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王长胜,男,上海人。国家二级作家,安徽省马鞍山市文学院副编审;原马鞍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计250余万字,作品散见《长江》《花城》《人物》《小说界》《青春》《安徽文学》《海峡》《奔流》《鸭绿江》《新华文摘》等杂志;有作品多次被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结集出版;另有小说集《纯情》、散文集《岁月如歌》、长篇传记小说《张家港首富》《今生无悔》《李白诗文故事》等;已拍摄的电影《叶圣陶在甪直》、电视剧《碧血秦准》《苦果》等,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赞誉满满。小说《无辞的歌》、散文《天都峰上连心锁》《海粟老人会见刘国松先生》《散淡情怀》等,5篇作品荣获全国性文学大奖。
【美文共赏】
五松山上的白月光(随笔)
王长胜
01
李白自感怀才不遇,五十多岁了,依然孑然一身,两手空空。如此,他除了舞剑吟诗以外,经常寄情山水,以诗言志,寄托情怀。
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年),李白三次游赏了秋浦(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在我国唐代是个著名的银和铜的冶炼基地。一条秋浦河源于祁门,径流石台,由贵池注入长江,蜿蜓180公里;秋浦河在高耸的秋浦山下汩汩流淌,构画出一幅迷人的景色。

李白十分迷恋秋浦的山水,同时,那黄灿灿的铜、白亮亮的银子,也都使他兴奋得夜不能寐。他曾经写了一组生活气息十分浓郁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真切地描写了秋浦的风物及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也抒发了对民众以劳动为荣的感慨。
当地的群众喜欢李白的诗,《秋浦歌》刚完成,就有民间歌手编成脍炙人口的歌谣,流传开来。
2021年,秋高气爽的季节,我与家人ー行特意去秋浦,寻找李白当年的行踪。我们在芳草青青的秋浦河边散步,攀上高入云端的百丈崖,又在陡峭的山崖之下寻访他学道炼丹的那眼深井……

秋色迷人,山青水秀,清风徐来。无论在山上,还是在水边,秋浦山区,连空气中都氤氲着花花草草的清香。
李白沉醉于秋浦山水和秀丽的景色之中,乐不思蜀。身临其境,那情景,我是完全能够想象出来的。
ー个风轻云淡的早晨,李白眺望远方的一座山峰。那山峰树木苍翠,白云缭绕。李白不禁赞叹:“好一处人间仙境!”
李白找到当地的山民,问:“老伯,请问远方那山叫什么山?”
老伯摇摇头,说:“那山至今没有名号呢。”
李白又问:“我想去那山,不知怎么走?”
老伯沉思有顷,突然蹦出一句话:“那地方,看得到,去不了。”
李白惊讶地问:“为何去不了?”
老伯手拈胡子,深沉地告诫说:“李学士啊,那是个人迹罕见的山。既无名,也无路。景色虽好,只能观赏,恐怕只有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才能到得了呢。”
李白一听,乐了。心想:别人到不了的地方,我非要去见识见识呢。
老伯看出李白的心思,担心地说:“如果李学士真要去那地方,可不是三两天就能走到的,你要倍加小心哪!”
李白自信地抽出腰间的宝剑,笑道:“我年轻时曾经用这把剑抗击过深山的老虎。我将它佩戴在身,没有不敢去的地方。再说,只要有树木就会有野果,山溪还会有泉水,天无绝人之路哪!”
老伯十分感动,特意跑回家中,将一个葫芦水壶送给了李白。
当天,李白告别石台崔县令,随后便日夜兼程,跋山涉水,艰难地来到了那座无名山峰之下。

02
矗立在李白眼前的山峰,虽然没有陡峭险峻的山势,但是树木茂密,处处是景。站在山腰里观景,从青松翠柏枝叶的间隙眺望,ー条盘龙似的秋蒲河蜿蜒迷人,秋蒲河周围的山野田畴、屋舍民房尽收眼底。
李白勇气十足,见路行路,无路则拔剑开路,一往无前地向上攀登着……
半山腰里,李白遇到了一个放牛娃。
放牛娃聪明伶俐,悠闲自得地唱着ー着ー首歌谣: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李白仔细倾听,十分震惊:这不是自己才创作的《秋浦歌》中的ー首诗吗?
在秋浦,李白亲临炼银和炼铜的工地,观看工人们生产的情景,至今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呢。
静谧的夜里,冶炼场上炉火通明,紫烟喷腾,火星迸射,呈现着一片繁忙的景象。炉火映红了冶炼工人的脸,增添了月夜的光晖,工人们一面劳动,一面唱歌,好ー派热闹的生产景象啊!
放牛娃的歌声,顿时让李白开怀大笑起来,连忙问:“唱得好!不知道这歌谣谁教你的?”
放牛娃实话告诉李白:“这歌,我们这里的叔叔们都会唱。”
李白忙问:“为什么?”
放牛娃用手指着山峰另一边泛着红光的地方说:“那边是个炼铜的冶炼场。叔叔们总是一边干活一边唱歌,可带劲呢!”
李白一听,豁然明白:难怪新写的《秋浦歌》流传得这么快,原来工人们与《秋浦歌》有共鸣。劳动中,大家相互鼓劲,需要有自己的劳动号子啊!
李白恍然意识到,自己写诗,感情越贴近民众,越能被大家接受,广泛传颂……想到这些,不由情绪激奋起来。
接着,他再问放牛娃:“这是什么地方?”
放牛娃嘻嘻一笑,“从来没听说过这地方有名字啊!”
李白失望地叹了口气,辞别放牛娃,手持宝剑,一路劈荆斩棘,继续向山顶攀登。

03
夕阳西下的时候,李白终于爬上了山顶。
这下,他完全看清楚了:他眼帘中曾经出现的白云缭绕的山峰,竟是一棵高耸云端的古松树。古松树五根向上的枝干,像一只粗壮向上的手掌一般托着青枝绿叶,显得异常壮观。
夕阳的余晖沐浴着苍绿的古松树,呈现着色彩斑斓的的迷人景象。
古松树附近,居住着三、四户人家。
一位姓荀的老大妈从屋里出来,发现李白正望着古松树出神,向他迎了上去。
李白连忙向荀大妈打听:“老妈妈,这地方有名字吗?”
荀大妈叹气道:“当官的从来不到这地方来,也就没有人为我们这地方取名字。”
“原来是这样!”李白恍然大悟,随后对荀大妈说:“人不能无姓,地不能无名。老妈妈,我看这地方就叫五松山吧。”
荀大妈一听,不断拍手叫好,还吆喝来了左邻右舍,提高嗓门,高声说:“乡亲们,从今往后,咱们这地方有个好听的名字了!这个名字就叫五——松——山——”
当晚,荀大妈热情地邀请李白到自己家作客。
荀大妈的家很简陋。屋里只有一张树板搭起的床和一张矮桌子,连板凳都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进门,迎面的墙上挂了一条晒干的鱼。
夜幕降临的时候,席地而坐的李白不断听到隔壁舂米的声音,心里一直很纳闷。

后来,荀大妈做了菜、饭,送上餐桌的时候,李白才发现:墙上的那条鱼,已经成了盘中的菜;而荀大妈端给李白的饭,竟是用菰米做的!
李白见多识广,十分明白:菰米不属于水稻植物,它虽然生长在水中,却是“米中贵族”;菰,结种子的就叫菰米,不结种子的就是茭白,营养价值极高,很稀罕,能吃得起的人却并不多。
李白愣怔地望着盘中的菰米饭和那条鱼,突然问:“老妈妈,这鱼在你们山里人眼里十分珍贵,屋子里挂着鱼,代表了富余和吉祥,您今天把它做菜了,不就没有了吗?”
荀大妈坦诚地微笑道:“您是客人,能上我们这里来作客,实在难得,我当然要倾自己的所有,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您啦!吃吧,吃吧。您吃得越多,我心里越开心。”
李白望着荀大妈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心里十分感动,又问:“老妈妈,您在这荒僻的山上生活,哪来菰米的呢?”
荀大妈脸上展现着一脸笑容,如数家珍地絮叨道:“这话说起来就长了。我们这山顶上有一户人家,女儿出嫁,嫁到贵池。不久前,他女儿回娘家,从婆婆家里带来了一袋菰米。他家人舍不得吃,送了一点给我……今儿,我就用这菰米来招待您了。这菰米,是长在水里的,我们这山上哪会有啊?”
荀大妈的话,深深地震撼着李白的心。
“老妈妈,刚才隔墙有人舂米,莫不是舂的菰米?”
“我老啦!舂不动米了。是我请邻家一位姑娘帮我舂的菰米。”
李白“哦”了一声,心头滚过一股暖流,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五十多年来,李白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什么样的酒宴他没见过?什么样的山珍海味他没尝过?可唯独今天,面对荀大妈的一盘烧鱼和一碗菰米饭,他居然感动得久久没动ー下筷子。
一顿看似普通的饭,李白却深深感受着一颗善良、舍己为人的诚心。

夜里,李白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在心头反复吟咏着从自己内心迸发的诗作《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渐漂母,三谢不能餐。
李白一向性格高傲,从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可是,面对一位普普通通的山村老妈妈,却表现得如此谦恭、如此诚挚!他知道,荀大妈很贫困,却豪爽地把自家最好的东西送到了自己面前,真是一颗金子般的心啊!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的大意是:夜宿高大的五松下,我的心寂寞又空虚,一点儿游兴都没有了。秋天是农家收获的季节,但山民们的生活却如此贫苦!邻家女子为了我还要辛苦地舂米。老妈妈做了喷香的菰米饭,恭敬地奉到我面前,ー抹白月光照耀着盘中洁白的菰米饭,令我思潮如涌,想起了韩信的故事。韩信小时候十分贫困,为了糊口经常到淮阴城下去钓鱼,一位洗衣服的老妈妈可怜他,经常把自己的饭让给他吃。后来韩信战功赫赫,封为楚王,一直没有忘记那位老妈妈……眼前这位老妈妈,不是也像那位善良仁爱的洗衣老妈妈吗?荀媪老妈妈把最好的食物招待我,我实在不忍下曣啊!……
明月当空。李白走向伸展着五枝的古松树,抬头仰望苍穹,久久凝视着那ー轮澄净的圆月亮,心潮如涌……
呵呵,可敬的老妈妈,你就是李白心中的白月光啊!
2022年6月3日

图片来自作者,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主编简介:
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2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