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觉评定职称的金钱化西洋化倾向
文/原光辉
高校评定职称靠什么?无庸置疑,异口同声靠从业的敬业和教学科研水平,但在一切向钱看的今天,有些学校不是。是靠钱,有钱的上,无钱的下,钱多的上,钱少的靠边站,这是硬指标。敬业、学术水平是软条件。甚至已不是什么必备的考核条件。有人会说我这是危言耸听,无稽之谈。我之所以这么说,还是真有点事实依据的,是有案例可以佐证的,但为了给这些学校留点自省、自改的空间,所以不指出来更好点。他们不是私下交易,钱装自己腰包,就是用于学校。
有个高校,设立了个评定职称的新名堂:实践应用型。初看起来无可非议。强调实践应用的能力和水平也许还是在评定职称上的创新,但纠其内涵让你大吃一惊 ,原来是强调你有多大经济实力,能为学校拿出多少钱。有些教师由于水平有限。或者专业比较窄,揽不来价值多高的课题,交钱也可顶替。规定,每给学校提供一万元,就能打五分。交上一百万元,就能打五百分。有次评定正教授,一个指标,有两个人争。一个教师向学校交了五十万元,觉得有把握了。没料到还有道高一丈者,一下向学校交了一百万。结果那个交五十万者,哑巴吃黄莲,乖乖靠边站。还不能向外说。
现在评定职称,教学水平,教学的好坏,不能不说不是评职称的条件。因为从普通教师到讲师,副教授,教接都有年授课时数的标准。但教学认真不认真,学生满意度多大,无考核标准,也无人去检查、考核。教师精力集中在揽科研课题上,揽不到就寻思怎么弄钱上。除有良知的教师外,那些急着上职称的教师,那有心思去好好教学,因此给教师安排上课很困难。
现在高校,评职称,存在两种倾向:著名大学西洋化,不是留学回来或送出去度过西洋经的教师,别指望评上职称。另一种普通高校,给学校弄不来钱别指望评上高级职称。
我上述所说的是当今高校评定职称出现的一种倾向,面有多大,我已离开教育业行政岗,退休近三十多年。无能力、权力深入调查,所以也写不出更有准确依据,更全面的文章,但这种倾向是存在的,不警觉,不改进,给教育发展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中国人民大学等三所全国著名大学退出世界评一流大学的评审。走中国自已办好一流大学的路子,可贺!更希望能摸索出中国评一流大学的标准。也希望各类高校,能摸索出自已评定高级职称的标准。不搞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我是在尽我教育工作者之责。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