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宜阳文学》

半坡山南,顺阳河畔,有个小山村名叫栗封村。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文化厚重,传说众多,自古以来就是宜阳南部山区的一个明星村。
栗封村离宜阳县城29公里,离白杨镇政府所在地仅有10公里,但是在人们的眼中栗封村似乎很遥远,可能是偏安于南部山区的原因吧。其实,栗封离伊川徐阳墓地、南留古城遗址只有三、四公里的距离,属于同一时期的文明发源地,历史上属于繁盛之地。

栗封村相传为李密故里。传说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在风雪之夜降生报恩寺附近的窑洞里,饥寒交迫,生命垂危,幸有三条火龙围拢在身边,才保住了幼小的生命,故有三条火龙炽李密之说。李密后来成为瓦岗寨首领,称魏公,率部屡败隋军,为建立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村中的报恩禅寺原名兴禅寺,是李密称魏王后为报恩而续建的寺庙。每年2月和6月庙会期间,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焚香祈福。村里还有凤凰山、凤凰展翅、红泉源等主要遗存,其山势、造型至今清晰可见,是栗封村活化的历史场景。
报恩禅寺前有一条河流名曰顺阳河,是宜阳县境内最大的伊河支流。顺阳河发源于董王庄乡,流经董王庄乡和白杨镇的9个行政村,在南留村东邻的伊川鸣皋镇汇入伊河,河道全长28公里,流域面积120平方公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顺阳河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碧水长流,鱼虾嬉戏,老百姓在这里引水浇地,洗衣淘米,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栗封村属于丘陵山区,沟壑纵横,溪流众多,是顺阳河的重要水源地。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各地大力开展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1974年10月,位于白杨镇栗封村境内的豹子沟水库上马建设。当时栗封村人口仅有数百人,显然不能承担这样一项浩大工程。在当时的白杨乡革委会统一部署下,抽调各村的1000多名男女劳力轮流参加建设,就地起灶,分片包干,吃住在工地。水库建设指挥部对表现先进的群众采取在小推车或者扁担上插红旗的形式进行表彰,形成了见红旗就夺,见荣誉就争的大会战氛围,确保了在当年冬季封冻前主要工程大头落地的目标。工地上,红旗猎猎,喇叭嘹亮,没有大型施工机械,就用䦆头、铁锨、小推车和人拉肩扛运输土方,靠土法和链轨式履带拖拉机相结合的办法夯实地基。干部群众舍小家,为大家,涌现出了以栗小捞、栗红治、张金升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为修建水库,白杨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曾经有两名群众失去了生命,多名群众不同程度受伤,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高山出平湖的赞歌。

经过六个多月的艰苦努力,豹子沟水库终于顺利合龙。豹子沟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农业灌溉、水产养殖为一体的综合性小(2)型水库。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3.9平方千米,坝址以上干流长度7.9千米,总库容面积75.91万平方米。水库甫一建成,栗封村又投入到了兴修灌溉渠的劳动中,没有资金购买建设材料,就到附近的山上起白石头,用钢钎凿石,干部群众起早贪黑,依山就势,共架设渡槽三座,修建渠道6.5公里,累计增加水浇地面积2500多亩。2013年4月至7月,豹子沟水库又进行了除险加固,重点整修了大坝、溢洪道和输水洞等建筑物,灌溉面积提高到了3500亩,惠及栗封、东场等村。
豹子沟水库建成后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有了水源保证,千年的旱塬变成了米粮川。勤劳朴实的栗封人民栽果树,养牛羊,建立玉米制种基地,建设中小学校,涌现出了宜阳县龙凤山泉饮品有限公司、洛阳犇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


近年来,栗封村紧紧围绕沟域经济和乡村旅游的目标,依托豹子沟水库和丰富的报恩禅寺文化资源,正在用如椽大笔描绘着栗封村跨越发展的新蓝图。“我们将带领全村1100名干部群众,发扬历届班子艰苦奋斗,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勇创一流的精神,不断创造栗封人民幸福美好的明天。”栗封村党支部书记栗社伟满怀信心地说。
栗封村,一座并不遥远的小山村。她是那样的厚重,那样的知性,那样的令人神往······

作者简介:李志敏,男,宜阳县白杨镇人,大学文化,记者,洛阳市作协会员,宜阳县第十三届党代会代表。现供职于宜阳县主要新闻单位,作品以新闻、诗歌、散文为主,主要刊播于洛阳日报、河南工人报、河南电视台、洛阳广播电视台以及主流网络媒体。

(责任编辑:刘志敏)