫子病之;鴂舌之人, 孟子 所斥。” 廖仲恺 《贺新郎·题大兄忏盦主人粤讴解心稿本》词:“曲终奚必 周郎 顾,且仿来,蛮音鴃舌,痴儿騃女。”樗栎[chū lì]
樗栎,读音为chū lì,汉语词语,典出《庄子集释》卷一上〈内篇·逍遥游〉和〈内篇·人间世〉。樗和栎指两种树名,古人认为这两种树的质地都不好,不能成材。后因以“樗栎”喻才能低下。用亦为自谦之辞。
稂莠不齐[láng yǒu bù qí]
稂莠不齐,汉语成语良莠不齐的误用,拼音是láng yǒu bù qí,因其错误用法,已经误导多人上当。“良莠不齐”的意思为:既有好人也有坏人,好的坏的混在一起。[1]
稂(láng):狼尾草;莠(yǒu):狗尾草。这种草是禾苗的稗草,野草。出自《诗经·小雅·大田》[2]。稂和莠都是表达不好的意思,怎么为不齐呢?所以,稂莠不齐只能按字面理解成“稂和莠生长参差不齐”的意思
沆瀣[hàng xiè]
沆瀣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hàngxiè,指夜间的水汽,露水。
另外常用成语,沆瀣一气,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 出自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樗栎chū li出处《庄子集释》释义,为自谦之辞。1.”喻才能低下。2.用为自谦之辞。[1]
典故《庄子集释》卷一上〈内篇·逍遥游〉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集释》卷二〈内篇·人间世〉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石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楷模”一词的由来,北宋人孙奕在其所编著的《履斋示儿编》一书的卷十三中说:“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为楷模。”而明人叶盛在《水东日记》中则载:“吴正道,东隅人,明六书,许慎《说文解字》有不足者补之。临川吴文正公澄问曰:‘楷模二字假借乎?’曰:‘取义也。’曰:‘何以取木为义?’曰:‘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楷木生孔子冢上,其余枝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也。若正与直,可为法则。况在周、孔之冢乎/曰:‘出何书?’曰:‘出淮南王安《草木谱》。’”类似的记载亦见于清人汪灏奉康熙皇帝之命所编撰的《广群芳谱》及清人金埴所撰的笔记小说《不带下编》。
楷(jiē)树是自然界中实有的一种树,俗称“黄连木”,其木质地柔韧,久藏不腐,亦不暴折,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珑剔透、木纹如丝而不断,名曰“楷雕”,是一种很出名的工艺品。生长在孔子墓上的楷树传说为其弟子子贡所植。相传子贡奔丧回来后,将一棵楷树苗栽于其师墓旁,后成大树。清康熙间子贡所植的楷树遭雷火焚死,后人遂将枯干图像刻于石上,碑名“子贡手植楷”。又于石上建亭存碑,亭名“楷亭”,亭与碑今都完好。但模树却很可能是古人假想出来的一种树木,因为“模木”之名除在淮南王安的《草木谱》一书中有记载外,其他古籍及近现代植物学著作中都未见有这一树名,而淮南王安所著的《草木谱》一书除了在上述笔记小说中被提到外,在其他史籍中也未见提及的,故极有可能这本书也是根本就不存在的。葑菲之采
葑菲:fēng fēi zhī cǎi
解 释:不可因葑菲根茎味苦而连叶也不采。原比喻夫妻相处,应发德为重,不可因女子容颜衰退而遗弃。后常用作请人有所采取的谦词。出 处:《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出自《诗·邶风·谷风》。荼:苦菜,味道苦涩。荠:荠菜,中国人喜欢用它做春卷、包饺子的野菜,味道甘美。讲的是一个被抛弃女子的故事,结合原文后应该是荼虽然很苦,但和我的遭遇比起来却像荠菜一样香甜,也就是心里的悲伤盖过了荼的苦味,表达内心十分痛苦的心情意思是:沧浪江的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冠缨。沧浪江的水浑浊啊,可以洗我的脚。
濯缨,就是洗涤古代帽子下的两条系带,出自《沧浪歌》。这是最早流传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也有说法说出自《楚辞·渔父》,因为屈原而闻名,但并非屈原所作。原文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字典里将“濯缨”解释为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也常用来象征屈原的品格清白。
不器,君子不器,是为不争;君子不争,视为无器,周而不比,大道无方,随物赋形,成己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