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想随说11——感谢儿子的“圆梦”行动
荣玉奇
最近,随着高考到来,我在“旧作回眸”栏目里,回顾了自己参加高考的情景。还有一篇旧作——《我的“大学梦”》,回顾了自己参加成人高考,并获取大专学历的过程。其实我所谓的“大学梦”只是读了个成人大专,还是在职期间读的,这个“大学梦”含金量不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梦”。真正让我圆梦的是我的儿子,他不仅考上了重点大学,而且攻读了名牌大学——复旦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
我记得十分清楚,我是1986年拿到的河北大学的大专学历,又过了9年——1995年,儿子参加高考,他以605分(当时高考还未实施3+x,考600分很不容易)的成绩,考取了北京邮电大学。儿子以比较好的成绩,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我当时的确很高兴,但这种发自内心的高兴,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将来会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为这件事使我联想起很多往事。
我和老伴两个家族,历代皆是农民和布衣,基本都是文盲,从未有过读书人。只是到了我这一代,因为父亲在旧社会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才决心让我念书。他虽然目不识丁,是个极普通的老百姓,却很明白文化的重要性,他曾经说过,他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累,也要让我读书。父亲这种朴素的意识,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我由小学而初中,由初中而中专。因为上中专,我才有机会进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一步步由工人而干部,由科员而科长,最后进入领导班子。如果不是因为读书,我肯定会重复父亲的老路,成为一名准式农民,而且是一名没有文化的农民,而这是父亲所不愿看到的。毕竟今天中国的“三大差别”还是很明显的,即便是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还是很大的。后来我的几个弟弟也因为上学在城里有了工作,除了父母,我家其他人都成了商品粮户口。而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商品粮”这个闪光的字眼,在农村是个多么诱人的目标啊!
尽管因为读书,彻底改变了我这个家族的命运,我在单位早早就入了党、提了干,混得还算不错。但有一个问题,始终让我耿耿于怀,直到我参加工作好多年后,一直是一个遗憾——那就是在我心中萦绕多年的“大学梦”。 特别是想起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有幸参加了高考,并且达到了分数线,却因填报志愿不慎,而与大学梦擦肩而过……我的心里就隐隐作痛。那份“大学梦”一直在心中萦环,成为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结”。我当时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培养下一代,为他们选择最好的小学和中学,尽一切力量,为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其目的,就是由他们来完成父辈的“大学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当然主要是孩子的努力)孩子终于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我多少年梦寐以求的“大学梦”终于由儿子实现了,你说我能不高兴吗?我们家祖祖辈辈没有出过大学生,而这个愿望由我的儿子实现了,这的确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啊!
最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儿子不仅考上了重点大学,后来他又继续努力,相继攻读了上海复旦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并进入高校任教,现在已经晋升为副教授。这件事,大概是我后半生最最值得欣慰的一件事。儿子不仅圆了我的大学梦,成为我家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学生,而且超过我的预期,攻读了博士生。如果是在旧社会,这大概也算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吧。
2022年6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