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李桐林
文/ 李洪祥
我的父亲李桐林,1920年11月生,临沭县庙前村人。童年时在庙前村小学读书,1940参加村民兵,1942年在临沭县夏庄区参加革命,任临沭县庙前村抗日小学校长兼教员。在教学期间,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积极向学生宣传抗战道理、传授抗战知识。当日本鬼子下乡扫荡时,带领学生钻山林,爬苍山躲避。日本鬼子撤离后,继续带领学生上课学习。春天,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春耕生产,帮助烈属、军属打扫卫生等工作。带领学生组建儿童团,在村头站岗放哨、查路条,因工作业绩突出,获得临沭县革命政府通报表扬。
1943年在滨海专区师范读书,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师范毕业后,先后任临沭县夏庄区、大兴区、沂滨区文教助理、临沭县政府干部股股长。有一次,父亲率干部下乡宣传,完成任务返回时,已是晚上,父亲率队在前行进,隐约发现前方有两个黑影,渐渐近了,对方突然连拍三个巴掌,为了回应,父亲也拍了三巴掌。是不是敌人的哨兵?这时,敌哨兵高兴地说:“原来是自己人,你们是哪部分的,要去哪里?”父亲边走边说:“我们要回家,是自己人。”很快来到哨兵跟前,伸出两指呈八字型说道:“我们是干这个的,你们在这里干什么?”边说边突然抓住哨兵的耳朵,哨兵连忙说道:“八路饶命,前面是我们的人,准备包围干掉八路军工作队,我是奉命站岗的。”父亲听说前面有敌人的包围圈,连忙夺取敌人的枪支,命令工作队返回。避免了被敌人消灭的危险,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
父亲在临沭县工作期间,除了完成本职工作,还下乡做好当地的群众工作,曾先后带领工作队到白旄、南古、周庄等地发动群众巩固农村革命政权。
1948年,父亲接到命令前往大别山,从鲁东南出发,经胶东、渤海、璞阳,转战河北大名、邯郸,经太行山区,不顾敌机的狂轰滥炸,反动派围追堵截,以夜行百余里的速度,到达河南宝丰县任三区区长。在湖南期间先后任邵阳县七区、十四区区委书记、邵阳县委组织部部长、邵阳专署建设科科长、邵阳地委党校党委书记、新宁县委书记、湖南省委文教部基层组织处副处长、湖南省计委农林水计划处处长、湖南省鲤鱼江磷肥厂革委会副主任、郴州地区计委副主任、省灰汤疗养院党委书记、省财会学校顾问等职。任职期间,带领当地群众,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巩固革命后方,支援前线战斗,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父亲南下时,我仅一岁,家庭享受军属待遇。
1949年初,在上级党组织指示下,带领群众进行剿匪反霸斗争。在剿灭龙山土匪期间,一次到农村走访,被当地土匪发现并跟踪。那时的政府工作人员,上级规定走到哪村便在哪村吃饭,饭后由政府给予粮食补助。午饭是稀粥和干粮。大家把枪支挂在墙上,正在吃饭,突然从院外窜进来一个土匪说道:“你们被包围了,缴枪不杀,快投降。”父亲正在喝粥,看到汉奸正举枪对着他,并要夺取墙壁上枪支,父亲顺手将一碗热粥泼向汉奸的眼睛,汉奸被烫得大叫,睁不开眼,趁机,父亲迅速上前夺其枪支。守在门口的汉奸听到动静,向院里冲进,父亲开枪,土匪应声倒地。指挥大家迅速撤离,又遭到院外的土匪射击,父亲和队员边打边撤离,终于到达安全地带。一看缴获的枪支,竟是日本造的盒子枪。
有一天,在乡村一个地主大院里召开群众大会,趁机,土匪买通当地杀手,藏在房顶,瞄准会场主持人,准备杀害父亲。房主杨正仁,发现了杀手在房顶,因为认识,杨正仁苦苦劝阻杀手:“要看清形势,不要被坏人利用,你在我家杀了工作队干部,政府饶不了我,看在我们是乡邻的份上,快下来吧!”杀手听到规劝,放弃暗杀,走下房顶。村民用实际行动,保护了父亲和工作队,杨正仁当场受到工作队表扬。
1954年,父亲被任命为新宁县委书记,积极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推动新宁县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了新宁至东安公路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大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1963年10月20日,毛泽东乘专列到达长沙,听取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华国锋、李瑞山汇报工作。10月26日,父亲出席湖南省高干会议。会后,毛主席接见代表并一起合影。之后,父亲对这张合影照十分珍惜和自豪,晚年常常对着照片发呆,想到与毛主席、华国锋等国家领导人的感情,想到自己一生紧跟党中央毛主席干革命的峥嵘岁月,不禁热泪盈眶。
父亲一生南征北战,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勇往直前。父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父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心胸坦荡,宽厚慈爱,关怀后人,疼爱子女。
父亲的文笔很好,著有《龙山剿匪回忆录》《血染龙山万木春》等书籍,被载入湖南新邵文史资料第三辑,其生平业绩收入《沂蒙根据地历史资料汇编》第十五卷,个人信息载入《沂蒙南下干部》一书中。一次他去滨海烈士陵园瞻仰革命先烈,为战友扫墓时,怀着对英烈的深厚感情,写下“清明时节万木春,后生至此忆圣君,众承革命凌云志,事业未竟继有人。”的诗句。此诗书写在滨海烈士陵园的英烈墙壁上。
父亲出生入死,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教育、鼓舞着我们奋勇前进。父亲不怕流血牺牲,不怕吃苦,以朴实无华、待人诚恳的优良品格,都是我们后代永远学习的楷模。
父亲于1983年8月离职休养,1987年去世。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作者简历:李洪祥,出身于革命干部家庭,1947年2月生,临沭县庙前村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教师,先后任英语大学专业教授、县职工大教师、县老教工作协会理事、县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一中老教协会工委主任、一中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等职。先后获得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12项荣誉。在《满庭芳菲》《沭水诗社》等刊物发表诗歌200余首,任县老年大学党支部书记、英语专业教授期间,获山东电视台录相、在山东卫视播放。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运动员。入选《临沂市干部大词典》《2010中国风杰出人物特集》《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代名家作品集》《永久联网人才库》《2021年度优秀诗词家》、获得全国书画大赛三等奖、《斡墨诗人杯》全国网络比赛三等奖、《星耀文学奖》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奖等多种奖项。

编辑简介:蓝馨小筑,本名王丽,女,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现居住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八零后,现就职于临沭县某国有企业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