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
春天随金黄油菜花的花开花落,飘零了!
夏天在槐花的绽放中,带着温热的情怀和缕缕清香,火热走来。
在初夏的清浅时光里,低吟浅唱,那过往的苦难和美好,便在布谷鸟的歌唱中灿然滑过。就是这样的季节,大约是“小满”节气前后,老家涧河边那片槐树林和醉人的槐花香己深深植入我的记忆深处。
涧河是一条人工开挖的河道,主要用于灌溉,在高高的堆顶上是一条足有三米宽的被高大的槐树遮挡的林荫大道,坡堤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狭长的槐树林。
春天,槐树林一片嫩绿,充满蓬勃的生命气息;夏日里,道路旁的槐树会为南来北往的行人撑起一片天,留下荫凉,还会在雨天为人们遮风挡雨。
我们老家的人们通常把槐树叫作洋愧树。槐树是一生长周期较长的古老树种,生命力顽强,生长缓慢,材质紧密,几乎不生虫害,到处可见。尽管槐树枝上带针刺并不被人和鸟类待见,但它遗世而独立的秉性,还是让人们念着它的好,而让我终身难忘的是槐花独特的清香带来的无尽思念和那份守望。
我印象中的槐花是微甜的,未开的花苞要比已开的要甜的多,但没有打开的花朵香。小时候,我们出去割猪草,常常会到槐树林里找猪爱吃的嫩草,割猪草的人多了,草就越来越少。且少年心性,玩心较重,常因玩耍误了割猪草,就会在槐树开花的季节找一些低矮的开花的槐树,捋下树花准备给猪吃,真是暴殄天物啊。毫无意外的,我们几个小伙伴回家后都会被揍了一顿。
槐花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每到花期来临时,一串串洁白的槐花缀满树枝,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素雅的清香,沁人心脾。古代中土与槐花有关的诗歌,比如:“袅袅秋风多,槐花半成实”(白居易《秋日》),“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子兰《长安早秋》)。
农村常见槐花,原来好处这么很多,可惜很多农民朋友不知道。
我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食用槐花并没有从美食和药学角度去考量,而是那时的粮食匮乏,用这种不花代价的食品替代粮食,能保证有个温饱就知足了。乡亲们常把槐花和面粉搅和在一起,放在锅里用油炕饼吃,只要炕熟了,两面都发黄,才能起锅吃。我的印象中油放的多的,要比放的少或不放油好吃,最香最好吃的当属槐花炒鸡蛋,其口味嫩香可口,有补气凉血的功效;
改革开放后,很多精明的饭店以鲜嫩槐花、面粉、猪肉为主料制作的药膳;还有的做成槐花饼。
槐花饼是淮河以北地区常见的传统小吃。槐花味道清香甘甜,富含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润肺、降血压等功效。每当槐花盛开的时节,槐花饼就会成为我们农家人餐桌上的主食,这也是我多年常常思念和回味的绝美佳品。
不久前,应多年未见的发小二毛之约回老家去他家做客。都是年逾花甲的人,见一次少一次,几十年风风雨雨闯过来了,已径这把年纪,大家在一起叙叙旧,聊聊快乐无忧的童年往事,也不失为一件幸事。二毛问我最喜欢吃什么,毕竟几十年没见了,我在饮食上有什么喜好,他还不了解,让我点菜。我说:“你能弄两份菜吗?”
他说道:“只要你喜欢,多少钱都帮你办来。”二毛老兄到底是小包工头,有钱,说话都有底气。
“就两个菜:槐花炒鸡蛋和槐花葱油饼。”他想了一下,现在正值槐花盛开时节,只要原材料没问题,我们这一代人几乎人人会做。
“行,没问题,你说的我也想吃了!”
早晨,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雾霭,披着朝霞,冲破晨光,奔行在夏的时空中。呼吸从车窗中挤进来的清新空气,心旷神怡,心情舒爽至极。
按导航的提示我们将车径直开到二毛家别墅门口,主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今天按照你的意图,我们几个一起长大的发小共同吃一顿忆苦思甜饭,叫槐花宴,每个菜里都以槐花为主料,槐花炒蛋、槐花炒韭菜、槐花肉圆,有十多个菜吧,你们城里可吃不到我们这么好、这么新鲜的美味。剩个槐花鱼汤,就差你给我提供新鲜食材呢。二狗子,到你家鱼塘钓鱼事都准备好了吗?”二毛高声吆喝着。
“你做好你的事,我们一小时就回来了,十条鲫鱼够不够?”
“我们正好十个人,一人一条够了。”真是大手笔,光六、七两重的鱼就每人一条,按二狗子说的,自家河里养的,不值钱,想吃就弄几条。
这顿普通的愧花宴,却是我几十年来魂牵梦绕的,给我带来了久违的舌尖上的美味,解开了多年的思乡情结。这让我萌生出和唐朝诗人贺知章同样的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原本以为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生活,脱离了泥土气,潇洒的活一生,未曾想一群发小依然是那么洒脱、那么率真。我想这大概就是生命终极形态:本真。
这又让我想起大唐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少无近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决定听从几位发小的劝慰,套用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作者简介:
韩军,别名默言,1963年生,江苏淮安人,退伍军人,三级残疾,喜欢用简朴的文字记录生活中有趣的事,现为江苏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军内外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纪实文学等文学作品三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