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生命之二十五:高中
漫长的假期结束后,我上了高中,新学校长得什么样一点也不知。
正月刚过,春天以神奇的魅力跨到地平线这边来,大地便换上了另一番景色。它时刻散发着清新的、充沛的、诱惑又撩人的气息。冬天大自然用白雪和严寒禁锢一切鲜活的生物;现在开封了,各种生命爆发出无限的力量享受春风无限的红利。田坎上,道路旁那些星星点点的嫩芽不仅叫你看到了崭新的生命,还叫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锐气、坚韧、迫切,还有生命和春的必然。
正月十五还没有过,带着对春节的眷恋,我心有不甘地走进了学校,一个完全没有印象的凤翔县西街中学,它坐落在县城的西大街北侧,是一所县属全日制高中。从资料上看它始建于1958年,最初名称为"西街初级中学", 1975年元月,学校改为两年制高中,定名为"凤翔县第六中学",1977年恢复原"凤翔县西街中学"校名。那个时候,在凤翔有五所高中比较有名气,分别是位于东大街东湖东侧的凤翔县东关中学,位于柳林镇的凤翔县柳林中学,位于县城西南方向的凤翔县紫荆中学,位于县城正南方向的凤翔县彪角中学。它们在自己的方位接收着各自片区的学生。东关中学是凤翔第一大中学,占地面积大,有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教学基础设施比较好,接收的生源就多。
那么西街中学虽然是县里第二大中学,与之相比就要逊色多了。学校建筑都是传统的而又有点现代色彩的大瓦房,分东中西三块,行政机关在中,两边都是教室。现在的学校已没有了原来的模样,教学楼拔地而起,住宿公寓化。生源来自于史家营、董家河、范家寨和县城西街北街的适龄学生。高中共有六个班大约三百五十人左右。我们乡下初中当时在校学生四个班近二百人,能够到西街中学的只有八九十个,我庆幸能够位列其中。要知道,我们村上有近半的同学被放在了公社临时拼凑的高中班里了。除家居县城的学生外,其它学生都住校。这一点对我来说既新鲜又比较忐忑。十六岁的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离开父母,离开我熟悉的村落。现在完全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人生真正的求学生涯可以说从背馍和住校开始。
自此,我的人生便开启了飘摇模式。家就是我脑海里的一张照片,由清晰到模糊,正如经年累月的相片,在风吹日晒的岁月征程里泛黄可又无法抹去;自此家就成为我飘摇中的一座港湾,暴风骤雨的季节,我就可以回港休整以待重新起航;自此,家就成为我人生路途的驿站,长途跋涉后,我就可以来到这里,舒适安逸地睡一个天明觉,然后在熟悉的味道中解去一切疲惫后又踏上征途,去寻找诗与远方;自此家就成为我梦里时常牵挂、终生都想依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