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牛哥近况
说说“人品"与“书品"
人们常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所以一个人的人品总是体现在作品之中,也是通过作品来表现人的性格。书法作品正是人品的化身,它包含着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也包含着作者的个性和情操。那么书品和人品哪个更重要?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古人云:“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纵观历代书坛,以人品论书品者不乏其数。细究历代书论,“人品”并不是评判“书品”的唯一准则,书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书品优劣的评判标准与道德范畴上的人品优劣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是必然联系。书法家的学问、修养、胸襟等其他因素无不影响着其书法艺术水平。“书品即人品”将两种不同范畴的审美概念画上等号,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书法艺术审美准则。

按照“人品即书品”理论思想,人品决定书品的逻辑必然推论出:凡是无名书者,就一定是罄竹难书的小人?凡是有名声的书家,就一定是胸怀坦荡的君子?书品一定等同于人品?人品就一定决定书品?当欣赏者总是以“人品即书品”的审美标准去衡量书家艺术作品时,会发现此理论存在一定的弊端与矛盾性。

在书法品评过程中,欣赏者不能绝对地认为“书品即人品”,这种品评方式是不合时宜的。从儒家的角度看,要用“中庸”的思想思维方式来品评书法艺术作品;从哲学的角度而言,要用辩证的方法来对待“书品即人品”的关系,我们既要看到,“书品即人品”的合理性,又要看到“书品非如人品”的存在,学习优秀书家书品中经久不衰的艺术作品,不能因书家的人品低下,而贬低书家的书品,甚至完全否定书家的艺术成就;更不能因书家的人品高尚而无条件地推崇其艺术成就。

与此同时,要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更要有对艺术追求的勤奋探索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学书者,要努力争做“人品高,书品亦高”的书者。
(阿牛哥整理)

配图书法:李桂强
责编:陈平
注:本文部分文字内容摘录于网络,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