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刚刚结束,我在探究全国四套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时,惊喜地发现这些作文题均与“创新”这一主题密切相关。在孟国泰先生的《大众教育学》中,此类论述俯仰皆是,押题命中率之高,令人咋舌!可以说,只要深入学习领会《大众教育学》的内容,高考作文得高分,绝非妄言!
在全国甲卷作文中,材料指出:众人给匾额题名……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命名思路。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材料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育人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深入思考中华文明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题目设计意图是引领学生借鉴古人智慧,立足当下现实,面向未来创新。
在全国乙卷作文中,要求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材料围绕“北京:双奥之城”组织信息,以表格和数据的形式,直观呈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在引导学生在体会奥运精神深刻内涵的基础上,突出科学技术创新和国家制度的优势对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引领作用。
全国新高考1卷中,作文材料中关于“本手、妙手、俗手”的论述提到: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只有深刻理解本手,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出俗手。试题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育创新能力,展示新时代人才的精神风采。
全国新高考2卷,作文命题直接就是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提倡研究新事物要运用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
从上述四个作文命题中,我们发现它都贯穿了一个主题和立足了一个根本点。主题是激励青年奋发热情、树立理想信念、担当有为、创造未来;根本点是创新精神。这样的观点在《大众教育学》中有详尽论述,属于不谋而合,能如此高频率地命中高考作文,绝非巧合!
这是孟先生长期对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他高超的教育眼光和智慧决定的,试析如下三点:
一、源自孟国泰先生对教育问题的超前思维。
在《大众教育学》中,他提出了“人人都是教育学”的新概念,倡导“从个体出发新教育”,要求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激发潜能,开拓创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每个人都能依据自我条件而有独创性发展的社会教育公平。
二、孟国泰先生精准把握了时代脉搏,呼应了时代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助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发端。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养,为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孟国泰先生在《大众教育学》(2021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对此有精辟论述,如诗歌《创造与创新》中“创造是无中生有,创新是有中生新……创新先创心,无心哪来新?事事都用心,肯定能创新……创新,创新,再创新,人类大步向前进。”再如《创新歌》中“创新是人的灵魂,创新是人的本质,创新是最伟大的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是社会通向未来的唯一途径……创新是教育的生命,创新是教育的本质……创新是个性,创新是激情,创新是生命。”俯拾皆是,充满真知灼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创新歌》由孟先生创作于25年前。1998年10月,孟先生指导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西庄镇中学的学生设计了大量的创新“产品”,如“盲人眼帽子”“手表手机”(见下图2)等等,若干年后,手表手机终于问世!

三、孟国泰先生倡导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守正创新,是真正的核心素养教育。
2022年高考是“双减”政策发布之后的首次高考,作文命题在教考衔接上精耕细作,充分释放服务“双减”改革的鲜明信号。
新高考要求新思维,新思维促进新创造,新创造推动新实践,新实践升华新时代。
新高考突出了对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整体上吻合了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理念:以生为本,注重思维;夯实基础,突显创新;引导学法,多快好省;狠抓新课堂(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三标课堂”),高效灵动;倡导民主平等,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减少死记硬背、机械刷题,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2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高考结束了,这一代青年通过高考即将走向求知成长的新阶段。回首过去,是为了更有信心地走向将来;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未知的困难。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今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也许你没想到,但只要你去阅读孟国泰先生的《大众教育学》,领会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精神本质,押中明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命题依然有迹可循!
作者:邓书宇(知名教育学者)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