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器行卌韵并序
李华
《弁文》
壬寅虎岁,春风靉叇,东流潋滟,醴露清雨,素月纤云。盆盂桂木,蘖芽茕孑,条柯斜横,玉树一枝,昆山片玉。日月倥偬,光阴倏忽,青春有期,黄华易逝,叶蔓婆娑,团簇锦绣,花影斑斓,暗香浮动。
孥子西南大学,负笈游泮,画谟鸿业。潜龙勿用,骊珠自得,君子不器,伺时以动,随物赋形,成己达人。洎庚子疫变,递被虐染,凇沪封城,上海应急,齐鲁报备,莱西隔离,神洲荼毒,环宇凶咎。青囊悬壶,劫灰复燃;白衣救世,燔焰不熄。至其,海峡权要,觊觎大陆,蛊惑庶民;瀛岛神社,蕞尔小邦,狼子野心。俄乌兵燹鏖战,势如水火;伊阿烽火狼烟,逐于本末。美夷称霸北约,熊罴以驱;倭寇恃雄东瀛,虎狼而贲。诚悬刃系颈,危急存亡之秋;覆巢倾卵,坏毁成败之时。至其,祖狄年少,闻鸡起舞,枕戈待旦,魏武岁壮,对酒当歌,横槊赋诗。岿七尺之身,马革裹尸,弗视生死;寄百里之命,龙吟喋血,何惧归还。
若夫"国家兴亡,匹夫有则”,”扰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乃西南大学,应诰入伍,投笔从戎,束阁学籍,凯旋黉门。赤子践行,丹心以荐轩辕,青衿蹈勇,碧血乃报国祚。目涩视短,仰妙手圣手以愈;骨弱筋柔,赖强身健魄乃壮。挽弓月满,力蓄以待,射虎裂石;羁旅天远,势发在即,纵骥抟尘。书生意气,中流击楫以誓志,壮士操节,長缨缚虏而请谏。
吁嘻,睹木怀思,信及豚鱼,濡毫发文,猛志岿存。徒见狷狂,有生豪横,抚脾扼腕,击节啸歌,荡气凌云,不胜慷慨。乃草成急就之篇,画蛇涂鸦之帙,撰诗制卌韵,跋文题弁以纪永好。
《剑器行卌韵》
此去叶稀疏,经别花满枝,
青衿自慷慨,黄华多馥郁。
菁英挺葳蕤,柔条发旖旎。
负笈辞东海,游泮征西蜀。
黉门守孤绝,市邑崩离析。
蓬岛踬鳌足,华亭悲鹤唳。
齐鲁窘桎梏,淞沪困囹圄。
舟车空劳顿,隶役长留滞。
鸡犬尚相闻,亲朋不为揖。
釜甑鱼尘生,灶爨燔爇熄。△
防御固金汤,秩纪坚铁铸。
疫染迟有时,疴被久不除。
弱水非胜载,坌土弗能止。
天公诹善道,瘟神咎黎庶。
华胥多劫难,寰宇共孳息。
十方同泥滓,三千齐种智。
南海兵燹冷,北苏鏊战炽。
倭寇贲虎狼,美夷驱熊罴。
两岸拒鸿沟,七子仰鼎彝。
货殖宽酤鬻,蕃盛通经济,△
世会竞腾骧,边贸见荼蘼。
伊阿构颠沛,俄乌趋流离。
剑拔列弩张,波云彰诡谲。
苍鹰力击墀,白虹气贯日。
丹心荐轩辕,赤子报国祚。
马革尚裹尸,甲衣已喋血
投笔早从戎,退日晚挥戈。
猛志守四方,罡风扫六合。
驽骀文锦绣,骐骥服盐役。
鲛人泫浦珠,卞子荐荊玉。△
茂才怀楩楠,俊彦抱瑾瑜。
三户楚灭秦,孤将汉平胡。
诛遐霍去病,擒强辛弃疾。
东山奕文胆,南渡凌风骨。
一檄讨媚麀,片书收劲旅。
抉洪发息壤,补天炼璞石。
邀功窃虎符,勒名谢狼胥。
挽弓恸颦鼓,饮刃闻觱篥。
中流会击楫,長缨自缚虏。
念念何所以,当行未行时。
琅琊蠧魚壬寅虎岁仲夏端阳
注释:
!
1青衿,交领的深衣。
《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 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2黄华”《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牛头山袁禅师述,“先辈大德皆言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此“先辈大德”不详。荷泽神会反对此说,以为“佛性遍一切有情,不遍一切无性”,翠竹、黄花不能等同“法身”、“般若”。南阳慧忠则坚定维护此说,以为“一切无情皆是佛心”,这从“三界唯心”的命题中可以直接推出。(见《祖堂集·慧忠传》)
3菁英,唐·黄滔《唐昭宗实录》:“刑部尚书知贡举崔凝,百行有常,中立无党,学窥典奥,文赡菁英。”宋·邢昺《序》:“采摭菁英,芟去烦乱。”
4葳蕤,形容枝叶繁盛,羽毛装饰华丽鲜艳的样子,也可形容植物生长茂盛的样子,也可比喻词藻华丽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
上葳蕤而防露兮。——东方朔《七谏·初放》
羽盖葳蕤。——张衡《东京赋》
葳蕤自生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负笈
1、背着书箱。形容所读书之多。
2、背着书箱。指游学外地。[1]
出处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故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诵诗书负笈,不为有道。” 马非百 注释:“负笈,背着书箱。这里‘负笈’与‘满箧’对文,是说所读的书多得要用所背的书箱来计算。”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固传》“常步行寻师” 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固 改易姓名,杖策驱驴,负笈追师 三辅 ,学‘五经’,积十馀年。
6游泮
明清科举制度,经州县考试录取为生员者就读于学宫,称游泮。泮即泮宫,原为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之名。宋后州县皆置,仍沿用此称。
7东海,古代山东青岛蓬莱之地。
西蜀,四川,西南大学位于四川重庆。词语“黉宫,黉(音 hóng),古代称学校,有黉门、黉宫、黉宇、黉序、黉校等说法。另有 黉门监生(明清时国子监的生员。也有的是恩荫或捐纳而得的)、黉门客(指秀才、读书人)等名称。对此,古代典籍中多有介绍,如《后汉书˙仇览传》:“农事既毕,乃令弟子群居,还就黉学。”《幼学琼林˙卷三˙宫室类》:“黉宫胶序,乃乡学之称。” 汤显祖《还魂记》:“黄门旧是黉门客,蓝袍新作紫袍仙。”
8蓬岛《列子·汤问》:“ (夏) 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 一日岱舆,二日员峤,三日方壶,四日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蹔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载。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而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史记·秦始皇本纪》:“既已,齐人徐市(fu) 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 (传) 在勃(渤) 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 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汉书·郊祀志》亦载。晋·王嘉《拾遗记》卷一:“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 二曰蓬壶,则蓬莱也; 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形如壶器。”
蓬岛踬鳌足,指2022山东青岛莱西市一高中疫情染被,莱西属太古蓬莱仙岛所属区域。
10「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二子蔚、夏亦同被害。机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议者以为陆氏之冤。“华亭鹤唳”作为一个成语,有慨叹人世无常,悔入仕途之意,正符合主人公走向末路的心境。
华亭闻鹤唳,华亭,(今上海市)清淞江府华亭县,2022上海市疫情封城。
11桎梏[zhì gù]
桎梏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zhì gù。一指刑具,脚镣手铐;二指拘系,囚禁;三指束缚,压制。
中国古代的刑具,在足曰桎,在手曰梏,类似于现代的手铐、脚镣。引申为束缚、压制之意。桎梏:刑具,指脚镣手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12囹圄(同“囹圉”。(língyǔ)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 孔颖达 疏:“囹,牢也;圄,止也,所以止出入,皆罪人所舍也。”
《汉书·礼乐志》:“祸乱不作,囹圄空虚。”
清 褚人获 《坚瓠九集·板隶》:“由是案牍清简,囹圄空虚。”
13甑尘釜鱼zēng chén fǔ yú
甑里积了灰尘锅里生了蠹鱼。形容穷困断炊已久。也比喻官吏清廉自守。
《后汉书·范冉传》:“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荚芜。”若如古时范史云曾官莱芜令,甘自受着甑尘釜鱼。
14爨(cuan)1.烧火煮饭。 2.灶。 3.姓
燔爇-[fán ruò]焚烧。 指燃烧之火,焚烧。 指燃烧之火。
15弱水《山海经》记载: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后来就泛指遥远险恶,或者汪洋浩荡的江水河流,《海内十洲记·凤麟洲》说:“ 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淮南子
16坌土,fen tu坌土即息壤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训》谓:“禹乃以息土填洪水”。方氏《通雅》:“息壤,坌土也。”汉代高诱注:“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山海经》中就有“禹以息壤堙洪水”的记载。《山海经·内经》记载:“红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红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鱼渊。女鲧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晋·郭璞《山海经注》:“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大洪水泛上天际,鲧偷窃了帝尧的息壤用来堵塞洪水,却没有经过帝尧的同意。帝尧便让祝融在鱼渊处死鲧。鲧的遗腹子大禹成人后,帝尧让禹治水并确定古代中国九州地界。
诹zou商议,诸葛亮,《前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谚,天道不公,常与善人。
17华胥[huá xū]伏羲和女娲的母亲
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故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华胥国的女首领,她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誉称为“人祖”,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母体,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伏羲、炎帝、黄帝功勋卓著,在华夏文明史中位列“三皇五帝”,中华民族由此兴盛。关于华胥的记载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其后上百种典籍均有记载。
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生伏羲和女娲,传嗣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在八千多年前,华胥为了部族生存,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游徙,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学界普遍认为,处于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华山方圆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华山的得名,除了其山形像“花”(古代“花”与“华”同)之外,还因为华胥氏族就生息、繁衍在华山之阳。因此,中华民族之“华”源于华胥之“
18孳息[zī xī]该词的意思是繁殖生息,出自晋江统《徙戎论》。孳息出自晋江统《徙戎论》拼音zī xI繁殖生息,生长。晋 江统 《徙戎论》:“始徙之时,户落百数,子孙孳息,今以千计。” 唐 白居易 《唐故虢州刺史崔公墓志铭》:“先是 歙 民畜马牛而生驹犊者,官书其数,吏掾为奸。公既下车,尽焚其籍,孳息货易,一无所问。”《明史·张本传》:“时马大孳息,畿内军民为畜牧所困。”
19十方,三千,十方微尘,三千世界。佛教词汇。
20泥滓[ní zǐ]泥渣《抱朴子·博博喻》:“日月挟虫鸟之瑕,不妨丽天之景; 黄河 含泥滓之浊,不害凌山之流。”
宋·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以今观之,昌阳待泥土而生,昌蒲一有泥滓则死矣。”明·徐渭 《翠乡梦》第一出:“但恐金沙未汰,不免夹带些泥滓。”
21种智,《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就是成佛,就是圆满成就一切种智。
22兵燹[bīng xiǎn]
兵燹,是一个汉语词语,汉语拼音为bīng xiǎn,指的是因战乱而遭受焚烧破坏的灾祸。词语出自宋·张存《重刊埤雅序》:历世既久,悉毁于兵燹;间有遗编,多为世俗秘而藏之。
23鏖战[áo zhàn]激烈地进行战斗:~沙场。
24货殖
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谓经商营利。《论语·先进》:“ 赐 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 范生 出则灭 吴 霸 越 ,为命世之佐;入则货殖营生,累万金之赀。”③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扬州 有 王生 者,人呼为 王四舅 ,匿迹货殖,厚自奉养。
25熊罴,拼音xióng pí,汉语词语,熊和罴皆为猛兽,罴是熊类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因以喻勇士或雄师劲旅。有时也指帝王得贤辅或生男之兆;生男之兆;指帝王得贤辅;比喻贪残的人;舜帝之臣。出处《史记·五帝本纪》《史记·五帝本纪》:(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尚书·牧誓》: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
26鸿沟,古运河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市。楚汉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后亦借指疆土的分界。《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酤鬻拼音:ɡū yù犹买卖。《晋书·五行志上》:“ 司马道子 於府园内列肆,使姬人酤鬻,身自贸易。”
27七子指: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大连。
1、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正式回归祖国。
2、香港:于1997年7月1日正式回归祖国。
3、台湾:至2019年6月19日为止还没回归。
4、威海卫: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正式回归祖国。
5、广州湾:1945年抗战胜利,广州湾正式回归祖国。
6、九龙岛:于1997年回归祖国。
7、旅顺,大连:1955年,苏联将旅顺归还给中国。旅顺后来和大连合并,并称为旅大市。1981年以后,大连划市旅顺划区,旅顺自此成为大连市的一个区。
1、澳门: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朝政府签订了《中葡会议草约》和有效期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至1928年期满失效)后,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澳门成为葡萄牙殖民地。
2、香港: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俗称“新界租约”),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以及200多个大小岛屿。
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通过三个条约,英国共占有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092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也就是现在整个香港地区的面积。
3、台湾:1895年清政府以《马关条约》割让与日本;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重新恢复了台湾省的行政管理机构;1949年国民党当局退据台湾,1954年美国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造成台湾同祖国大陆分离的状况。
4、威海卫:日军于1938年侵占威海。
5、广州湾:1897年法国军舰白瓦特号(Bayard)为避台风闯入广州湾。为这一深水良港而动心,献书法政府租借"广州湾",揭开了广州湾殖民地历史的序幕。
6、九龙岛: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7、旅顺,大连: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27日,沙俄以干涉还辽有功,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规定沙俄租借军港旅顺口、商港大连湾25年。
5月7日,再次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旅大租地续约》。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2月8日,日军偷袭旅顺口,日俄战争爆发。经过极其惨烈的战役,日军夺取旅顺口军港。
28蕃盛,fengsheng繁茂;兴旺。
出处,宋·王谠《唐语林·夙慧》:是时琳与从愿皆有宰相望,上倚为相者数矣,竟以宗族蕃盛,附托者众,不能用之。《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李清)家住青州城里,世代开染坊为业。虽则经纪人家,宗族到也蕃盛。
29鼎彝[dǐng yí]
鼎彝,汉语词语,拼音是dǐng yí,意思是古代宗庙中的祭器,上刻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烹饪的器具;、古代宗庙中的祭器,上刻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烹饪的器具。出处
汉·许慎《叙》:“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文选·任昉》:“前郡尹温太真、刘真长,或功铭鼎彝,或德标素尚。”李善注:“《礼记》曰:鼎有铭,铭者,论撰其先祖之德美、功烈、勋劳,而酌之祭器。《左氏传》:臧武仲曰: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铭其功,以示子孙。”腾骧[téng xiāng]
30腾骧,汉语词语,拼音是téng xiāng,意思是飞腾、奔腾。引申为地位上升,宦途得意。形容高昂超卓。
腾骧téng xiāng 1飞腾;奔腾。2引申为地位上升,宦途得意。3、形容高昂超卓。
《文选·张衡》:“负笋业而馀怒,乃奋翅而腾驤。”薛综注:“腾,超也;驤,驰也。”
《文选·王延寿》:“虬龙腾驤以蜿蟺,颔若动而躨跜。” 刘良 注:“腾,飞;驤,举也。”
31荼蘼 [ tú mí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 tú mí ] 酴醿又称,现常写作荼縻、荼蘼。荼蘼为落叶灌木,以地下茎繁殖。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荼蘼过后再无花开。
32伊阿,阿富汉,信仰伊斯兰教。国家内乱纷争
33苍鹰,白虹,出自两汉刘向 撰的《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34轩辕(xuān yuán)复姓,是黄帝后代,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氏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后周武王伐纣分封轩辕子孙于铸国,改为铸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35国祚:ɡuó zuò 1. 国运。2. 皇位。
祚,国运气数,用于专指帝王的宝座。"国祚"则引申为王朝维持的时间。
国运。 ①《陈书·吴兴王胤传》:“皇孙初诞,国祚方熙。” ②宋 陈亮 《箴铭赞》:“国祚若旒,谁任其责。”[2] ③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国祚悠久,非偶然也。”
皇位。《汉书·刘向传》:“陛下为人子孙,守持宗庙,而令国祚移於外亲,降为皁隶。” 《后汉书·李固传》:“频年之间,国祚三绝。”《新唐书·蒋乂传》:“ 中宗 即位,春秋已壮,而母后篡夺以移神器,赖 张柬之 等国祚再复。” 清 洪昇 《长生殿·觅魂》:“保洪图社稷,巩国祚延绵。
36马革裹尸,《汉书马援传》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尝言:“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妇女婢中?”
嵇侍中血 [jī shì zhōng xuè]指忠臣之血。《晋书·忠义传·嵇绍》:“绍 以天子蒙尘,承詔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 荡阴 ,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 绍 儼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輦,飞箭雨集。
绍 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 嵇侍中 血,勿去。’” 绍 为 嵇康 之子,官至侍中。后因以“嵇侍中血”指忠臣之血。 宋 文天祥 《正气歌》:“为 严将军 头,为 嵇侍中 血。”亦作“ 嵇绍血 ”。 唐 杜甫 《伤春》诗之四:“敢料安危体,犹多老大臣?岂无 嵇绍 血,霑洒属车尘?”
37投笔从戎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1]
38挥戈 《淮南子》卷六〈览冥训〉
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于是武王左操黄钺,右秉白旄,瞋目而捴之曰:"余任天下,谁敢害吾意者!"于是,风济而波罢。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夫全性保真,不亏其身,遭急迫难,精通于天。若乃未始出其宗者,何为而不成!夫死生同域,不可胁陵,勇武一人,为三军雄。彼直求名耳,而能自要者尚犹若此,又况夫宫天地,怀万物,而友造化,含至和,直偶于人形,观九钻一,知之所不知,而心未尝死者乎! [1]
39骀驽文锦绣《史记·滑稽列传》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1]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驽骀《楚辞补注》卷八〈九辩〉何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而改错!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当世岂无骐骥兮,诚莫之能善御。
40服盐车《战国策·楚策四》:“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坂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后以此典形容人才遭到埋没、压制、处境困厄。汉·贾谊《吊屈原赋》:“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晋·潘尼《怀退赋》:“困吴坂之峻,畏盐车之严策。”唐·温庭筠《上学士舍人启》:“赎彼在途之厄,仍遗生刍;脱于鸣坂之劳,兼贻半菽。”
41鲛人泣珠,晋张华《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
卞和献玉
《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42楩楠[pián nán]
楩楠,是指黄楩木与楠木,皆大木。出自《淮南子·齐俗训》。楩楠,亦作“ 楩枏 ”,或作“ 楩柟 ”。
1.黄楩木与楠木。皆大木。
《淮南子·齐俗训》:“伐楩枏豫章而剖棃之,或为棺椁,或为柱梁。”
宋 陈翥 《桐谱·器用》:“古今匠民,为小大之器,度而用之,其可贵者,则必云乌椑、白杨……楩楠、松柏、椅棐之类。”
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楩楠挺且直,松柏参成行。”
2.大材,栋梁之材。唐 陆龟蒙 《京口与友生话别》诗:“宗溟虽甽浍,成厦必楩柟。”
宋 王安石 《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之二:“功名苟不谐,廊庙等闾阎,况乃抡椽杙,其谁辨楩柟。”
明 徐渭 《吴宣府新膺总督》诗:“邸报初翻数叶藤[1],栋梁今喜楩柟胜。”[1]
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固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楩楠其质,豫章其干,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瑾瑜[jǐn yú]
43瑾瑜,读音jǐn yú,汉语词语,意思是美玉。
瑜,瑾瑜,美玉也。从玉,俞声。羊朱切。
美玉名。泛指美玉。比喻美德贤才。
①《山海经·西次三经》:“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②《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说文》:“瑾瑜,美玉也。”
③晋·陶潜 《读》诗之四:“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
④南北朝·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今世所覩,怀瑾瑜而握兰桂者,悉耻为之。”
⑤唐·欧阳詹 《瑾瑜匿瑕赋》:“玉之美者,其曰瑾瑜。”
⑥唐·皮日休 《九讽·舍慕》:“粤吾秉志兮,洁於瑾瑜。”
⑥元·卢亘 《送侍讲学士邓善之辞官还钱塘》诗之一:“ 荆璞抱瑾瑜,龙渊淬锋锷。”
44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一般指本词条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成语”三户亡秦”的典故出处。出自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意为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比喻即使弱小,团结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种情绪化的坚定信念。楚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户)。并非后世所指的只是几户人家,几个人。
45孤将汉平胡,卫青七征匈奴。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时期将领、外戚,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之舅。
46遐,形声。从辵(chuò),从叚(xiá),叚亦声。“叚”意为“非原居地”、“借居地”。“辵”与“叚”联合起来表示“远走外地”。本义:远走外地、借居异域。引申义:遥远。霍去病
47西汉名将,民族英雄,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同父异母兄长。
霍去病十八岁为剽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武帝赐谥号“景桓”,陪葬茂陵,并仿照祁连山的形状为其修筑坟墓。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歼灭战,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做出重大贡献。
48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30],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49东山奕文胆 《世涚新语》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谢公与别人下围棋正在下围棋,不一会儿淮上的谢玄的书信到了,谢公看了之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和客人下着棋,客人问淮上的军情如何,谢公回答说:"那些小子大破敌军."在说话时,谢公的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淝水之战晋军大胜,捷报传至谢安处时,他正于人对弈,听到消息后强忍住心中的狂喜与激动 装出一副无动于衷的冷静样子,事后发现因为太过激动竟然连木屐鞋底的横木都踩断了。
东山,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于是谢安拒绝了朝廷的征召。最后干脆跑到会稽郡的东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西南上浦镇内,南距上虞市区约13公里)
50衣冠南渡 最初指的是西晋末,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的事件,当时大批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下,史称“衣冠南渡”。
51 一檄讨狐麀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创作的一篇檄文。此文开篇即历数武则天之累累罪恶,层层揭露,有如贯珠,事昭理辨,并点明武氏乃亡国之祸根,从而道出讨伐武氏之必要性;再写起兵讨武之正义性,气盛而辞断;最后向敌方晓以赏罪诱胁。全文综合运用对仗、用典、夸张等表现手法来烘托文章气势,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强有力的说服力和号召力。
牝麀(代指海岛蔡氏牝鸡司晨)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2。昔充太宗下陈3,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6。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8。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
52 片书收劲旅
《与陈伯之书》是南朝梁文学家丘迟所写的一篇书信。
丘迟通过《与陈伯之书》描写劝降陈伯之的利与弊,表达了丘迟的爱祖国,爱民族的思想感情,促使陈伯之作出慎重抉择,故以不费一兵一卒,乃急就骈文,晓之利害,成功促使陈氏偕兵回归,成为史上佳话,出《丘司空集》
53 息壤[xī rǎng]
“息”为生长之意;息壤,就是指能自己生长、膨胀的土壤。据郭璞注《海内经》:“息壤者 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1]
据说,鲧治水在荆州古城也留有息壤遗迹,位于南门外西侧城墙脚边,系一长约40米,宽约10米的土丘,其上有石柱四根,以示标志。
54 炼石补天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55狼胥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写道: “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史记·匈奴列传》 写道: “.. 汉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七万余级,左贤王皆遁之,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汉书.霍去病传》写道: .. ....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济弓卢....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具史料记载代郡包括今蔚县,怀安,兴和三县,向北过弓卢水至狼居胥山[
筚篥(bì lì),也称管子。双簧管乐器,即觱篥。多用于军中和民间音乐。流行于我国各地,为汉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多民族所喜爱。
56 鼙鼓 鼙鼓[pí gǔ] 鼙鼓,汉语词汇,拼音pí gǔ, 中国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汉以后亦名骑鼓。小鼓和大鼓。古代军队所用,古代乐队也用。《说文》:鼙,骑鼓也。鼙鼓也指代军队或者战争。
出处《周礼·春官·锺师》:掌鼙鼓缦乐《吕氏春秋·古乐》:有倕作为鼙鼓钟磬。中流击楫(拼音:zhōngliú jī jí)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晋书·祖逖传》。
57 中流击楫”原是晋代祖逖在河流中央拍打船桨的起誓行为(中流:河流中央;击:敲打;楫:船桨),后比喻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昂意气;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含褒义。
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的意思;汉代人终军二十岁的时候,自请出使南越,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即自请从军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