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高考,是七月7、8、9日三天。
七月,生命万物青春格外蓬勃。
太阳火辣辣地洒在头顶,却没有心思感知其热度。只有考场的钟声才是考生必须聆听的号角。那不是生与死的战场,却是决定命运的瞬间。
我经历了1980、1981、1982三年高考。是青春的岁月,是苦读的年华。那三年,不敢读小说,不敢看电影,不敢谈恋爱,不敢轻松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
1980年,在栗中是应届生,似乎没有一门功课是强项,问啥啥也不知道。心有千般急迫,却不知从何下手。听说79届一女生考上了北师大历史系,让我垂涎三尺,羡慕不已。做梦都渴望明年的我就是今天的她。不知哪来的勇气,竟然在学校大门口堵住陌生的她:“学姐,求求你告诉我,怎么复习?”如此突兀,根本不顾及她的想法。忘了她说了些啥,总之,那一年,我整个人被一片茫然包裹着。打开高考试卷的那一刻,便听见一个声音说“明年必定复读。”当母亲来学校接我时,急急忙忙收拾行李,如败将一般无颜与老师、同学道别,灰溜溜地回家。高考分数下来时,母亲问:“要不要去看看分数?”“别去,丢人。”直至今日,一直不知道1980年我的高考总分。

1980年9月,走进萍乡中学文科班插班补习。在陌生的人群中,一种难以摆脱的孤独与挫败感,深深地困扰着18岁的我。感觉自己就像一片离开了大树的落叶,在清冷的秋风中飘来荡去,找不着在集体中的位置。常常望着窗外发呆,不知怎样的未来在等待自己。
文科班的语文老师,是一位个子瘦长脸庞也瘦长的老头儿。他上课时,戴两幅眼镜。一副老花眼镜,一副近视眼镜。如果想偷懒不换眼镜,就要把老花眼镜挂在鼻梁上架着,用已经变形的眼睛扫视整个教室,那样子看上去很滑稽。自卑的我从来没和陈老师面对面单独交流过,此时此刻,当我在键盘上敲击这些文字时,眼里有一种热乎乎的液体在悄然流淌。即使四十多年不见,即使他早已远在天国,那滑稽的模样、在教室中说过的话,宛如昨日时光一一闪现在眼前。“文革期间,在我遭批斗的日子里,总是乖乖地跪在造反派的脚下。你们以为我怕他们?错了。是害怕自己的身体受伤害。死在他们的乱棍之下,不值得。今天我还能站着给你们上课?---你们年轻,今后的生活道路难免遇到挫折与困难,一定要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老师的教诲,如涓涓细流慰藉与温暖我失意的心田。尤其是我的作文,无意间得了学校作文比赛第一名后,更加对第二次高考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结果以三分之差,与梦想中的高等学府,再次失之交臂。第一次失败是情理之中默然忍受。第二次落榜是出乎意料失声痛哭。父亲一直认为:女孩子读再多的书,都是别人家的人。
感谢母亲为我圆梦。

再次抚摸、整理一本本曾经没日没夜、读了又读的课本,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想呕吐的冲动。赶紧用双手堵住嘴,闭目安神。泪水从手指间滑落的瞬间,一次次鼓励自己:哪怕眼前是一副毒药,也一定要把它咽下去。绝不犹豫。高考,对寒门之家的我,是唯一改变命运的道路。我再也不想看见母亲为了哥哥姐姐们的工作,求爹爹告奶奶了。
在萍乡二中复读时,数学是我的天敌。一次,数学老师来到我的桌位旁,关切的说:“张桂萍,这次数学又没考好。”霎时,眼泪好似断了线的珠子,啪塔啪塔掉个不停,试卷一下就湿了大片。老师见状,赶紧说:“还是要有信心。什么时候都欢迎你来问我。”复读三年,数学考及格的次数少之又少。没成想,第三次高考,100分的数学试卷,竟然考了73分。破天荒呀!从此相信:“天时地利人和”。相信红尘最深处的那一份坚守与执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982年夏日清晨,在市教育局工作的亲戚,骑着自行车来到我家,告诉我的高考成绩427分,那是我一生中最最快乐的时刻。一家人都在眉开眼笑。
四十年前的高考,比现在更古朴、更安静。不论是家里还是教室,没风扇、没空调,没有鲜花相迎,没有家长开车接送,没有民警维持秩序。更没有摄像镜头不停的捕捉。一切照样井然有序,一切都是悄无声息。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高考故事。
生命是一次次历练,从青葱岁月到白发染鬓。
岁月带走光阴的故事,然而又有谁能忘记当年考上大学的分数?忘记高考的尘封趣事?今生我注定在你的记忆里徘徊,也注定你的世界我来过。
永不后悔三年高考的选择。
我们这代人是随着中国的高考制度不断完善而成长的一代。英语考试就从中可见一斑。从1978年恢复高考后没考英语,到1979年英语占10分,1980年英语占30分,1981年占50分,再到1982年占70分。这些都是一代人关于高考满满的记忆。
不管人们对于高考的功过是非如何评价,我依然感谢高考。没有高考就没有我今天的生活。
时代在进步,个人须经历。在经历中成长,在经历中懂得,从而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高考离我,恍如隔世,非常遥远。正是因了青春岁月的奋起,因了知识琼浆的滋润,才有了如今睿智的生活。人生四季,每一季有每一季的味道,都是岁月的恩赐与馈赠。
注:图片来自网络
2022.6.9

作者简介
张桂萍,女,副教授。六0后。毕业于江西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干部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安源区作协、萍乡市作协会员。爱好写作,舞蹈,朗诵。著有散文集《生命是一种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