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永年
1948年12月2日淮阴第二次解放。这时,市区没有一座比较像样的剧场,只有几家个体小戏院,设备十分简陋,容量极小,难得有大点的戏班来演出,群众文化生活非常贫泛。
1950年,在新义镇镇长庄贵前的倡导下,由洪炳然、陈友义、恒记粮庄、朱兴元猪庄集资入股办起了一个小剧场——淮阴大舞台,地点在都天庙大院内。剧场名称很大很响,其实很简陋,竹木框架,稻草屋面,屋内泥土地面,打进木桩,钉上木板条,便成观众座位,舞台是泥土堆成,上铺木板。剧场可容纳观众600人,由都天庙街副街长颜子云等主持工作,吸收了数位附近居民,如管德斋、童增善(此二位笔者认识,他们均已作古)、赵延福、陶恒祥、高明甫参与管理。其收入在提取股东红利后,职工按分取酬。庄贵前后来调任长东镇镇长,在东长街竹帘巷又办起了胜利戏院,以演出小戏为主。
尽管淮阴大舞台很简陋,但要比其他个体小戏院条件好得多。这些小戏院,有的只是租借个大院子,在院子上方搭块大柴笆,只能遮阳而不挡雨;有的在空地上围个大布幔子,不让无票者入内,而上面无遮无挡;好些的小戏院,上面苫块拼接而成的大帆布。因此到淮阴大舞台演出的戏班子较多,川流不息,上座率很高,经常卖站票,以满足戏迷们的渴求。都天庙附近热闹异常,瓜子花生、回卤干、茶叶蛋、馄饨、汤圆,还有茶水、香烟,叫卖声不绝,香烟多为拆零卖,买整包的较少。
1951年,清江市工商联准备用都天庙作为办公地点,和淮阴大舞台负责人协商,最后以3000斤大米作补偿,大舞台迁到都天庙西约100米的广荫庵,在庵院里盖起了剧场,更名为大众剧场,仍为竹、木、草结构,仅是一排五间起脊的草房而已,座位仍是木桩钉板条,但能容纳800名观众。管理人员未变动,小集体性质,自负盈亏。经营状况不如前,时好时歹,可能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但剧场仍在维持着。腾空后的都天庙,除工商联办公外(不久搬迁到杜恒霞家),后来在庙里开办了蚕茧站、四联社,1964年市、县分置,淮阴县政府机关都设在清江市区,都天庙成为淮阴县公安局所在。
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经市政府批准,大众剧场取消股份制,由小集体改为大集体性质,虽仍属自负盈亏单位,但政府常有少量拨款予以扶持,因而,观众厅、舞台及其他设备逐年有所改善,观众厅在原一排五间起脊草房两侧又加盖了两排草房,观众厅扩大了,但厅内两侧走道处竖起了两排房柱子,影响了部分观众的视线。座位已由木板条改为长木凳,座位数也有增加。
1960年上升为国营性质。市政府拨款准备在市二院对面(当时空地很多)重新建造一座新的剧场,基础工程已经做完,后因国家发生国民经济暂时困难,1961年“七千人大会”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2年工程下马,维持原址原样,继续经营。此后,不断对草苫房进行维修,但其整体格局无改变。
1964年市县分置,大众剧场划归淮阴县,县委擗做会堂,平时仍为剧场。不久淮阴县文工团开始住入大众剧场,进行了多年的独具特色的演出,演红了市区。1966秋,一场台风致观众厅倾倒,县政府拨款进行一次较大维修,房柱加固,草顶换为大瓦,铺了水泥地面,木凳改为飞来椅,增加座位50个。关于这场台风,还伴随着发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这天下午,淮阴县文化局干部高军,在剧场被“造反派”批斗,高军刚被揪上台,批斗会马上开始,突然,风雨大作,倾刻间天昏地暗,“造反派”头目见批斗会已不能进行,宣布暂停,于是大家一哄而散,须臾,观众厅被台风刮倒。高军逃过一劫,且县文化系统与会人员幸免于难。高军后调省里,任省京剧院院长、省剧协秘书长等职。毕竟房屋结构未有根本改变,大瓦屋面又加重了房柱负荷,经营20年之后,1986年列为危房,暂停使用。1987年不得不将观众厅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座位由飞来椅改为翻板椅,情况改观,但座位数减少了近250个。
在演出间隙还兼放电影10多年,直到1986年停止。后来又放过一段时间录相。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坐在家中即可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加之淮阴县文工团移住到淮阴县王营镇,已较少在大众剧场演出,拥有20多名职工的大众剧场因戏剧市场的不景气,出现了生存危机。剧场无法运作,濒临关闭,职工工资发不出,甚至他们的养老保险金用退休职工的退休金来垫付。2002年9月,剧场退休老职工孔庆余联合其他几名退休老职工一道,将大众剧场的困难情况写信反映给市委领导丁解民。丁解民知道此事后,立即批示淮阴区委处理此事。经过数次研究,最后决定,由淮阴区文化局经手,将大众剧场卖掉。2002年10月,施兰英、刘家海、朱士发三人共花了30万元买下了大众剧场,买下后又花了20万元对老剧场进行整修、装饰,使大众剧场又有了生机。这样,既解决了发不出工资的问题,又把剧场救活。目前大众剧场仍在经营中,下午的演出多为淮剧,他们是涟水、宝应、金湖、楚州等地的淮剧团,或私家班子,票价仅有2元,观众多为老年淮剧迷,好一些的剧团来时,常会座无虚席。他们除了买门票,好多观众还在“打彩”——在演出过程中,对于唱功、做功好的演员,对于 他们喜爱的演员,不断额外奉献,到台口将10元、20元、50元,甚至100元源源送到演员手中。笔者看到,因屋漏失修,下大雨时不得不停演。
大众剧场初创期,以演出淮剧较多,如周茂贵、小刘丫、杨大茴等淮剧班子,盐城、阜宁、涟水、淮安(现楚州)等地私人淮剧班子,还有扬州淮剧团的卞素琴、上海志成淮剧团的封素琴、上海风火淮剧团的筱琴芳,以及马月红、五岁红、七岁红等都来演过。京剧有毕谷云剧团,孙奎童班子。京剧王家班子,成员有王桂卿、小王桂卿、小三王桂卿、小四王桂卿,演出剧目有《水濂洞》、《三打白骨精》、《走麦城》、《桃园三结义》等,其时淮阴发大水,老百姓无暇看戏,演出很不景气,最后三天义演,据说离淮阴前路费都没有,不得不卖行头,是哭着离开的。1953年,王飞飞杂技团在大众剧场的演出曾引起不小的轰动,其惊险的动作吸引了众多观众,觉得惊奇,因为之前很少有杂技团来演出。
一次,有一淮剧团演出《孟丽君脱靴》,连演了近四十集。剧团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理,急于观看孟丽君脱靴后的三寸金莲,每场结束前在剧情中安排种种原因,都未能脱靴,在第二天的海报上都写上今晚定会脱靴,结果仍未脱,直到最后都未脱。这就是噱头。
那时剧场内较混乱,观众席上声音嘈杂,呼姐唤妹,烟雾缭绕,卖瓜子花生青萝卜香烟冲茶的穿梭于观众席间,打湿毛巾把的,老远旋过去,如飞碟般准确落到观众手上。清扫观众厅的任务就是那些卖瓜子花生香烟的,否则下次进不了场,失去了做小生意的机会。
后来,宋长荣的京剧《红娘》、《红楼二尤》,俞新萍的越剧《追鱼》,《柳毅传书》、《梁祝》,在大众剧场演出都兴旺过。射阳、阜宁的淮剧团、杂技团,滨海淮剧团,盱眙黄梅剧团,宿迁杂技团,甚至远道而来的韶山杂技团演出都很成功。
从1965年初开始,淮阴县文工团在大众剧场先后演出20多年时间,其演出时间之长,演出剧种之多,演出水平之高,都给老淮阴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主要演员戴晓环、马西铭、龚泷、吴翠兰、丁凤英等至今人们还称赞不已,记忆犹新。
1958年7月淮阴县创办淮海戏曲培训班,同年10月10日培训班提前结业,宣布成立淮阴市红旗淮海剧团。1964年市县分置,1965年元月,淮阴县委决定改红旗淮海剧团为淮阴县文工团,并招收和调入一批歌、舞、话剧演员和演奏人员,增强了文工团的新生力量,增加了文工团员的多样性。这时文工团借住刚划归淮阴县的大众剧场。初期,以演出歌剧、话剧为主,辅以小型歌舞节目。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除演出歌剧、话剧,还演出淮海戏、黄梅戏、淮剧、锡剧、越剧、滑稽戏。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演出现代歌舞为主。至今,一些老戏迷们仍能如数家珍般说出当年看过的许多剧目。歌剧有《杜十娘》、《窦娥冤》、《小二黑结婚》、《江姐》、《沙家浜》、《红珊湖》、《洪湖赤卫队》、《刘胡兰》等。其中大型歌剧刘胡兰,是该团创作人员张德秀、胡剑青在文革中排除干扰,顶住压力,1967年、1971年两次前往山西文水县刘胡兰家乡采访创作而成,除在大众剧场演出,还为十二军所属部队演出,又到涟水、沭阳、泗阳、宿迁、灌云、淮安(楚州)等县演出,共演出100多场,演出效果非常好,受到广泛赞扬。话剧有《迎春花》、《生命线》、《于无声处》、《万水千山》、《秋海棠》等。歌舞剧有《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沂蒙颂》等。大型造型剧有《收租院》。戏曲方面,淮海戏有《两家亲》、《借驴》等;黄梅戏有《天仙配》、《王老虎抢亲》、《罗帕记》、《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淮剧有《恩仇记》、《双玉蝉》、《划线》;锡剧有《珍珠塔》等;滑稽戏有《满意不满意》、《喜上加喜》、《我肯嫁给他》等;越剧《梁祝》的演出,盛况空前,一天演三场,演员分三套班子,上、下午、晚上各一场,场场客满。从上述列举的部分演出剧目可以看出,淮阴县文工团团员几乎个个是多面手,一专多能,一般均能兼任两种以上艺术行当,戏路很宽,敬业精神很强,往往一出戏只经过很短时间排练就能与观众见面,且演出质量不减,以致久演不衰。无论是哪个剧种,首演都在大众剧场,只要海报一出,很快戏票售出一空,未买到票的戏迷,拉关系走后门千方百计要搞到票。文工团还利用各种间隙到外地演出,马不停蹄,争分夺秒。
难能可贵的是,文革动乱时期,文艺队伍几乎全部停演、瘫痪,而淮阴县文工团内部无派性无斗争,团结一致,不受外界干扰,顶住逆流,不仅坚持正常演出,还自编自导(包括作曲、舞美设计、绘制等)上演两台大戏,三台歌舞小节目,累演达500场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专业文艺团体,在文革中坚持不间断演出,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1968年7月,县文工团以其演出积累,买下河北路(现漕运东路)水门桥东原河北卫生所宿舍40余间(现仁爱医院所在),结束了建团后十年无团址无宿舍的流浪生活。这是全团不懈努力,辛勤劳动的硕果。
由于成绩显著,1980年淮阴县文工团被载入《中华文艺年鉴》,书中简介了该团的成长发展过程。
大众剧场原址为广荫庵,这里应介绍一下。广荫庵系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建,除大殿外,尚有僧人(先为尼姑)寝室、香堂等建筑,内有大院,大殿内供奉的是送子观音。因地处闹市,香客很多,香火旺盛,急于盼子者络绎不绝。解放初最后一任僧人娶妻生子,现妻、子均在。广荫庵,并非名刹,与清江浦的六大古寺不能相提并论,建成之初非常冷落。然而二年之后即闻名遐迩,其原因是庵内有了清朝中叶名画家黄华道人的真迹。广荫庵壁画为当时“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清江浦增色不少。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云游四方的黄华道人偶过清江浦,寄宿于冷庵之中。一日道人醉酒后兴起,濡墨舞笔,在大殿两面山墙上画了四幅壁画,系四株柏树,取名为清、奇、古、怪,其势如龙腾蛇跃,有识者叹为绝炒画作,观者如堵,无不叹服。自此四方游客纷纷慕名而来,随之广荫庵名声大增。同年,鸦片战争期间著名的禁烟派大员鸿胪寺卿、邢部侍郎黄爵滋北上路过清江浦,特意来庵内观赏壁画,并题《菊垞广荫庵壁间画柏歌》。此后该壁画益发名播大江南北,成了稀世之珍品。
据《清朝书画家笔录》记述:朱麟,字菊垞,号黄华道人,上元(今南京)人,花鸟宗徐渭,山水法石涛,人物近唐寅。又据《墨林今话续编》记述:朱龄,字菊垞,自号黄华道人,江苏上元人,写花卉翎毛,魄力兼胜,师徐渭而有石涛逸韵,人物近唐寅,偶作山水古木槎枒,亦得蓝瑛苍古之趣。可见,二者所言实属一人。
在文史学家张煦侯先生所著《淮阴风土记》第一章第二节,对广荫庵壁画有这样的描述:“……吾侪入观,仅见其二,高如真树,影动龙蛇,干排雷雨,气象端的不凡。更询他二树所在,庵僧以壁坏对;同人相顾默然。”
《淮阴风土记》系张煦侯先生于1936年出版,“吾侪入观,仅见其二”由此可见,这时壁画仅存二幅,被毁没的二幅并非日本轰炸所致,在1937年之前就没有了,而日寇侵淮是1939年3月。据记载,清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捻军李大喜部攻克清江浦,兵火中广荫庵微有毁坏,但并未殃及壁画。
日冠侵淮时,大殿一面山墙被炸毁,二幅壁画随之消失。在大众剧场改扩建时,大殿被拆,另二幅壁画也随之毁没。现据已83岁高龄、记忆力惊人的原变压器厂工程师庞声福老人介绍,在数年前市老年大学摄影班学员谢开盛处见过此四幅壁画的照片。笔者走访中得知,谢开盛老人住在大众剧场西隔壁,已于2005年去世,其现年73岁的胞弟谢开国和年近90的堂兄都见过此照片。谢开盛年届60的儿子说,其父遗物至今未整理过,待有空整理时找一找。笔者走访过的老人,许多都目睹过黄花道人画的四幅或两幅壁画。
幸存之壁画二柏,在大众剧场后来扩建中,当年剧场负责人知道是名画,非常爱护,未遭破坏。“文革”期间,大字报,小字报随意贴,画面上被糊了一层又一层,“文革”后,剧场工作人员撕掉残留之纸,用石灰水刷白,于是仅存之二柏消失。惜哉!

何永年 文/图
(2007年8月12日刊载于《淮安日报》,2009年刊载于第二期《淮安历史文化研究》,2009年1月11日刊载于《淮海晚报》,2012年11月9日刊载于第45期《淮安广播电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