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平先生咏茶七律八首
序言
被称为"植物王国"的云南,古茶树资源十分丰富,茶叶当成饮品的历史十分悠久,尤其是"普洱茶",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武王伐纣的商周时期,唐代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饮品,明代更是号称“士庶所用皆普茶”。随着清朝入贡朝廷,"普洱茶"逐渐声名鹊起,一跃成为茶中极品。茶叶按照发酵程度从低到高来分类,分别是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普洱茶。除了普洱茶,其他茶的品质基本上由采得的鲜叶品质来决定。而普洱茶(熟茶)是一种后发酵茶,它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拼茶、渥堆、压饼而成,这种独树一帜的加工工艺,造就了它与众不同的口味风格和品饮价值。也正因为如此,普洱熟茶的品质,不只是起决于晒青原料,很大程度上由加工水平来决定,我的好友吕国疆先生就深谙此道。他毕业于西南大学食品学院茶叶专业,在茶叶领域耕耘了几十年,他的公司在全国有几十家加盟商和直营店。我经常去他的公司喝茶,知道他对普洱茶曾经出现过的奇怪现象感到不满。一部分有钱人为了摆谱,在个别奸商的蛊惑下,不惜千金,扬言只要某座山某几棵树,离地面一米五到两米之间枝条上的嫩叶所做的茶,吕总认为这完全是在糟蹋优质原料。他对一些奸商妖言惑众,并以此恶意宰客,进而毁坏普洱茶的名声的行为感到十分愤怒。得欣慰的是,随着消费者认识水平的提高,那些只做"一锤子买卖"的奸商,逐渐被市场淘汰,普洱茶事业正朝着健康的方向蓬勃发展。
茶树的栽培、茶叶的加工是科学而不是玄学,吕先生在云南的几大茶叶产区奔忙了几十年,深知各个地方不同时节茶叶的特点。他总是能够选用最合适的毛茶原料来取长补短,合理的拼配,已达成最佳效果,而使其专业特长得以发挥。老吕的儿子虽然是文科出身,但却深得其父真传。禅茶一脉,小吕觉得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也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他更愿意从茶叶的历史,和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人们喜爱茶叶的深层原因。近十年来,他一直在埋头苦读,沉醉于古贤的智慧而不能自拔。因此他现在负责的分店则更像是一间文化沙龙,时常有一群文化人在那里品茶论道,与小吕交往让我受益匪浅。最近我写了一些茶叶方面的诗词,意在宣传我们云南的茶叶,恳请广大茶客诗友多多支持并不吝赐教!

七律·与小吕先生饮茶有感
瘟疫清零未有期,谁曾祈福拜须弥。
消灾应在开门后,养性终凭品茗时。
普洱香醇茶底靓,文章绮丽业中奇。
羡君识道通书画,反倒谦称吕不知。
七律·与小吕总及其朋友饮茶
罩口常凭一块纱,岂容瘟疫祸中华。
应持绿码交朋友,当验核酸报府衙。
墨客闲聊伤旧疠,文人雅聚品新茶。

七律·家中饮茶偶得
(一)
城浮迷雾雾连天,懒向春寒究宿缘。
幸有老茶藏柜里,憾无丽日照窗前。
闻香瓷器凭新盏,烧水铜壶注净泉。
珍茗盈杯堪自饮,灵犀一闪入诗篇。
(二)
晨雾朦胧似薄纱,高楼隐约吐烟霞。
寒窗寂寞何须道,城市喧嚣不足夸。
静坐莫思天下事,独居宜饮掌中茶。
已栽桃李三千树,何必阳台再种花。

七律·茶山行
采购春芽价不菲,临沧秘境久相违。
班盆古树黄鹂语,忙肺农家紫燕飞。
村寨茶山沿旧路,云南珍茗蕴禅机。
十番品味回甘妙,别样清香出昔归。
七律·与吕总及其朋友饮茶聊天
(一)
乐与高朋聚一堂,沏来普洱泛醇香。
深山老树黄金叶,雕案新壶琥珀汤。
慢饮细尝心愈静,闲谈妙想意无疆。
品茶自古同沽酒,情注杯中味更长。

(二)
彩云南现美名扬,精品砖茶走四方。
三泡出汤汤更酽,几番回味味弥长。
身临座上情偏好,人去杯中水不凉。
普洱醇香堪细品,昔归珍茗出天然。
(三)
杯中缕缕泛香醇,佳茗甘甜可养身。
会客何须分贵贱,品茶自可辨疏亲。
闭门千日邻新友,防疫三年隔故人。
初夏寻欢重聚首,扒开口罩放天真。
作者简介:
王艳平,男,云南人。数学高级教师,曾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几十名学生数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并获得过云南赛区“团体总分第一名”锦旗一面,个人也获得过“数学竞赛优秀辅导员”荣誉证书。退休后定居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