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科技馆的后侧,有几棵枇杷树。那是十多年前的学长无意间种下的。每到初夏,枇杷树上总挂满绿色的“弹珠”。渐渐地,那些绿色的果儿开始泛黄,羞涩地躲在叶丛里,偷偷地注视着那群来此闲逛的的身影。
总有一些淘气的同学喜欢在枇杷果儿还没泛黄的时候就偷偷摘下几柄,带到教室不做任何处理就拧下几颗一股脑儿塞进嘴里,眉头一紧,眼角一扬,鼻子一拢,小嘴儿一翘,应是品尝到了酸多甜少的味道,颇有几分长者品那浓烈烧酒的情态。又见那些淘气的小脑袋一转,咽下些许,鼓起双腮,逗起小嘴,望前一喷,几颗“子弹”朝前排的女生飞去,顷刻间,吵声、笑声、打斗声……声声入耳。
唯独他,有些异样。总是喜欢独自到那片枇杷林,呆呆地仰望,静静地思考,却未曾爬树张望。若看见到滚落在树下的枇杷果儿,他总会弯腰拾起,把它装进口袋。
为安全起见,学生科的负责人早已在树下竖上了“切勿采摘,安全自负”的牌子,那些淘气、贪吃的孩子,仍趁着月色溜去采摘一番。
一天,他们的班主任带着一份通知书走进教室,她是一位面容温善的年青教师。通知书的内容是安排他们班在社团课的时候,协助校工将那几棵枇杷树砍掉,以消除安全隐患。
听了之后,他蓦地站了起来,不解地问:“老师,为什么要砍掉那几棵枇杷树呢?”
他的莽撞让同学们感到惊讶。老师没有生气,只是温柔一笑,说道:“因为有一些不自觉的同学去私自采摘枇杷,扔得到处都是,上周还有个学生从树上掉了下来,学生科领导对此很担忧——”
下午时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拥向那一小片小树林,惟有他呆坐在教室里。他用闪动着泪花的眼睛见证着大家的“暴行”。
从此,那片枇杷林从校园里消失了。他变得更加沉默了。
转眼间,年底的元旦晚会就要在班上举行了。为了晚会办得隆重一些,班干部商量准备用班费来装饰教室,水果和零食则由同学们自备。
晚会当天,各式各样的水果、美味的零食摆满了讲台。他带来的礼品竟是一袋大煞风景的枇杷膏。
味苦色深,又正值冬季,哪有学生愿意去拿他的枇杷膏去吃?同学们竞相登台表演,待到他上台的时候,他说他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多年以前,武陵山下有一个贫寒的人家,一家三口虽日子过得有些清苦,但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和谐与幸福。吊脚楼后面的山上有一片枇杷林。父母每天都要上山侍弄一阵子,他有时也会带上黄狗随父母溜进枇杷林悠闲地待上一个下午。父母期待着在山枇杷变黄后能够换得更多钱,他有时还做着一个有关翠翠的梦。
盛夏时节,父母将山枇杷采下,挑到几十里外的永顺城里去卖。几年后山枇杷的身价跌落了,很少再有人喜欢吃山枇杷了。今年的山枇杷又黄了,父母那挂满汗珠的笑脸却消失了。清晨,山路弯弯,露水重重,父亲又挑着一担山枇杷下山了。晚上,星光点点,凉风习习,父亲又挑着满筐的山枇杷回来了。
盛夏即将过去,树上的枇杷黄的更加灿烂,父亲却无助地蹲在家门口,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旱烟。终于有一天,父亲狠了狠心说:“咱们把那枇杷树砍了吧——”
母亲苦苦哀求道:“不要犯傻!可以把山枇杷做成枇杷膏,一定能多卖几个钱!”
于是母亲学会了做枇杷膏。就这样,一颗颗金黄的枇杷果变成了一碗碗深褐色的枇杷膏。晚上她忙着做枇杷膏;白天还跟父亲一起下山去永顺城里去卖。
不知不觉,树上的金果藏起来了,母亲脸上的血色也逐渐消失了……就在去年夏末一个中午,在城里顶者烈日叫卖枇杷膏的母亲双眼一黑,一头倒在石板上,再也没有醒来……
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忍不住哭了;缓过神来,他拿起一勺枇杷膏,送进嘴里说:“你们也许不知道,这个人就是我的妈——”
老师站了起来,也拿起枇杷膏吃了一口,噙着泪花说:“这深褐色的枇杷膏,就是父母给予我们的关心!让我们重新体会一下父母的味道!”
转眼之间,那些枇杷膏被同学们一抢而空。
最后一个节目是老师的,她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成长路上,请珍惜与您一起看风景的人!”

作者简介:陶勇,湘西州民族中学办公室副主任。从教二十载,潜心研究语文教学,踏实开展教育工作,先后荣获省州级教学大赛一等奖,并有教学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语文建设》上发表;多篇论文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多篇散文在湖南红网等媒体发表。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六年,坚持用活动教育学生,用目标激励学生。先后荣获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模范班主任、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多次受到政府的嘉奖,记功两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